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15
1.8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 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哪四类?二、讲授新课: 1、充要条件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2)若a>b,则a+c>b+c;(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þ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理数þa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定义:如果既有pþq,又有qþ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þq且qþp。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2、例题讲解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1)p:(x-2)(x-3)=0;q:x-2=0;(2)p:同位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3)p:x=3,q:x2=9;(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5);q:2x+3=x2. 例2:设集合m={x|x>2},p={x|x<3},则“x∈m或x∈p”是“x∈m∩p”的什么条件?三、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题1、2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书面作业:课本p37,习题1.8 1.(3)、(4) 2.(4)、(5)、(6) 3.预习:小结与复习,预习提纲:1.本章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 ?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 】略。
module1
step1
1.writedownthehouseworkthatwasdonebyyoulastweekendinthechart.
2.interviewyourclassmatesingroupsandmakealistofthehouseworkthatwasdonebythemselves.
name
houseworkthatwasdone
thedisheswerecleaned.ourdinnerwascooked…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whatkindofhouseworkwasdonebyyoulastweekend?
②myclothes/uniformswerewashed.
③ ...wascleanedbymyself.
3.asksomestudentstosharetheirsurveyresults.把学生的调查结果放在展示台上,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小组代表说出成员上个周末做的家务。
4.t:whowasthemosttiredandhard-workingstudentlastweekend?cheersforhim/her!
he/sheissohelpfultoparents.it'sbetterforyoutohelpyourparents,class.
theyoftendomorehouseworkthanyoueveryday.
step2
1.readthenewwordsfrom“invent”to“slipper”fluentlyuntiltheyrememberthemall.
2.closethetextbookandlookatthescreen.
3.每4大组挑选1名代表参加“猜词”比赛。这名代表站在前面,背朝屏幕,教师用鼠标提示小组其他学生所猜单词,学生只允许用英语表达,本组内任何同学都可以随时加话,必须用英语提醒,代表猜测鼠标指示的单词。要求读音、拼写正确。如果犯规,这个单词无效。规定时间是1分钟。
4.若是陌生的游戏,教师可以找个熟悉的单词做示范。it'slikewarm-up.
5.学生集体看屏幕,教师领读单词,纠正发音。
module2
step12a&2b
1.beforewelisten,lookatthepictureandchart.discussthequestionswithyourpartnerbelow:
1.whataretheyonthetable?
2.whyaretheyinteresting?
3.whataretheboyandgirldoing?
4.whataretheytalkingabout?
ifyou'renotsure,listentotheinformationcarefully.
2.listenandnumberthemintheorderyouhear.
3.readtheinformationinthechart,listenagainandmatchtheitems.同时,在表格的右边补充对话中提到这三项发明的额外信息。
4.whenwecheckanswers,wecanaskstudentstodolikethis:
“theshoeswithadjustableheelswereinventedbyjaycecoziarandjamieellsworth.
theyareusedforchangingthestyleoftheshoes.”
5.listenagainandaskstudentstowriteandrepeatonesentenceafteranother.由于这段对话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2b表格中重现,所以播放录音的次数不用太多。
屏幕上呈现听力原文:
boy:whatarethose?
girl:they’rebattery-operatedslippers.
boy:whataretheyusedfor?
girl:they’reusedforseeinginthepark.
boy:oh,that’scool!whoweretheyinventedby?
girl:juliethompson.andlookatthisheatedicecreamscoop.
boy:iknowwhatit’sfor!it’susedforscoopingoutreallycoldicecream.
girl:right.itwasinventedbychelsealanmon.
boy:myfavoritearethoseshoeswithadjustableheels.
youknow—youcanmovetheheelsupanddown.
theywereinventedbyjaycecoziarandjamieellsworth.
girl:andwhataretheyusedfor?
boy:well,youcanchangethestyleofyourshoes.youcanmake
theshoesgofromcasualtodressy.
step22c
1.教师领读对话,其中复杂、难读的人名,给学生造成很大的障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替换成班级学生的名字,学生朗读更容易,学习气氛更活跃。
2.readtheconversationsfluentlywithyourpartner.
