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英语教案 > 初中英语教案 > 九年级英语教案 > 第二课时(精选13篇)

第二课时(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27

第二课时篇1

module1

step1

1.writedownthehouseworkthatwasdonebyyoulastweekendinthechart.

2.interviewyourclassmatesingroupsandmakealistofthehouseworkthatwasdonebythemselves.

name

houseworkthatwasdone

thedisheswerecleaned.ourdinnerwascooked…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whatkindofhouseworkwasdonebyyoulastweekend?

②myclothes/uniformswerewashed.

③ ...wascleanedbymyself.

3.asksomestudentstosharetheirsurveyresults.把学生的调查结果放在展示台上,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小组代表说出成员上个周末做的家务。

4.t:whowasthemosttiredandhard-workingstudentlastweekend?cheersforhim/her!

he/sheissohelpfultoparents.it'sbetterforyoutohelpyourparents,class.

theyoftendomorehouseworkthanyoueveryday.

step2

1.readthenewwordsfrom“invent”to“slipper”fluentlyuntiltheyrememberthemall.

2.closethetextbookandlookatthescreen.

3.每4大组挑选1名代表参加“猜词”比赛。这名代表站在前面,背朝屏幕,教师用鼠标提示小组其他学生所猜单词,学生只允许用英语表达,本组内任何同学都可以随时加话,必须用英语提醒,代表猜测鼠标指示的单词。要求读音、拼写正确。如果犯规,这个单词无效。规定时间是1分钟。

4.若是陌生的游戏,教师可以找个熟悉的单词做示范。it'slikewarm-up.

5.学生集体看屏幕,教师领读单词,纠正发音。

module2

step12a&2b

1.beforewelisten,lookatthepictureandchart.discussthequestionswithyourpartnerbelow:

1.whataretheyonthetable?

2.whyaretheyinteresting?

3.whataretheboyandgirldoing?

4.whataretheytalkingabout?

ifyou'renotsure,listentotheinformationcarefully.

2.listenandnumberthemintheorderyouhear.

3.readtheinformationinthechart,listenagainandmatchtheitems.同时,在表格的右边补充对话中提到这三项发明的额外信息。

4.whenwecheckanswers,wecanaskstudentstodolikethis:

“theshoeswithadjustableheelswereinventedbyjaycecoziarandjamieellsworth.

theyareusedforchangingthestyleoftheshoes.”

5.listenagainandaskstudentstowriteandrepeatonesentenceafteranother.由于这段对话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2b表格中重现,所以播放录音的次数不用太多。

屏幕上呈现听力原文:

boy:whatarethose?

girl:they’rebattery-operatedslippers.

boy:whataretheyusedfor?

girl:they’reusedforseeinginthepark.

boy:oh,that’scool!whoweretheyinventedby?

girl:juliethompson.andlookatthisheatedicecreamscoop.

boy:iknowwhatit’sfor!it’susedforscoopingoutreallycoldicecream.

girl:right.itwasinventedbychelsealanmon.

boy:myfavoritearethoseshoeswithadjustableheels.

youknow—youcanmovetheheelsupanddown.

theywereinventedbyjaycecoziarandjamieellsworth.

girl:andwhataretheyusedfor?

boy:well,youcanchangethestyleofyourshoes.youcanmake

theshoesgofromcasualtodressy.

step22c

1.教师领读对话,其中复杂、难读的人名,给学生造成很大的障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替换成班级学生的名字,学生朗读更容易,学习气氛更活跃。

2.readtheconversationsfluentlywithyourpartner.

3.学生结对表演。oneisareporter,theotherisaninventor.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whatarethose/they?theyare...

②whowasit/weretheyinventedby?itwas/theywereinventedby...

③whatisit/aretheyusedfor?it's/they'reusedfor...

