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15
一、 复习:(结合提问)1.集合的概念 含集合三要素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4.关于“属于”的概念二、 例题例一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符号语言的互译,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解:{x|x2=x}={0,1}2.不等式x2-x-6<0的整数解集 解:{xîz|x2-x-6<0}={xîz|-2<x<3}={-1,0,1,2}3.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 解:{(x,y)|4x2+9y2-4x+12y+5=0}={(x,y)|(2x-1)2+(3y+2)2=0}={(x,y)|(1/2,-2/3)}4.使函数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x|x2+x-6¹0}={x|x¹2且x¹3,xîr}例二、下列表达是否正确,说明理由.1.z={全体实数} 2.r={实数集}={r} 3.{(1,2)}={1,2} 4.{1,2}={2,1}例三、设集合试判断a与集合b的关系.例四、已知例五、已知集合,若a中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m的取值范围.三、 作业《教材精析精练》p5智能达标训练
1.3第二教时复习:交集、并集的定义、符号授课:一、集合运算的几个性质:研究题 设全集u={1,2,3,4,5,6,7,8},a={3,4,5}b={4,7,8}求:(cua)∩(cub), (cua)∪(cub), cu(a∪b), cu(a∩b)若全集u,a,b是u的子集,探讨(cua)∩(cub), (cua)∪(cub), cu(a∪b), cu(a∩b)之间的关系.结合韦恩图 得出公式:(反演律)uab(cua)∩(cub)=cu(a∪b)(cua)∪(cub)=cu(a∩b)另外几个性质:a∩a=a, a∩φ=φ, a∩b=b∩a,a∪a=a, a∪φ=a, a∪b=b∪a.(注意与实数性质类比)例8.设a={x|x2-x-6=0} b={x|x2+x-12=0},求 ;a∪b二、关于奇数集、偶数集的概念及一些性质 例9.已知a为奇数集,b为偶数集,z为整数集,求a∩b,a∩z,b∩z,a∪b,a∪z,b∪z.练习 p13三、关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规定:有限集合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ab 作图 观察、分析得:card(a∪b)¹card(a)+card(b) card(a∪b)=card(a)+card(b)-card(a∩b)五、作业:课本 p14 6、7、8
一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提问: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补集与全集1.补集、实例:s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定义: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scsaa记作:csa 即csa={x|xîs且xïa}2. 全集 定义: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如:把实数r看作全集u,则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例1(1)若s={1,2,3,4,5,6},a={1,3,5},求csa (2)若a={0},求证:cna=n*。(3)求证:crq是无理数集。 例2已知全集u=r,集合a={x|1≤2x+1<9},求ca。例3已知s={x|-1≤x+2<8},a={x|-2<1-x≤1},b={x|5<2x-1<11},讨论a与cb的关系。 三 练习:p10(略)1、已知全集u={x|-1<x<9},a={x|1<x<a},若a≠,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9(b)a≤9(c)a≥9(d)1<a≤92、已知全集u={2,4,1-a},a={2,a2-a+2}。如果cua={-1},那么a的值为。 3、已知全集u,a是u的子集,是空集,b=cua,求cub,cu,cuu。 (cub=cu(cua,cu=u,cuu=) 4、设u={梯形},a={等腰梯形},求cua.5、已知u=r,a={x|x2+3x+2<0},求cua.6、集合u={(x,y)|x∈{1,2},y∈{1,2}},a={(x,y)|x∈n*,y∈n*,x+y=3},求cua.7、设全集u(uφ),已知集合m,n,p,且m=cun,n=cup,则m与p的关系是()(a) m=cup,(b)m=p,(c)mp,(d)mp. 四 小结:全集、补集 五 作业 p10 4,5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准备投影片 音乐—《革命进行曲》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世界著名音乐家肖邦。肖邦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肖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音乐家,他在弥留之际也不忘死后把心脏带回祖国。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学生齐读)指名说说“我”和“祖国”各指什么板书:“我”“祖国”)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肖邦,一起感 ↓ ↓ 肖邦 波兰二、 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师:肖邦二十岁就告别了自己的亲人,离开了自己深爱的祖国。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他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自己祖国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同学补充回答,师生评议,引导学生理解肖邦是在祖国遭到欧洲列强瓜分、祖国人民陷入被欺凌、被压迫深渊的情况下被迫离开祖国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投影指名读师:大家觉得他读得如何?(学生评议)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指名同学再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抓住“瓜分”、“被欺凌”、“被压迫”、“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词语,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联系上下文相机理解“瓜分”、“深渊”、“欺凌”的含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时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2、讲读第二自然段过渡:师: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教师引读“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首都华沙。”同学和老师得知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当时的情景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二自然段,找出送别情景的句子,仔细朗读品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品味)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找得也很仔细,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相互交流探讨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然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感人的情景,分别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投影出示:“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指名读)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中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引导学生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的神情。