3.学生结对表演。oneisareporter,theotherisaninventor.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whatarethose/they?theyare...
②whowasit/weretheyinventedby?itwas/theywereinventedby...
③whatisit/aretheyusedfor?it's/they'reusedfor...
4.roleplaytheconversationsinfrontofthewholeclass.教师把准备的麦克风递给扮演reporter的学生。
step3“百宝箱”之谜
1.t:there'realotofmysteriesinthebox.whatarethey?两人猜测对方“百宝箱”的宝物,看看谁猜到的最多。
2.学生a使用目标语言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b根据箱中卡片上的描述回答,问题重点是围绕着发明物的日期、用途和发明人等等。
3.如果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此张卡片要赠送对方;5分钟后,谁手里的卡片更多谁就是获胜者。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whowasit/weretheyinventedby?itwas/theywereinventedby...
②whatisit/aretheyusedfor?it's/they'reusedfor...
③aretheyused...?
module3
step1
1.当你需要了解一项发明的信息时,你可以用被动语态的句型结构询问日期、发明人和用途。reviewthegrammarfocus.
whenwasthecarinvented?itwasinventedin1885.
whenwereelectricslippersinvented?theywereinventedlastyear.
whoweretheyinventedby?theywereinventedbyjuliethompson.
whataretheyusedfor?they'reusedforseeinginthedark.
2.letstudentsfindthedifferencesandreasons.
3.roleplaytheconversationsusingtheitemsinyourlife,e.g.pen,book,buses,schools,newspaper,backpack,etc.
step2
1.describethedearestinventionsinyourbox.writeyourideasonasheetofpaper.
2.makealistoftheinventionsatschoolandhomeasmoreasyoucan,e.g.bike,bag,pencil,biscuits,batteries,etc.
inventionsat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ventionsatho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 ?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 】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的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是独立思考,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讲述这个故事。
2、了解什么叫“陋习”,能讲一讲自己身边有哪些陋习。
3、学习孙中山小时候敢于同封建陋习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幼小的孙中山敢于同封建陋习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难点:了解陋习难以破除的历史原因。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思路:
1、了解原因;2、感受痛苦;3、终于废除;4、讨论深化。
教学准备:
历史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加深印象。
1、齐读词语。(投影出示)
唱歌 空闲 祖宗 妇女 痛苦 总统 眼泪 废除
2、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目睹陋习,敢于斗争。
师过渡讲话:孙中山小时候十分喜欢自己的姐姐,因为他的姐姐不仅勤劳,而且活泼可爱。姐姐吃苦耐劳的品质令孙中山敬佩;姐姐乐观向上的精神令孙中山喜悦。但是,有一件他亲眼目睹的事,让孙中山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文章的2---6自然段,找出相关答案。
1、大家各自读文章的第2---6自然段,用“-----”画出姐姐缠足时十分痛苦的句子。
2、通过阅读,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3、指名读第2---6自然段。
4、投影出示。
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a.指名读一读。
b.这句话让你读懂了什么?
5、孙中山看到眼里,疼在心上,他又是怎样对妈妈说的呢?
a、指名读孙中山对妈妈讲的话。
b、投影出示。
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6、体会改写句子。
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7、品读句子,体会心情。
“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a.指名读,齐读。
b.妈妈又是怎么说呢?
c.妈妈为什么含泪?妈妈自己愿意为女儿缠足吗?
8、品读句子悟情。
a.出示两个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b.指名读一读。
c.这两个句子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9、分角色朗读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
10、请三个同学上台表演缠足的情景。
11、图片展示古代妇女缠足后穿的“三寸金莲”。
【教学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教师地引导下,学生主动的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消化、建构的过程。教师用插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看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三、感受陋习,无可奈何。
师过渡:封建陋习残害了多少女孩子啊!孙中山虽然理直气壮地反对,但是,他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啊!姐姐缠了脚以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7自然段吧。
1、指名读第7自然段。
2、后来的几个月,孙中山为什么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呢?“这件事”是指什么事呢?