4.roleplaytheconversationsinfrontofthewholeclass.教师把准备的麦克风递给扮演reporter的学生。

step3“百宝箱”之谜

1.t:there'realotofmysteriesinthebox.whatarethey?两人猜测对方“百宝箱”的宝物,看看谁猜到的最多。

2.学生a使用目标语言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b根据箱中卡片上的描述回答,问题重点是围绕着发明物的日期、用途和发明人等等。

3.如果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此张卡片要赠送对方;5分钟后,谁手里的卡片更多谁就是获胜者。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whowasit/weretheyinventedby?itwas/theywereinventedby...

②whatisit/aretheyusedfor?it's/they'reusedfor...

③aretheyused...?

module3

step1

1.当你需要了解一项发明的信息时,你可以用被动语态的句型结构询问日期、发明人和用途。reviewthegrammarfocus.

whenwasthecarinvented?itwasinventedin1885.

whenwereelectricslippersinvented?theywereinventedlastyear.

whoweretheyinventedby?theywereinventedbyjuliethompson.

whataretheyusedfor?they'reusedforseeinginthedark.

2.letstudentsfindthedifferencesandreasons.

3.roleplaytheconversationsusingtheitemsinyourlife,e.g.pen,book,buses,schools,newspaper,backpack,etc.

step2

1.describethedearestinventionsinyourbox.writeyourideasonasheetofpaper.

2.makealistoftheinventionsatschoolandhomeasmoreasyoucan,e.g.bike,bag,pencil,biscuits,batteries,etc.

inventionsat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ventionsatho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 ?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 】略。

第二课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 ?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 】略。

第二课时篇4

1.8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   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哪四类?二、讲授新课:  1、充要条件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2)若a>b,则a+c>b+c;(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þ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理数þa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定义:如果既有pþq,又有qþ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þq且qþp。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2、例题讲解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1)p:(x-2)(x-3)=0;q:x-2=0;(2)p:同位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3)p:x=3,q:x2=9;(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5);q:2x+3=x2. 例2:设集合m={x|x>2},p={x|x<3},则“x∈m或x∈p”是“x∈m∩p”的什么条件?三、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题1、2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书面作业:课本p37,习题1.8 1.(3)、(4) 2.(4)、(5)、(6) 3.预习:小结与复习,预习提纲:1.本章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篇6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泥小学赵丹

一、复习巩固生字(摘五彩苹果)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篇课文呢?大家说11《美丽的小路》,那么你们们还想不想继续学习呀!(板书)

上节课呀!同学们学习的很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苹果,你们想要吗?(可是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要想得到苹果先读准生字再扩词,能做到吗?)

二、导入  朗读

看来呀!同学们和这些生字真正地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那么,美丽的小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朗读。

1、师:谁在课文找到了美丽的小路,请你给大家读一读。问谁想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条美丽的小路啊!(出示挂图)

生: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它们给这条小路增添了许多光彩。这条小路太美了,我都想从这条路上路过了,你们想不想?

师:大家看谁来了?(出示兔姑娘、鹿先生图片)一个一个出现。

师兔姑娘轻轻地从小路上走过说:“……”

生:啊!……(语气)谁能到前面来试一试,(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奖励聪明星。

师:问;兔姑娘和鹿先生为什么要“轻轻的”“慢慢地”从小路走过呢?

生:因为小路太美了,很怕把它弄脏、弄坏,“慢慢地”在欣赏这条美丽的小路。

2、师:可是过了不久,当兔姑娘和鹿先生再次从这条小路上路过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师:谁在书中找到了?

师:看到这们的小路,兔姑娘和鹿先生是怎么说的呀?

生:兔姑娘(皱起眉头)说:“呀,女孩儿读、男孩儿读,动作”鹿先生(捂上了鼻子)说:“咦——”

师: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它的反映是什么样的呢?(同桌互相读一读)

生:带动作读(吃惊的样子)。

师:叫起来是什么样的?谁试一试。

师:问美丽的小路打回来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挂图)

生:在课文中找到。

师:通过它们齐心协力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3、师:美丽的小路的回来了,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他们非常高兴,他们是怎么说的?①、师范读;②、谁能像老师这样读?③、自己练一练。

生:兔姑娘说:“美丽的小路好香啊!”