(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投影出示:“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女生读,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紧紧”、“无论……都……”体会埃斯内尔无比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体会埃斯内尔无比激动的心情。投影出示:“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自由读,谈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同桌相互交流)指名回答,评议(引导学生理解泥土作为“特殊礼物”象征着祖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埃斯内尔的一片深情。师:此时此刻,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肖邦再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引导学生从“泪水溢满了眼眶”感受肖邦激动的心情,从“郑重”一词感受肖邦一定牢记老师叮嘱的坚定决心,从“回首望了望”感受肖邦与亲人离别的难舍难分。)3、讲读第三自然段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的家园。教师引读,学生齐读:“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师: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表现了肖邦的心情,请同学们找出来(指名回答)出示:悲愤欲绝(学生读):师:是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么做的?从肖邦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和肖邦激情创作《革命进行曲》的情景,感受肖邦炽热的爱国情怀。板书:热爱)欣赏《革命进行曲》(播放乐曲)师:从《革命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催人奋起的旋律以及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讲读第四自然段过渡:肖邦虽然身在国外,却日夜思念着祖国。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投影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指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日夜思念”、“痛苦”“忧虑”“全部倾注”等感受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抓住“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板书:思念)师引读:“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指导看文中插图师: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中流淌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和忘我工作的精神。5、讲读第五自然段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转眼间,肖邦在法国巴黎度过了18个春秋。齐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组织学生讨论:(1)什么叫弥留之际?(2)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小组交流,评议,引导学生体会正是肖邦这种强大的爱国力量支撑着他积聚全部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板书:至死不忘)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讲读第六自然段师引读,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出示:“与世长辞”(指名说说词语意思)比较句子: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指名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亡国之恨、悲愤之情。)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三、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收集肖邦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附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热爱、思念↓肖邦———————波兰 至死不忘
作者:薛丽芬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一、导入 :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学森是怎样一个人?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
二、学习课文:
1、每人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
2、小组讨论。
3、交流:围绕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人展开交流。
出示:第一节:
(1)“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交流你的学习体会。“爱国”、“归心似箭”、“无比激动”、“希望脚下的不是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不仅仅是体现他回国心切,想快些回国,更是说明钱学森想早日研制我国的火箭和导弹。”
出示:第二节:
(2)“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从钱学森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说说朗读时的心情。
出示:第三节:
(3)“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感到格外兴奋。”
读读感悟,再读读。
出示:第四节:
(4)“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我们应当回去的。”品读感悟。
出示:第五节:
(5)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看超级链接,五个师是多少个士兵?
五个师=4860个士兵
出示:第六节:
(6)自由读课文第六节,看超级链接故事《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
被称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和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30磅(约合13.6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后来,他虽被科学界知名人士保释,但他的办公室、住宅、电话、信件等都要受到严密检查。钱学森被美国当局整整迫害达五年之久,但他始终没有屈服,终于在祖国的帮助下,于1955年获准回国,当他接到可以离开美国的通知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并高兴地跳了起来.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读了这资料,谈谈你对钱学森回国的体会,联系课文第一节,对他回国的激动心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学生质疑问难:
学习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或不明白的?
师: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呢?一、继续好好读读课文,有些答案在课文中找。二、从资料库的资料中寻找答案。
学生自主看资料,寻找答案。
1、《钱学森简介》
2、《钱学森——人能第五个师》
3、《钱学森归国》
4、《钱学森生平年表》
5、《在钱学森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6、连接的网站:《中国导弹》、《中国运载火箭》
四、讨论区:
进入讨论区,请同学自主选题,进行回复。
1、你认为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值得吗?
2、谈谈你对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评价"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的看法.
3、谈谈你眼中的钱学森是怎样的人?