3、品读句子悟情。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指名读这两句话,并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
【让学生在创设的辩论氛围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积极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的语句中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主动的去读、去思、去想,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废除陋习,大快人心。
师过渡:是啊!孙中山的姐姐缠足后十分痛苦,这不仅伤害着她的身体,更在伤害着她的心灵。孙中山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刺痛了。后来,孙中山终于实现了他小时候的心愿。
1、齐读第8自然段。
2、师简介辛亥革命。
3、陋习在课文中指什么呢?
4、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陋习延续的时间很长呢?
5、师过渡小节。 略
五、图片展示,走近孙中山。
演示孙中山不同时期的相片。
六、揭发陋习,畅所欲言。
1、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文中的陋习就是指缠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目前自己的身边还有那些陋习呢?
2、生同桌讨论回答。
(师归纳:瞎子算命、烧纸钱、巫婆治病……)
七、整体感知,故事展现。
1、指名上台讲《孙中山破陋习》的小故事。
2、请你用一句话夸一夸孙中山。
3、请你对孙中山的母亲说一句话。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1、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敢于斗争的孙中山。幼小的孙中山就知道心疼自己的姐姐,知道封建陋习给姐姐的心灵造成的创伤。他长大后,时刻不忘幼年破除陋习的决心,终于废除了陋习,为广大妇女解除了痛苦。为了更深一层了解孙中山,请大家从网上搜索他的资料吧!
2、布置作业。
a.将《孙中山破陋习》这则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b.网上搜索“孙中山”更深一层了解孙中山。
板书设计:
幼小时 感受缠足 生气 心疼 刺痛
24.孙中山破陋习 敢于斗争
辛亥革命后 回想缠足 废除
[教学要点]
1.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2.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会作者追求的幸福世界及表现出的博爱之情;感受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欣赏《错误》
1.解题
郑愁予,本句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郑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这首《错误》便是这样。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
2.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直至能背诵。
3.学生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自由赏析,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节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溢满了清丽而婉伤之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本节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诗歌第二节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深闺中思妇的内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比喻新颖巧妙,“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助于音调的和谐。
诗歌第三节点明了诗题和全诗和抒情视角。“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其优美的意象,独特的矛盾语言成为流传甚广的名句。
4.重点品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中“美丽的错误”有何含义,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美丽的错误”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喜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处,因此希望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二、引导学生自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海子简介
海子(1964~1989年),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主要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水作品集》。海子被列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的代表,诗风自由率真,多表达对生命真诚的热爱和痛惜。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力,富有艺术感染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全诗。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像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
3.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诗人是如何围绕“幸福”抒发情感的?
明确:本诗是一首风格明快、感情强烈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诗歌一开始,就点出了主词“幸福”,同时,以“幸福”贯穿全篇,并得以逐层强化。第一节,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因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节,诗人的“幸福”溢满心胸,无法独享,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情感得以强化。第三节,要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感染上诗人的幸福,陌生人也会得到幸福,诗人的情感再次扩大强化。整首诗都洋溢着乐观、欣喜、幸福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
(2)海子对“幸福”是怎样阐释的?和常人的幸福观一样吗?