鹿先生说:“美丽的小路好亮啊!”

师:你们读的真好,老师仿佛已经闻到了香香的味道看到亮亮的小路了。

鸭先生对朋友们说:“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留住它们应该怎样读)大家齐读。

师: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参与起来和你们一起分角色的朗读这篇课文,可以吗?谁喜欢鸭先生,那么你就先读一读它说的话,谁喜欢兔姑娘鹿先生那么你就练习读它说的话(找学生到前边和老师配合表演)。

三、演一演

谁想试着到前边来演一演(带头饰、做动作、模仿小动物的语气)其它同学读旁白,(表演出色我们给他照张相,行行你真行,棒棒照张相,咔咔)。

四、展开:《美丽的校园》

(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生:自由回答。

(2)在这美丽的春天里我们的校园也格外的美丽,如果我们想让校园更美,我们应该怎样做?(小组讨论,给大家出出主意,派代表、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

师:今天咱们要学写两个生字(出示卡片赶、净,学生先读再扩词)。

1、师问写这两个字要怎样写?生:①、先观察结构,②、写在格中间,③、师问:我写的你们满意吗?生提出问题,老师及时改正,直到学习满意为止。

2、请大家伸手跟我一齐写。

3、生书空。

第二课时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

《小池塘》(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感悟春天的小池塘的明丽。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看图引说第一自然段

2       齐读

(二)第二自然段

1       过渡

小池塘睁开明亮的大眼睛,看到的景色可美啦!

2       白云

(1)   看图,你觉得白云到映在池塘里像什么?

(2)   指导读好书上的话

理解“一群”

(3)   白云到映在池塘里,还像什么?

3       太阳

(1)   太阳到映在池塘里,像什么?

(2)   指导读好书上的话

理解“鲜红”

(3)   太阳到映在池塘里,还像什么?

4       小结

(1)   白云和太阳都是小池塘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2)   连读这两句

5       月牙

(1)   看图,理解“月牙”

(2)   月牙到映在池塘里,像什么?

(3)   指导读好书上的话

(4)   月牙到映在池塘里,还像什么?

6       星星

(1)   你觉得星星美吗?美在哪儿?

(2)   如果有许多星星全都到映在小池塘里,星星会像什么呢?

(3)   指导读好书上的话

理解“闪亮”

7       小结

(1)   云和太阳都是小池塘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2)   连读这两句

8       连读四句

9       看图或看板书复述课文

(三)第三自然段

1       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还会看到什么呢?

2       颜色多不多?美不美?所以书上说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3       齐读

4       如果这些也到映在小池塘里,会像什么呢?

(四)结束语

用心去观察,发现美。

第二课时篇8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8~69页的例1、2。“抽屉原理”是一类较为抽象和艰涩的数学问题,对全体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此,教材选择了一些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二)核心能力

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理解“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鸽巢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原理的形成活动,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重点

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运用“鸽巢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鸽巢原理》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一位同学任意抽5张,不要让我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但是老师却知道,其中至少有两张牌是同种花色的,再找一个学生再次证明。

师:看来我两次都猜对了。谢谢你们。老师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学习完这节课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2.问题探究

(1)呈现问题,引出探究

出示例1:小明说“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他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定有

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支,也可能是多于2支。

就是不能少于2支。

(2)体验探究,建立模型

师:好的,看来大家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那么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可以怎样放?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我们用小棒和纸杯分别表示铅笔和笔筒)请大家摆摆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学生思考,摆放。

①枚举法

师:大部分同学都摆完了,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摆的。能不能边摆边给大家说。

预设1:可以在第一个笔筒里放4支铅笔,其它两个空着。

师:这种放法可以记作:(4,0,0),这4支铅笔一定要放在第一个笔筒里吗?

