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7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板书)
过渡:展示图片: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教师提问:想一想图片中到底什么在运动?
学生回答:火和星体在运动;
教师继续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板书)
教师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板书)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课堂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d)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二)、.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板书)
◇教师根据教材提问:(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从而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1、静止的含义(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过渡: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教师提问: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通过和学生一起的议论和分析后,教师用一个图表帮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留空让学生填)
关 系 运 动 静 止
区
别 含义
不同 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基本不变。
性质
不同 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
系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教师提出两句名言让学生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教师归纳:第一句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课堂练习:“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d)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板书)
◇教师提问: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板书)
教师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规律的各个特征:判断,下列是规律的有:a、万有引力规律 b、遗传规律 c、8与发、4与死 d、阶级斗争规律 e、有好风水、事业就能成功。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c、e不是。因为c、e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而是主观臆造的、人强加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学生判断:f、地球绕着太阳转,水往低处流。g、万有引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f不是,g是。因为f是现象,是规律的表现,不是规律本身。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学生判断:判断其中是必然联系的有:
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价格必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④“守株待兔”
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答案:①②③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板书)
下列说法中,哪些属于规律?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④万有引力
⑤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苹果落地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⑨水往低处流
⑩我每天6:00起床
答案:④⑦
2.规律具有客观性(板书)
◇教师提问:(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板书)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板书)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板书)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课堂练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3、规律是普遍的(板书)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课堂练习:“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b )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板书)
(1) 人能够认识规律(板书)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 人能够利用规律(板书)展示图片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教师提问:(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不能。 (2)学生回答略
◇课堂练习: XX年8月29日凌晨,火星与地球进行了6万年一次的最亲密接触,许多文爱好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据科学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亲接触,估计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上述事实说明(d)
a、火星大冲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火星大冲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火星大冲现象d、人们对火星大冲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本课小结: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课后练习:辨析:规律是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指导意见》,我们对XX年1月第2版《生活与哲学》教材作了如下修订。
1.致同学们第4段第2行在两处“时代的精神”后加“上”字。
2.致同学们第5段第2行把“正确认识实践”改为“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删去“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这几个字。
3.第一单元结构图中的“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改为“存在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存在”。
4.第一单元结构图中在“物质是本原”后加“的”,在“意识是本原”后加“的”。
5.第一单元结构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6.第4页活动框中的“排名的二重性”换成《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的孔子的一段话,其内容如下。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有人问孔子:您的弟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物啊?孔子回答说:“仁人也,丘弗如也。”
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呢?答:“辩人也,丘弗如也。”
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呢?答:“勇人也,丘弗如也。”
问:既然三人都比您强,他们为什么还听从您的调遣?答:“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这什么不愿意呢?
●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
7.第4页第1行“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改为“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8.第4页第4~5行“主观情绪”改为“头脑”。
9.第4页活动框中的前三句话和漫画删去,第2问“杞人忧天的故事”改为“上述材料”。
10.第6页活动框中的第1问改为“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
11.第6页宋体字第1~3行,删去“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这时”,“就”几个字。
12.第6页“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马克思”这句名言,换成:“学好哲学,终生受益。──陈云”。
13.第7页宋体字第1段第1行“对世界的认识”改为“对事物的认识”,第二行“对周围世界的一定看法”中的“周围”二字删去。
14.第7页宋体字第2段第2行“理论化、系统化”改为“系统化、理论化”。删去第3行的“所”、第4行的“因此,”几个字。
15.第7页专家点评第3行的“我们究竟能不能认识世界”改为“人究竟能不能认识世界”。
16.第8页活动框中的第1行“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改为“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事做人的。
17.第8页活动框中的第1问改为“上述做人做事上的不同体现了什么不同的观点?”