五、作品区:
请你将搜集到的有关钱学森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发到这里.
六、作业 :
1、钱学森爷爷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祖国,为祖国的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时,你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什么?写下来。
2、在课后练习4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想一想还可以填什么词语?
3、文中的诗句出自谁人之作?请你背一背,默一默。
附板书:
14钱学森
爱国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6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生齐读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2、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孙中山破了什么陋习?(缠足陋习)
3、孙中山为什么要破缠足陋习?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弄懂的问题。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孙中山的姐姐。板书:姐姐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一下姐姐。(出示第1自然段)
2、学生认真阅读。
3、通过读书,大家了解孙中山的姐姐了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
出示句式:从“”这句话,我知道孙中山的姐姐是一个的姐姐。指名说。 (爱劳动、不怕吃苦、活泼可爱等)
4、如果你有这样一位好姐姐,你喜欢她吗?真的?老师只要听你们读读这一段就知道了,谁来读?出示。指名读(哦,是真的喜欢)齐读
(二)学习第2——7自然段
1、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到你们是真的非常喜欢这样一个活泼能干的姐姐。就是这样一位好姐姐却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而变得痛苦万分,什么事呢?生答,师板书:被迫缠足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2~7自然段,并按要求划出有关句子。
出示要求:用“——”画出孙中山看到的情形;
用“——”画出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
用“﹏﹏”画出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
3、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
4、交流:
a、(1)谁来说说孙中山看到的情形?指答。
(2)出示第2小节,齐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中哪个情景最伤孙中山的心?
( 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3)姐姐为什么如此痛苦?抓住重点词“长长的”、“一道又一道”体会,读好这句话。板书:痛苦
(4)你知道哪些关于缠足的情况,出示小脚图。
(5)指导读好这段话。知道了这些情况,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这一段读好呢?
出示。各人试读,指读,齐读。
b、(1)看着这样的情景,孙中山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争的。
(2)出示3—6小节,指读。
(3)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小小的辩论会。男同学代表孙中山的意见:女孩子不要缠足。女同学代表妈妈的意见:女孩子要缠足,双方各自说出各自的理由。
(4)辩论。
(5)通过辩论,你们更赞成谁的意见,为什么?
△ 缠足确实让姐姐非常痛苦,姐姐再也不能下地干活,从此再也听不到姐姐的歌声了。板书:坚决反对
△ 妈妈在说话时叹了一口气,显得无可奈何,从妈妈的神情语气中看出,妈妈也不赞成缠小脚,但是她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深,没有办法摆脱,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呀!
6争论的结果怎样?
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两句话哪一句好?从“含着眼泪”这个词语,你看出了什么?
△因为妈妈知道孙中山说话有理,却不能照着他的话去做,心情很难受,用“含着眼泪”这个词语,写出了当时妈妈无奈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 孙中山:生气、坚定的语气
△ 妈妈: 无奈的语气
6、还是孩子的孙中山虽然心里又急又气,却毫无办法。他被妈妈推出了房门。看,出示图:
① 分析画面。
画面有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的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站的是什么人?他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
② 小结图意:
画面上有孙中山和他妈妈两个人。屋子里坐着的是妈妈,她正在给姐姐缠足。屋子外面站着的是孙中山,他眉毛竖起,两手叉腰,头部侧向一边,好像在听着他姐姐的哭喊声。
7、
当时不管孙中山如何想,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姐姐照样被迫缠了小脚。此后的几个月,出示第7自然段,引读。“再也没有——再也没有——”可见,缠足陋习给姐姐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孙中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
出示比较: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为什么好?