(不一定,也可能放在其它笔筒里。)

师:对,也可以记作(0,4,0)或者(0,0,4),但是,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放进4支铅笔。还可以怎么放?

预设2:第一个笔筒里放3支铅笔,第二个笔筒里放1支,第三个笔筒空着。

师:这种放法可以记作(3,1,0)

师:这3支铅笔一定要放在第一个笔筒里吗?

(不一定)

师:但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放进3支铅笔。

预设3:还可以在第一个笔筒里放2支,第二个笔筒里也放2支,第三个笔筒空着,记作(2,2,0)。

师:这2支铅笔一定要放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笔筒里吗?还可以怎么记?

预设:也可能放在第三个笔筒里,可以记作(2,0,2)、(0,2,2)。

预设4:还可以(2,1,1)

或者(1,1,2)、(1,2,1)

师:还有其它的放法吗?

(没有了)

师:在这几种不同的放法中,装得最多的那个笔筒里要么装有4支铅笔,要么装有3支,要么装有2支,还有装得更少的情况吗?(没有)

师:这几种放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怎样说?

(装得最多的笔筒里至少装2支。)

师:装得最多的那个笔筒一定是第一个笔筒吗?

(不一定,哪个笔筒都有可能。)

【设计意图: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活动,用画图和数的分解来表示上述问题的结果,更直观。再通过对“总有”“至少”的意思的单独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

②假设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在所有放法中放得最多的笔筒里至少放进了几支铅笔。怎样能使这个放得最多的笔筒里尽可能的少放?

预设:先把铅笔平均放,然后剩下的再放进其中一个笔筒里。

师:“平均放”是什么意思?

预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一支铅笔,还剩一支铅笔,再随便放进一个笔筒里。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小结:因为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几支笔了。

师:好!先平均分,每个笔筒中放1支,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这种思考方法其实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先平均分,每个笔筒里都放一支,就可以使放得较多的这个笔筒里的铅笔尽可能的少。这样,就能很快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我们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想法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平均分”的方法,将解题经验上升为理论水平,进一步强化方法、理清思路。】

(3)提升思维,建立模型

①加深感悟

师:如果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大家讨论讨论。

预设:5支铅笔放在4个笔筒里,先平均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把7支笔放进6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把10支笔放进9个笔筒里呢?把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里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铅笔的支数比笔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难道这个规律只有在铅笔的支数比笔筒数多1的情况下才成立吗?你认为还有什么情况?

练一练:

师:我们来看这道题“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师:说说你的想法。

师:由此看来,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的数量多,就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是最简单的鸽巢原理。【板书课题】

介绍狄利克雷:

师: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利克雷原理,也叫抽屉原理。

②建立模型

出示例2:一位同学学完了“鸽巢原理”后说: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他说得对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汇报: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我们的想法呢?生答,板书如下。

7÷3=2本……1本(2+1=3)

师:如果有10本书会怎么样能?会用算式表示吗?写下来。

出示:

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10÷3=3本……1本(3+1=4)

师: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那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讨论,汇报:

8÷3=2……22+1=3

8÷3=2……22+2=4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师:认真观察,你认为“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或“鸽笼里至少有几只鸽子”可能与什么有关?

预设:我认为根“商”有关,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引导学生再观察几个算式)啊!果然是只要用“商+1”就可以了。

引导总结:我们把要分的物体数量看做a,抽屉的个数看做n,如果满足【a÷n=b……c(c≠0)】,那么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b+1)本书。这就是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鸽巢原理可以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把谁看做“抽屉”。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操作和假设法,将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思路,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目标1、2】

3.巩固练习

(1)学习了“鸽巢原理”,我们再回到课前的“扑克牌”游戏,你现在能解释一下吗?(出示课件)学生思考,讨论。

(2)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题。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鸽巢原理,也叫抽屉原理,解决抽屉原理问题关键就是找准物体和抽屉,在一些复杂的题中,还需要我们去制造抽屉。

(三)课时作业

1.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几名同学同一个月出生?