18.第8页宋体字第2段第3行“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的顺序改为“经济学、政治学、文艺学、伦理学等”。
19.第8页宋体字第2段第6行“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改为“哲学则对其”。
20.第8页专家点评第3行在“如果”前加上“在他看来”几个字。
21.第9页宋体字第2段第2行第1个“,”改“。”。
22.第10页活动框中的问题改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别区分的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23.第10页宋体字第1段第2行,“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改为“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4.第10页宋体字第2段第1行,“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改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5.第11页宋体字第2段第1行,“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改为“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改为“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6.第12页活动框中的“学者与民工的对话”换成如下材料。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
●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27.第12页第9行“物质是本原,”改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意识是本原”改为“意识是本原的”。
28.第13页宋体字第3段第2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改为“当成本原的东西”。
29.第13页相关链接第3行第2个“,”改为“。”。
30.第14页专家点评第1行“其中任何一个片段”改为“其中某一个片段”。
31.第14页专家点评第5行“就其局部范围而言”改为“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
32.第14页相关链接第3行“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使用”改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使用”。
33.第14页宋体字第2行的“但是”、第6行的“虽然”删去;在第3行的“这主要”的后面加“是”字。
34.第15页第1行“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改为“关于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35.第15页第7行“在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回答上”改为“在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回答上”。
36.第16页导言第4行“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改为“它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
37.第15页活动框中第1问“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改为“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在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38.第17页《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93年被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推上了断头台》插图删去。
39.第17页宋体字第1段第1行“社会的弊端、对”删去。
40.第17页宋体字第3段第1行“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改为“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
41.第18页相关链接第7行“那么普鲁士国王的专制制度为什么却会永远延续下去呢?”改为“那么普鲁士国王的专制制度怎么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呢?”。
42.第22页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43.第22页在目题下加一个思维过程,材料如下。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你所知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44.第22页宋体字第4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5.第23页宋体字第1段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改为: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6.第23页相关链接第1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删去。
47.第23页相关链接第4行在两个“提出”后加“了”;“提出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的标准”改为“提出了以‘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48.第23页宋体字第2段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改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9.第23页最后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50.第24页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中“探究活动建议”第4行删去“进行”二字。
51.第25页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中“理论评析”第2段第4行删去两处“我们的”,第5行的“使”改为“帮助”,第6行的“人们”改为“我们”。
52.第27页第二单元导言第2段第3行,“吸引着一代一代的人上下求索”改为“吸引着一代一代的哲人上下求索”。
53.第28页第四课导言第2行“,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这句话删去”。
54.第28页倒数第2行“它们”二字删去。
55.第29页活动框中的第1问改为“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质?”
56.第30页“笛卡儿说:‘地和天是由同一物质做成的,而且纵然有无数世界,它们也都是由这种物质构成。’”这句话删去。
57.第30页活动框中资料部分第1行“几千万年前,”删去;最后一句“这就为人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改为“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
58.第31页活动框2中《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改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59.第39页宋体字第1~2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改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第5~6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改为“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60.第32页相关链接第1行在最开始加上“事物的”两个字。
61.第32页专家点评第2行“在这一点上而不在那一点上”改为“在这一点上而不在另一点上”。
62.第33页活动框中第5行删去“终于”两个字。
63.第33页倒数第1行在“正如空气一旦稀薄时”之前加“这”字。
64.第34页活动框中的第1问“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改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65.第35页宋体字第1段最后“生物学”删去。
66.第36页删去中间的活动框中的内容:
“一些动物见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
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
●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67.第36页宋体字第2段的内容改为“相关链接”。
68.第37页宋体字第1段第1行“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改为“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
69.第37页宋体字第2段第2行最后删去“因此,”第3行的“物质第一性”改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第二性”改为“意识是派生的”。
70.第37页专家点评第4行“陆九渊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换成“韩非子说:‘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王守仁说:‘心外无物。’”换成“张载说:‘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71.第38页宋体字第2行“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删去中间的“预先”二字。
72.第39页第2行“烟波浩渺”改为“浩渺烟波”,第3行“人类意识这个”删去,“透过”改为“通过”。
73.第39页活动框中“石头是自然界演化而来的”改为“石头是自然界中固有的”。第1问“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从哪里来的”改为“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怎样产生的”。
74.第40页第1个活动框第3行“肯定了人类的意志”删去,问题中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这句话删去。
75.第40页第2个活动框第5行“足校”改为“足球学校”,问题中的“日常生活中”删去,“你能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你的理由吗?”改为“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你的理由”。
76.第41页宋体字第2段第1行“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改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改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77.第41页活动框中的第1行“资源贫乏”、第3行“经验”删去,第1问中的“针对”改为“根据”,第2问中的“你所管辖地区”改为“本地区”。
78.第41页宋体字第3段第1行删去“坚持”两个字,第2行在“要”后加“求我们”。
79.第42页宋体字第1段第1行,“一切物质性活动”中的“一切”删去。
80.第42页宋体字第2段第2行,“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而且”删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改为“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是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81.第43页《第94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这幅插图删去,换成“三峡大坝远眺”图。
82.第44页第1个活动框中第5行删去“而”字。
83.第46页相关链接第4行“某种理论”改为“一种理论”。
84.第47页宋体字第2段最后1行“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改为“真理只有一个”。
85.第48页活动框中的第1问“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改为“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
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做了较大的修改。
86.第50页探究活动目标加“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87.第50页探究活动建议第二个建议改为“查阅党的xx大报告中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
88.第50页探究路径参考第一、二个内容换成如下资料。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重大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想一想,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什么关系?