明确: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常人理解的“幸福”不同。普通的“幸福”生活,不外乎是物质的丰富与奢华,世俗感官享受的满足,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生活虽然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3)诗人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山”“河”和“陌生人”,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布与他人、他物,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漂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快地活着。这表明了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博爱之情。
(4)诗人是否真的移居于“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里,过着先人那种粗朴的生活?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
明确:“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它只是诗人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理想中的形象化描绘。诗人借“居”于其中粗朴生活的描述及传达与亲友感受的叙述,表明自己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真情的希冀和向往。
(解说:关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本诗的创作背景或目的。有人认为它创作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都在新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面前受到冲击,或固守,或崩溃,或更新,该诗表达了海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女友的爱情诗。“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并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每个人,但从诗歌里,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曾一果)再如作品的情感问题。有人认为诗歌情感是积极、昂扬的。也有人认为:在暖橙色的基调中,我们不能不注意诗中一些特别的“音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带有后验性质的感觉,不可能去“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诗人善良、真挚的意愿和对理想热烈的追求。海子一方面歌唱生命,歌唱生命中的激情,歌唱生命辉煌的瞬间;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这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被迫去表现这生命的痛苦。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诗中潜在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为着眼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堂练习
以“我眼中的幸福”为题,谈谈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受。
四、课文总结
当代优秀的诗作从崭新的审美角度为新诗带来了无限生机,不仅使诗人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且使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它们又像挟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为中国当代新诗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捕捉生活中的某一物象,展开联想,赋于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一首短诗。
3.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像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己在四壁闲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子
那名子,自在得像流水……
提示:这首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用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非常具有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推动着诗意的进展,使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随着诗人的情感前行,会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辩论: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中,男刚女弱,女性在男性的保护伞下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为男人解除后顾之忧,这样的爱情是美丽的,家庭是幸福的。解放后,职业女性不断涌现,提倡男女平等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爱情观也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传统观念好还是新型观念好?
2.阅读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民歌》,完成(1)~(2)题。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也听见
龙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1)对诗句的解说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青海到黄海”“从高原到平原”强调了能听见这首歌的区域之广。
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血型的人都能听见这首歌。
c.“风”“沙”“鱼”“龙”都能听见,是说所有一切的事物都能听见这首歌。
d.“醒”“梦”“哭”“笑”都能听见,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听见这首歌。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中华民族艰苦拼搏,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b.这首诗构思巧妙,小中见大,所谓民歌,应是民族之歌,民气之歌。
c.全诗多用反复,是吸收了《诗经》的创作手法,可算是“重章叠体”之作。
d.各节句式长短不一,也不押韵;而从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和整个结构看,又有严谨的间架和整齐的节奏。诗中联想自然,富有诗意。如由“青海”“黄海”联想到“风”“沙”,余此类推。
参考答案:
(1)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呼啸”持续时间之长,“合唱”的血型之多)(2)c(不能说“重章叠体”,它没有《诗经》的“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品味深刻体验科马落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演示多媒体:太空)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落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航,这是多么另人欣喜若狂的一个日子呀,然而这一天,人们却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因为这一天人们亲眼目睹了民族英雄科马落夫殉难时那悲壮的一幕。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悲壮的一幕》一课。
二、品读生情
1、请同学们认真读4—11自然段,尽可能把悲壮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把悲壮读出来呢?可以讨论讨论。
2、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一个场面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指点指点。
3、你想尝试着读哪个场面?
(1)向首长汇报工作:组织学生交流选择读这个场面的理由。指名朗读,评议,再指名读。
生命诚可贵,亲情很需要,但对科马落夫来说工作科学更重要。
(2)向母亲告别:指名读,评议,教师配乐范读,体会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3)与妻子告别:听配乐范读想象科马落夫与妻子告别的情景,比较“抱着”“拿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4)和女儿告别:读了这个场面,你发现科马落夫的神情与告别母亲、妻子有什么不一样?
讨论科马落夫两次落泪的原因。
分角色朗读对话。
(5)与人民告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他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时间留给了人民。
指名朗读,讨论为什么读得这么豪迈富有激情?