△ 下面一句多了“深深地”和“幼小”两个词语,比上面一句好,它说明孙中山幼年时受到这件事打击的程度很深,将永远不会忘记。
(三)学习第8小节
1过渡:孙中山发现,是缠足陋习夺走了姐姐的快乐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
,孙中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封建缠足陋习,给包括姐姐在内的千千万万的中国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以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引答)
这可是什大快人心的事,同学们再读这一自然段。出示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傅老师也许早已被缠足。缠足陋习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到孙中山手上才废除,这对解除妇女的痛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时,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出示铜像图
2、
废除缠足陋习这件事反映了孙中山反对封建陋习的革命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他的形象多么高大。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五、 板书:
孙中山破陋习
姐姐 被迫缠足痛苦
孙中山坚决反对废除
(搜索课题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www.duoxuexi.com)
一、 教学目标: 继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观察探究气体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知道一些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二、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和铜等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三、 材料准备:分组实验:平底烧瓶(建议使用250ml以上)、橡胶塞红墨水细玻璃管(或用口径相当的小气球封口代)小水槽;自制固体教具(参阅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灯、火柴。演示实验:固体线胀仪、酒精灯、火柴、小水槽。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引入新课。出示空平底烧瓶等。上节课我们用它做了什么实验?知道了什么?复习回顾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以旧引新,为知识正向迁移准备,也为学生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方法上奠定基础。现在空瓶里装着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回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尝试改进实验。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做?需要解决几个新问题?空气会向四下里流动,流走怎么了办?无色无味看不见怎么办?二、实验观察空气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1、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滴瓶。(或平底烧瓶和小气球)进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1、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掌握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为什么要用小气球封住平底烧瓶的中?1、你准备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2、你现在能独立做实验,来观察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了?3、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2、提供空气热胀冷缩的生活实例与应用。1、夏天,停在太阳下的摩托车轮胎突然爆裂,这是为什么?2、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么第二天又瘪了?3、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办法?认识思考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发展学生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实验观察固体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趣味过度:(有条件可以配图)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什么热胀冷缩?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你能证明吗?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进行固体实验探究、交流、小结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演示自制教具,说明要点与酒精灯的用法,分组实验。想一想: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五、总结,说说哪些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你又有什么猜想? 准备怎样去研究?
教案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3a第九单元第二教时二、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turnon/off…及其应答语allright./ok等。2、能听懂、会说常见物品alight,atv,atap,awalkman.3、能使用简单的祈使句表达“请别人干某事”的意思及进行应答。三、教学重点1、单词:alight,atv,atap,awalkman,turnon,turnoff.2、日常交际用语:turnon/off…及其应答语allright./ok等。四、教学难点1、turnon/off的连读.2、能在情景中灵活运用本课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五、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磁带、录音机、实物:包、水龙头、随身听。电视、水龙头、随身听、灯的图片、几张表示地点的图片.2、板书准备:在黑板上预先写好课题unit9onandoff六、教学过程一、 sayarhymet:boysandgirls,nowlet’ssayarhyme:wearehappytoday.s:(齐声背诵)二、 revision1、(实物投影几幅地点的图片)t:goodmorning,s1.s1:goodmorning,missju.t:howareyou?s1:fine,thankyou.andyou?t:i’mfine,too.let’sgotohongmeipark.(指图上的红梅公园)s1:good/great,buthow?t:bybike.s----s三、 presentation1、playagame.(听口令做动作)t:open/closethebook./box/pencil-box./door./window/fridge/basket.standup.sitdown.…t:(课前把教室的灯开好)s1,turnoffthelight,please.(指指灯,帮助学生完成其任务)s1:allright.teachtheword“light”学生跟读单词数遍t:(作关灯的动作)turnoffthelight. let’sturnoffthelight.ss:allright.teachtheword“turnoff”学生跟读数遍,边读边做关灯的动作。2、showabagtothestudents.t:guess,what’sinmybag?s1:apencil.s2:abook.…t:let’sopenit.ss:allright.t:oh,it’satap.教师引导学生说:“turnoffthetap,please.”showapictureofalighttothestudents.