89.第51页探究路径参考第四个内容变为第三个内容,换成如下资料。
《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90.第51页理论评析第二段调整为第一段,删去第三、四段,用下面内容取代: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91.第52页第三单元结构图“坚持矛盾分析法”改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改为“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92.第54页导言第1句的后面加“的”。
93.第54页活动框中的问“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改为“请你列举一两个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94.第54页宋体字第1行在“世界上”后加“的”,将“所谓联系,就是……”这句话移至第2行的句号后。
95.第56页相关链接第2段修改为“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的建立,实现了全国100所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广泛的资源共享”。
96.第56页宋体字第3行,将“往往”二个字移到这行的“而”后,在“容易看到”后加“的是”二字。
97.第56页插图文字删去“XX年6月5日”。
98.第59页宋体字第1段删去“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两句话;在第6行分号前加“的”。
99.第59页宋体字第2段删去“既”、“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事物和系统的”、“进行”、“最终”几个字。
100.第60页宋体字第1段第1行删去“。”,第2行“。”改为“,”。
101.第60页专家点评删去“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在第2行“相互作用”前加“相互联系”。
102.第62页活动框中的第2问改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这样,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103.第60页宋体字第2段第2行删去“会”,“一个”改为“着”。
104.第63页宋体字第1段删去“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几个字。
105.第64页宋体字第1段第1行删去“因为”二字。
106.第64页第2个活动框中的“维持”改为“上演”。
107.第65页宋体字第1段删去“在这一过程中”、“本身”、“因而”、“事物前进”、“看到前途是光明的”、“积极鼓励”、“各种”、“,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几个字;将第5行“认可”改为“认识”。
108.第66页宋体字第1段第1行第1个逗号前加“的”,第2段第4行删去两个“只有”,将“赢”改为“取”。
109.第67页导言第3行在“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后加“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0.第67页宋体字第1~2行,改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111.第68页删去相关链接和第2个活动框的内容。
112.第72页在宋体字第1段旁加:
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
113.第72页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改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14.第73页宋体字第2段第1~2行删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这句话。
115.第73页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为“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16.第74页宋体字第3行“在于”改为“是因为”,第5行“也就谈不上”改为“就不能”。
117.第74页宋体字第3段第2行“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改为“也不同”,第行“进行”改为“作”。
118.第76页宋体字第段第7~9行“不仅”改为“既”,“还”改为“又”;删去最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这句话。
119.第77页删去名言中的第2段。
120.第80页换成如下名言:
名言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
121.第80页宋体字第2段加“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删去“任何社会的……自己的位置”、“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几句话。
122.第82页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探究路径参考第4段材料删除,用以下内容代替: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以上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123.第83页理论评析最后1段删去“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句话。改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24.第86页宋体字第3行在“思想动机,”后加“而”。
125.第86页相关链接第1行“不能”改为“未能”。
126.第88页专家点评第3行,“人们的”改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
127.第88页活动框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删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今天”这句话。
128.第89页宋体字第1段第2行在‘人们”前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删去“这一”、“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变革和”,在“决定着社会形态”前加“生产方式的变革”。
129.第92页活动框中的资料作了修改,改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130.第92页删去名言。
131.第92页删去4幅插图。
132.第92页加:
专家点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和谐并不意味着否认矛盾和斗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只有通过各种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完善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133.第93页活动框中第2行在“秦皇汉武”后加“等大人物”。
134.第93页宋体字第2段开头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35.第94页第1个活动框中第2行删去两个“来”字,在“制造”“和“生产”后分别加“的”。
136.第94页第3个活动框中第1行删去“党的xx大报告指出:”,以及两个引号。
137.第95页将毛泽东的名言换成名言如下: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137.第96页宋体字第2段第3行将“依靠别人”改为“依靠社会”,第4行删去“通过自己的活动”,在“人”前加“一个”。
138.第98页第1个活动框中的问题“这位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对他的经营产生什么影响?”改为“你认为这位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与该企业的经营的什么关系?”