男女生分组赛读。
4、科马落夫豪情万丈地告别了深爱着的亲人,为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吧!(多媒体演示画面)。
5、引读“轰隆……”省略号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是啊,科马落夫不仅是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全人类人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活在前苏联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全人类人民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永远记住悲壮的一幕。
2、作业 :广泛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宇宙之旅”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籍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板书设计 :
悲壮的一幕
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一、材料依据:《乡下孩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课。本节课教学本课的第二课时。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反映我们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全诗共4小节,本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歌。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理解上的难点是语意上的省略与跳跃。课文配有插图,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想象,帮助他们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很感兴趣,在上课前已有不少同学能熟练朗读这首诗歌。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体会乡下孩子的幸福与骄傲,从而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乡下孩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分行成节的基本格式。能理解“黄鹂”、“野菊”的指代意思,从而体会乡下孩子的快乐与美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了解乡下孩子的一系列生活,理解乡下孩子的快乐与能干,并能通过仿写想象乡下孩子丰富的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乡下孩子生活的环境和乐趣的理解,体会孩子们的自由和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体会乡下孩子的幸福与骄傲,从而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乡下孩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对“黄鹂”、“野菊”指代意思的理解。
2、通过对乡下孩子一系列生活乐趣的理解,体会乡下孩子的快乐。
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乡下孩子的智慧与能干。
2、能仿写乡下孩子的生活。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第4课,出示课题:乡下孩子
2、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1)、妈妈怀里乐坏了 2)、编织馋嘴一串
3)、欢唱撑圆旷野 4)、野菊野菜歌曲肚皮(开火车读、齐读)
二、品读课文
第一小节
1、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小节,你眼前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指名读)
2、你看见了什么?(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指名读“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你感受到了什么?(黄鹂唱的快乐,野菊完全盛开了:借助图片)再读读,读出你的感受。
3、同学们,再读读第一小节,这“黄鹂”和“野菊”指的是谁呢?(乡下孩子),为什么把乡下孩子说成是黄鹂和野菊呢?读读一、三两行,乡下孩子生活的怎么样呢?(幸福,在妈妈怀里,在爸爸背上。快乐,欢乐的歌唱)。
4、所以“乡下孩子曾是( ),曾是( )。”出示图片,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孩子睡着了,他睡的很香很甜,爸爸累了一天了,可仍然背起了孩子陪他玩耍,是爸爸的那双大手将它抛向天空,孩子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多么幸福快乐的孩子啊!你能读出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吗?
第二、三小节
1、读得真好,渐渐的乡下孩子在爸爸、妈妈的爱护中长大了,这时的我们都有哪些有趣的生活呢?自己读读2、3小节看看我们平时都做些什么?
2、我们就是这乡下孩子,这些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为什么?(指名说,适时板书)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①、你觉得他编些什么故事呢?编得怎么样?从哪看出好听?(美丽)请你读出这个美丽的故事。
②他吹的歌怎么样?(动听)你能读出他动听的歌曲吗?
同学们,我们乡下孩子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书,但是一只蝴蝶就能编出美丽的故事,我们乡下孩子也没有各种各样的乐器,但是一片薄薄的叶片在他嘴里就成了动听的歌曲,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还有哪些有趣的事呢?
③“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你读懂了什么?(小猪吃的太饱了,那可是我们的功劳哟)
你们瞧,胖乎乎的小猪,挺着圆圆的肚皮,走都走不了了,我们乡下孩子看了会怎样?
④你知道我们怎样逮小鱼吗?光着小脚丫站在小河里,一群小鱼儿游了过来,伸出两只小手,猛地一下,小鱼跑了,再来一次,终于抓到小鱼了。哟、哟的欢呼!
这么多的小鱼,猫咪看到小鱼会怎样呢?你觉得我们乡下孩子生活怎样?(有趣、快乐)能读出来吗?
3、孩子们,我们乡下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除了课文中的事,我们还会做些什么呢?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把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
割一篮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
捉几只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下孩子真是又能干又快乐啊,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第四小节
1、出示字卡“旷野”。同学们旷野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2、我们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自由呀。
3、谁来给我们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感受我们的自由和快乐。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快乐的孩子在田野里飞跑,咱们一起读读。
4、现在你知道乡下孩子为什么这么自由快乐了吗?