答案:2名。

解析:把1—12月看作是12个抽屉,13÷12=1…11+1=2【考查目标1、2】

2.希望小学篮球兴趣小组的同学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6岁,最少从中挑选几名学生,就一定能找到两个学生年龄相同。

答案:8名。

解析:从6岁到12岁一共有7个年龄段,即6岁、7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用7+1=8(名)【考查目标1、2】

第二课时鸽巢原理

中原区汝河新区小学师芳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70页例3。本例是“鸽巢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鸽巢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就把“摸球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

(二)核心能力

在理解鸽巢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鸽巢问题,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2.经历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观察猜想,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原理”。

(五)学习难点

找出“抽屉”有几个,再应用“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鸽巢原理》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怎么样?看,这是一副扑克牌,去掉两张王牌,还剩下52张,请同学们任意挑出5张。(让5名学生抽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手里的牌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表演一个呢?

师:现在老师这里还是刚才这副牌,请你抽牌,至少抽多少张牌才能保证至少有2张牌的点数相同呢?

在学生抽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利用“鸽巢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鸽巢原理)

2.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①猜想

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预设:2个、3个、5个…

②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说明理由,并把验证的过程进行整理。

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课件出示空白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填表,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汇报时,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看看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规律可循。

课件汇总,思考:从这里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③小结

师:为什么球的个数一定要比抽屉数多?而且是多1呢?

预设:球有两种颜色,就是两个抽屉,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摸2个球都不同色,就必须多摸一个,所以球一定要比抽屉数多1。其实摸4个球、5个球或者更多球,都能保证一定有2个球同色,但问题中要求摸的球数必须“至少”,所以摸3个球就够了。

师:说得好!运用学过的知识、逆推的方法说明了“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板书: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或者说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抽屉原理”。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讲的“抽屉原理”联系起来思考呢?

思考:①摸球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

②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有几个“抽屉”?要分别放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教师讲评:因为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色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抽屉里各拿了1个球,不管从哪个抽屉里再拿1个球,都有2个球是同色的。假设至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的球有两个同色,摸出的球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验。

(三)课时作业

1.有黑色、白色、蓝色、红色手套各10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看颜色),才能在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

答案:5只。

解析:4个颜色相当于4个抽屉,保证一定有两只不同的颜色,相当于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考查目标1、2】

2.一个鱼缸里有很多条鱼,共有5个品种。至少捞出多少条鱼,才能保证有4条鱼的品种相同?

答案:16条。

第二课时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生字“静”,学习“青”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田字格黑板、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渲染导入

1.谈话:

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家家户户正忙着准备过节呢。谁来给老师和小朋友说说你们家准备怎样过中秋节呀?(生自由发言)

多欢乐多热闹呀!可是,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在一个月圆之夜,独自出门在外,远离家乡,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孤孤单单地站在床前,望着夜空中那一轮圆圆的月亮,心里是多么孤单寂寞呀!他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呀!于是,他把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了一首诗《静夜思》。

有一个聪明的小姑娘叫英英,她在学校学会了这首诗,回到家急不可待地要背给奶奶听呢!(读题)

2.你们看,图上就是英英悲诗给奶奶听的情景。你瞧,她们正在对话呢!