139.第99页第2个活动框中第4行将“开创建设”改为“开辟了”,删去“道路”前“的”。
140.第100页专家点评第1行“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改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141.第102页第1个活动框中第1问改为“想一想,为什么奋不顾身地工作着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意义的人生?”
142.第102页删去名言和宋体字第2段第2行“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143.第103页宋体字第2行“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人”改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删去“爱我们的世界”这几个字。
144.第104页活动框中第1行“科学家马祖光”改为“有一位科学家”,第2问“马祖光”改为“这位科学家”。
145.第105页删去名言第1段,活动框中第2行“每时每刻”改为“时时”。
146.第106页宋体字第2段第1行删去“有”,第3行“坚定”改为“坚持”。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做了较大的修改。
147.第107页探究活动目标第2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改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加第3条“理解人的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148.第108页探究路径参考第4个内容的第2、3问题合一,改为“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149.第108~109页理论评析做了较大的修改,表达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书的落脚点。(具体修改内容见新版教材)
150.教材最后的“后记”的第2段补上如下文字:“XX年3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XX年11月13日印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指导意见》,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修订。”
高三文科班《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第一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应用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或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例: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弘扬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受到惩罚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事倍功半;揠苗助长;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4、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取得成功;审时度势;奥运或亚运健儿的顽强拼搏;事半功倍
第二部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8、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9、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1、联系的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2、联系的客观性(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3、联系的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4.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
15.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6.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7、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客观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等
18、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勇于走曲折的道路。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确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中美关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重视做好量的积累,促成事物的质变。
例:应用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神舟系列的发展演变过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嫦娥系列工程。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水滴石穿;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0、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例:应用于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或者问题需要解决。事物本身都有利与弊,优缺点等。
21、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或者问题需要解决。
22、矛盾的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应用于分析万物莫不相异;对症下药;对任何事物的个性分析
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应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策措施先试点后全面推广。
2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抓关键,抓重点。
2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对党的现状的分析;对各种社会形势的分析;对某个事物性质的判断分析(定性分析);整体上、总体上形势等。
26、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创新观)
27、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例:应用于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意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8、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
3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原因;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31、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
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例:应用于正确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第五部分人生观、价值观
3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6.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
要求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7、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提示与建议
(1)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3)撰文:《实践论》读后感。
二、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知识梳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体系】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重难点释疑】
误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简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因此,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的观点扩大了实践的外延,是不正确的。
误区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但同时,实践又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它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该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误区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简析】任何实践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没有意识支配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活动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活动的失误以至失败。因此,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凡是人的实践,都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因为,无论是集体行动还是单个人行动都具有社会性,都既依赖于社会又影响着社会。因此,认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是孤立地考察人的活动,是错误的。
误区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简析】人类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及规律,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这并不排斥学习书本知识的必要性,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努力读书、虚心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但必须明确,书本知识、他人的经验是“流”,而不是“源”,就知识总体来说,归根到底,仍然来源于实践。
误区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此,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简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说实践的发展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或者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因为实践是一个让人们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是人们获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条件。而要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一步步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仅有实践而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是很难向前发展的。
误区7: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简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大多数人的意见仍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人的认识不能判断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即是真理,最终是要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
误区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简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不同,每个人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和主体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误区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简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但真理又是有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近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典型题型题例的解题分析,使学生了解...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总结: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我...
一、整体结构: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考试说明】(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2)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
第20课时 意义类问答题 这类试题从句型来说,一般用“有利于”或“体现了”表述;从思路上讲,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了解)(1)计划经...
备考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政治时代的主题●考点突破1.和平问题(1)什么是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
XX届高考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一、考点扫描(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第三节 认识世界的两条路线第一框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a)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