三、再读、试背课文
1、我们乡下美,我们乡下的孩子更可爱,喜欢家乡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3、小朋友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四、作业
小朋友们,我们作为幸福、快乐的乡下孩子,应该也有更有趣的事吧,我们能不能模仿本文,把我们快乐的事写一写呢?你想写多少句都可以哟!
五、板书:
4、乡下孩子
能干,聪明
捉蝴蝶编故事
含草叶吹歌曲
快乐
挖野菜撑猪肚
逮小鱼乐猫咪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首描写农村孩子的幸福生活的诗歌,对诗歌的了解不是难题,我的本文教学注重了在学生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如何用诗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快乐生活,想不到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激动不已,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从而让我收获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我把学生的作业做得整理:
捉一只麻雀,
能放飞一个梦想。
关一只蛐蛐,
能谱出新的乐章。
采一朵野花,
把它轻轻插在妈妈的头上。
捉一只蜻蜓,
把它悄悄放进老师的房里。
也曾钻进麦草堆里,
偷看了爷爷的汗水。
也曾爬上玉米堆里,
拿走了奶奶的丰收。
拿出彩笔画一画高高的楼房,
满足我们对城市的向往。
收藏我们想念爸爸的心,
播种一颗建设家乡的希望。
哦,
乡下孩子!
生在祖国的怀抱里,
我们一样健康成长。
这些句子,我把他们叫做“诗”,它体现出了乡下孩子爱玩、调皮的天性,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对父母、对老师的热爱,他们向往城市,但他们更知道将来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作为大多留守的儿童,他们想念亲人,却知道化思念为力量,好好学习,有理想,树立了长大为国争光的理想!为他们的表现我感到骄傲,这也是我作为教师的最大价值体现!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2.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
3.加减运算中注意的问题.
【例题】
例1 判断:
(1);()
(2);()
(3);()
(4);()
(5).()
(要求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能进行加减运算的,要加以改正.)
例2 计算:
(1).
解:
.
(2).
解:
.
(3).
解:
.
(4).
解:
.
小结: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步骤:
(1)如果有括号,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
(2)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3)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例3 当,时,求代数式的值.
解:
.
当时,时,
原式
.
例4 已知,求下列各式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1);
(2).
解:(1).
当时,
原式.
(2)
.
当时,
原式.
注意:求值时,一般应对代数式先化简,再代入数值.
(二)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已知,,求式子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三)总结、扩展
正确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需解决好几个环节:去括号,化简二次根式,确定同类二次根式,合并的方法等.
可通过例题加以说明.
练习:教材P191中2(6)、(7),3;P194中7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93中3(7)、(8)、(9)、(10);教材P194中4(5)、(6),5.
(五)板书设计
标题
1.例题2.练习题
例1……3.小结
例2……
例3……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与乘除法法则的区别
运算
二次根式乘除法
同类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系数
系数相乘除
系数相加减
被开方数
被开方数相乘除
被开方数不变
化简
把最后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可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生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北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娃娃交了朋友。这些生字娃娃非常高兴认识大家,今天它们还想跟你们玩一玩。
生字娃娃都在这呢!想和它们玩的同学就到前面来举起一个生字娃娃带领大家读一遍再组一个词,如果全对了老师就把这个生字娃娃送给你。谁愿意来呢?(认读生字)同学们的生字都记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下面老师准备带你们到北京去看一看,大家高兴吗?
二、范读,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看课件:
问:游览了北京,你认为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板书:美丽首都)简介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所在地。
2、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首都?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首都,我国的首都北京非常美丽。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体会北京的美丽?
认真读课文,看看北京有那些美丽的地方,一边读一边用铅笔做上记号……
3、生汇报:
读出自己划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理解词句
1、分组讨论:
你认为北京哪个地方最美,是从哪个词或哪句话读出来的,然后再把找出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在组内讨论并读句子。
3、组织学生汇报:
⑴:
①请你把写句子读出来。
②美在哪?
③出示图片,简介历史。
④看图体会美丽和庄严。
⑤理解“庄严”,你见过哪些庄严的场面?