(二)逐层领悟,诗文整合

1.学习第一层

(1)让我们来读读英英第一次对奶奶说的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读)

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指名读,交流读懂的地方。(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静夜思》)

(2)再读一读英英的话,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画上一个小问号。(师巡视指导)

(可能会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举”的意思?……)

(师在黑板上记录并打上小问号。)

(3)多会动脑筋呀,这么多的小问号,有没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知道答案?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给你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其实呀,英英在第二次说话中已经告诉我们了。

2.学习第二层

(1)出示英英第二次说话的内容,自由读,会边读边思考的小朋友一定能从里找到答案。

(2)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与诗意,左边的小朋友读一句古诗,右边的小朋友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边读边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各抒己见)

(你真聪明!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大眼睛……)

(3)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够通过分别朗读英英前后说的两段话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师擦除小问号),真了不起!这就叫联系上下文,它是帮助我们学习课文理解内容的好方法。

让我们再来完整地齐读古诗和诗意。

3.学习第三层

奶奶听懂了,可还有一个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我们来看图,好好研究一下。(示图)

(三)引导体会,感悟诗句

1.(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想一想,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会这么圆、这么亮?(元宵、中秋-----)

2.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都是又圆又亮。谁来说说你们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3.月圆之时正是家人团聚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一家人会相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一顿团圆饭,赏赏月聊聊天看看电视,玩一玩,乐一乐,多么开心热闹呀。可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来陪伴你,你会怎么想呢?

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听不到亲人的声音;没有电视、电脑,看不到亲人的身影;更没有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父母、妻子儿女们团聚。(指图)你们看,在这样一个冷清、孤独的夜晚,李白孤孤单单一个人站在窗前,抬头仰望明月,此时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时适时点评指导,必要时老师示范领路)

(你读得真有韵味,如果能把这样的夜晚读得再安静一些就更好了,“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听,多富有诗情呀!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孤独冷清而又美丽的夜晚。)

(老师发现你在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眉头都皱起来了,真像思念亲人的李白!最后一句声音再低沉些,读得再慢一些就更像了!)……

(加表情动作、男女生读、齐配乐读)激励评价:(小诗人、小李白、小播音员、小朗诵家……)

指导背诵:

小诗人们,你们朗诵得非常精彩,但是,英英却有些不服气。她说:“你们读得是不错,但是如果能像我一样,不看课文,把这首诗有滋有味地背诵出来,我才算真正佩服你呢。”谁来背给英英听,向她挑战?(指名背诵,评议)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小朋友,你看,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又学会了一个新本事,会有滋有味地朗读、背诵《静夜思》这首诗,还懂得了它的意思。现在,姜老师要来当一回奶奶了,谁来演英英,向我夸耀一下你今天在语文课上学会的本事呢?不过,想当演员可不容易了,得把你的台词记住,不然上台表演的时候结结巴巴地可就不是好演员了。快把对话读一读,老师来挑一个最用功的小演员。(学生自由读人物对话)

(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2.学生评价,同桌练习,要求把话说清楚,说连贯,演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还可以加上动作。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5.谢谢导演和演员们,为了奖励你们,我要送你们一首歌,听——

(出示歌曲《静夜思》,欣赏、跟唱。)

(以后学习古诗时,你也可以像现在一样唱一唱,你会发现这样学古诗很有趣,也记得牢。)

(五)学习生字,指导规范

1.静:认识“青”字旁。左窄右宽。

2.看笔顺,书空。

3.再看结构、起落笔的位置,在心里书空。

4.师范写,提醒每个横的不同写法。

5.提醒写字规范。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六)课外作业,迁移拓展

今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了古诗、诗意、朗读和背诵,你们都像英英一样了不起。今天放学以后请大家模仿课文对话形式,与父母家人对话学古诗,可以是《静夜思》,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其他古诗,如:《悯农》《锄禾》《咏华山》等,像英英一样介绍一首学过的古诗,好吗?