⑥指导读句子、点读、评议、齐读。
⑵柏油马路:
①学生读出写柏油马路的句子。
②大屏出示句子指名读。
③想象一下,“绿树成阴”是什么样子?
④看课件理解“绿树成阴”。
⑤还从哪体会到马路的美?
看图体会“鲜花盛开”、“又宽又长”。
⑥指导读、点读、齐读。
⑶立交桥:
①学生读出写立交桥的句子。
②大屏出示句子点读。
③师范读,指导读长句。
④学生试读。
⑤比较句子:
立交桥四周有草坪和花坛。
立交桥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说说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为什么把草坪比成绿毯呢?
想想立交桥四周的花坛会有哪些图案?
课件出示各种图案的花坛。
师:立交桥四周很美,桥上也很繁忙。
(课件播放桥上桥下车辆来来往往的画面。)
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
师:立交桥确实很美,成了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⑷名胜古迹:
①学生读出写名胜古迹的句子。
②你知道北京有那些名胜古迹?
③看课件老师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
师:北京的名胜古迹可多了!这是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这是皇帝祭天的天坛,这是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这是圆明园遗址。北京不光名胜古迹多,风景优美的公园也不少。你知道哪些?
学生回答后看课件,欣赏美丽的公园。老师同时作介绍。
师:这是皇家林园颐和园、这是历史悠久的北海公园、这是世界名胜微缩景园、这是中华民族园,它浓缩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朗读总结
1、齐读2、3、4自然段。再次感受北京的美丽。
2、读到这里你最想说什么?
3、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五、扩展
北京很美,如今新北京新奥运也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1、课间出示新体育场馆图片。
2、这些都是为迎接2008年新奥运新建的体育场馆,到时候北京会吸引无数外国朋友来旅游。如果请你当小导游,你准备介绍哪个地方?
3、指名上台来当小导游: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更加感受到北京的美丽,祖国的伟大。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4、师生共唱《我爱北京》。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8自然段。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分清文章主次。
2、智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情景,主动探索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探究学习教具:
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
探究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的准备: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双龙洞在浙江金华。
生2:我知道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从金华出发来到罗甸,然后上山进入洞口,到达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出洞。
生3:我知道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生4: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十分美丽。
生5:我还知道洞口很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已了解、掌握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3: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具体?
生4: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生5: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坐船进洞的?
生6:我想知道怎样以导游的身份用解说词把这些景点介绍给游客。
生7:我想知道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展开:
探究问题一(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
1、提出问题: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
2、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生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3:我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才说一声“行了”。
生4:小船是这样通过孔隙的: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生5:进洞时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还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6:经过孔隙时心里既好奇又紧张。
4、做演示:拿出纸制的低矮窄小的孔隙、小船,演示进洞过程,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5、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
探究问题二(让学生读第6自然段)
1、提出问题: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适当时候展示石钟乳和石笋图片)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内洞一团漆黑,非常宽广。
生2:在洞顶有双龙,洞内还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美丽神奇。
生3:内洞的特点是黑、美、奇。
生4:我觉得有的石笋像一座塔,有的石钟乳像一个蘑菇。
……
探究问题三(学习第7、8自然段)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小组读文讨论
3、探究结果展示:
生: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师:对,我们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分明,不能重复、罗嗦。
探究问题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1、提出问题: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怎样以导游身份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的一处景物,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我觉得外洞、孔隙、内洞三处景点写得较具体。
生2:因为这三处景点特别美,所以作者把它写得很具体。
生3:因为这三处才是旅游者要游双龙洞的目的,所以写得较具体。
生4:我认为外洞很美,我要介绍给游客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2)用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的前几项.(1)...
【教学课题】: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教学目标 】:了解反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给定区间上的角【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
总第 课时 课型:复习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函数解析式的求法。重点:对f的了解,用多...
§3.2.1等差数列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重点:1.要证明数列{an...
河南省说课大奖赛教案 高中新教村《数学》第一册(下)§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
3.1.1数列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