板书设计:

3英英学古诗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二课时篇10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的积累。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学习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学习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学习准备:

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课前

一、复习导入——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个画面,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动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

二、自读自悟——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过渡:

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出示片段)“没想到过了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当人们遵照老人的遗愿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出示学习提示:自读14—19自然段,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呢?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从这些句子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自主学习,完成下面的填空。

当我们把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

当我们从老人照片旁退开时,海鸥                                                  ;

过了一会儿,海鸥                                                                ;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老人的遗像时,海鸥们                                         。

课中

三、合作探究——剖析海鸥对老人的真情

目标导向,学法提示:

1.我能朗读课文精彩句子或者段落,读出文字蕴含的情感;

2.我能利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字词和结合自身实际理解和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出示学习提示:有感情朗读14-19段,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用——划出海鸥异常举动的句子,标出关键词,体会海鸥的深情厚意。(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写出体会)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预设重点交流学案: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大不一样”,提问:海鸥的叫声与姿势与平时会有怎样的“大不一样”?

(2)从海鸥连声的鸣叫中,你们似乎听到了他们在说什么呢?

(3)同学们,海鸥们一声声热切的呼唤有惊讶,焦急,还有悲伤,谁能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过渡: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而感人的葬礼。课文中还有那些画面是你意想不到的呢?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出示老人的遗像)

(1)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2)瞻仰的意思是                                                                              

(3)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这种亲人般的温情,还有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吗?

c.“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假如你现在就是一只海鸥,把你最好的祈祷与祝福送给老人吧!

(3)你能把这份守灵时诚挚的感情读出来吗?

d.“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带着感情读一读。

(2)这句话中用了两个“扑”字,如果换成“飞”字好吗?为什么?

这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让人为之动容的葬礼啊,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15至17自然段。(配乐齐读)

5.请同学们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样意想不到的事呢?板书:爱

三、场景再现——重温老人对海鸥亲人般无私的爱

1.过渡:

看到这样悲壮的场面,我们不禁又想起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情景,老人悉心喂养海鸥的情景。(出示句子):“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飞成一片有声有色的乐谱。”

2.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朗读。

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3.再次感受老人对“儿女们”无私的爱。

四、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过渡:老人走了,可他的心里一定还牵挂着海鸥,海鸥们对老人也是那样的不舍,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向彼此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吧!

2.生想象说话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3)假如你是翠湖边的一名游客,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练习写话。

五、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课件出示):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  

2.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永远在一起》中结束这一节课,希望我们永远铭记海鸥老人,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吧!(出示《永远在一起》)

六、达标检测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感人的人鸟情。

2.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讲(                     ),后半部分讲(                                      )。作者是抓住老人的(          )、(              )、(          )以及描写海鸥的(         )来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课文多处用了省略号,作用也有所不同,各处表示什么?

4.你的周围有小动物吗?你愿意与小动物交朋友吗?说说你打算怎样与小动物交朋友。

课后

七、交流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薄弱的学习环节有哪些?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法?对学习方法有哪些感悟?……

八、资料链接

1.吴庆恒老人的事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年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二十多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3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在工厂打晚饭吃时,顺便捡一些别人丢掉的馒头,晚上回家后把馒头切成碎块,再和着自己给海鸥买来的面粉、白糖、鸡蛋,制作成海鸥食品,第二天又带给海鸥,周而复始。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老人去世后,记者去了他的屋里,只放得下一张床,有一本英汉大辞典。邻居包师傅说,老人平时十多元钱的收音机都舍不得买,他喜欢听京戏,包师傅放时他就请包师傅将声音放大一点。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6个鸡蛋和一小袋面粉,那是弄来给海鸥吃的。工厂退管办的师傅说,老人30多年了从不报销医药费。去世前仅是患了感冒。老人的床前挂着一张很小的海鸥的照片,听说那是他花了3元钱请翠湖公园照相的人帮着拍的,照片上的海鸥很小。记者答应过老人两件事:一件事是给老人一套他与海鸥的照片,另一件事是带他去看海鸥睡觉的地方。想不到竟然爽约……说到这里,记者沉默了,伸手去擦眼睛。

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

2.小诗首《永远在一起》

怎能忘,那只为了海鸥的每一个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间有声有

第二课时(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