教师引导学生说:“turnoffthelight,please.”ss:turnoffthelight,please.t:ok/allright.学生操练:turnoffthelight/tap,please.workinpairslikethis:s1:turnoffthelight/tap,please.s2:ok/allright.3、showatvtothestudents.t:look,thisisatv.turnoffthetv,please.s1:ok/allright.学生跟读tv,turnoffthetv.askthestudentstomakeupthedialogues.4、showawalkmantothestudents.t:thisisawalkman.t:whocanturnonthewalkman?教师手指随身听)s1:allright.(教师引导学生上台打开随身听,播放出英文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t:teachtheword“tv”,“turnon” 学生跟读turnon,turnonthelight.turnonthewalkman。 oh,nicemusic!.let’shaveabreak.singasong,ok?ss:ok.(歌曲唱完)t:oh,let’sgoonourclass.whocanturnoffthewalkmanplease?(一学生上台关掉随身听)makethedialogueslikethis:s1:hello,s2.nicetomeetyou.s2:nicetomeetyoutoo.s1:turnonthewalkman,please.s2:allright.四、consolidation1、sayandact workinpairs.一个学生表演动作,另一个学生说出句子。看哪一组同学在一分钟内说得又多又好,给予奖励。2、跟读课文录音第一、二幅图3、t:let’slearnanewrhyme”turnonandturnoff.”《易捷儿童韵律英语p32页》ss:allright.(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遍)turnonthetv.let’swatchtv.turnonthelight.let’sreadbooks.turnoffthetv.let’scleantheroom.turnoffthelight.let’sgotosleep.t(新授歌谣)4、(出示不同地点的图片)例如:s1:goodmorning,s1.s2:goodmorning,s1:howareyou?s2:fine,thankyou.andyou?s1:i’mfine,too.let’sgotobed.s2:ok.s1:turnoffthelight,please.s2:ok.五、homework:回家听录音读52页3遍。
unit9turnon/off the light.(图1) allright/ok. tap(图2) tv(图3) walkman(图4)板书设计
(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鞠艳提供)
第二课时
第五版块——检查预习,体会科学推想的严密、合理【目标a2、c;18分钟】
1.检查预习情况
①指名读第11小节
出示:“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②交流:文章第11小节是勘探队员根据化石得出的科学推断,你认为他的推断有根据吗,为什么?
2.体会科学推想的严密、合理
①边小结边出示:
这是树叶(化石图片)——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化石图片)——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
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化石图片)——又过了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
②再读课文第11小节
③引读——看懂了化石又有什么用呢?
出示: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3.小结(是啊,尽管文章中有许多是作者的推想,但这些推想都是有科学根据的,而且作者表达时非常严密、合理。所以读起来,既引人深思又兴趣盎然。)
第六版块——学习“对话设问、层层推进”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目标b1、c;15分钟】
1.分角色朗读
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来读《石头书》这篇课文,比比谁的读书兴趣盎然?
男生:叔叔;女生:川川和磊磊;老师:旁白
2.小结(略)并出示:
同学们,有人也写了一篇石头书,我也想请你们读一读——
石头书
石头书就是化石。
有些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死后就不会腐烂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化石。
人物根据找到的化石,可以知道古代动植物的情况。
这就成了科学家们研究的石头书。
3.交流:同样是写石头书,你觉得哪一个更适合我们阅读?为什么?
学生读书
预习交流
读中推想
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
读中推想
分角色朗读
读补充材料
学生交流
4.引导:同学们,我们所学的《石头书》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话设问的方法,把要介绍的科学知识层层推进,使我们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样“刨”到了很多学问。我们来看,这是川川和磊磊对勘探队员的问话。
出示:
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书?哪里有书哇?
这书上有字吗?
这书上有画吗?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5.小结:读懂了这些问题,课文里石头书的秘密就了然于胸了。再读——
石头书的外形:“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石头书上的字:“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石头书上的画:“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石头书上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
自读问话
回读课文
第七版块——课堂作业【目标a3、b1;7分钟】
1.练习写话:情境——川川和磊磊回到家以后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请你试着以他们的口气用对话的方式写一段话。
2.课堂作业本(略)
练写对话
学生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的插叙部分;
2.朗读、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的2、5、6节;
3.总结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研习插叙部分
1.复述
2.研习插叙内容:
(1)课文第7小节叙述方志敏的身份、职务,有何意义?
交代方志敏同志是红军第十军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以衬托他所写文稿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也为他“具有革命的眼力”作了必要的铺垫。
(2)方志敏的密信和文稿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是在方志敏“抱定牺牲决心”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的情况下,忍受着狱中折磨和“患重病”的痛苦,用敌人要他写自由书的纸写成的。这充分表现了方志敏同志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3)方志敏和鲁迅并不相识,可方志敏在“给密信和文稿找个可靠的着落”时,怎么会想起鲁迅先生的?
方志敏“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深信鲁迅对革命的忠诚,他想,通过鲁迅一定可以找到党的关系。作者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他突然想到鲁迅的感受——“仿佛暗夜里亮起一道闪光”,写出方志敏同志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4)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方志敏对鲁先生的信任?
课文第10小节结尾写方志敏“深信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决定把生命的最后时刻写成的信件和文稿,送到鲁迅先生的手里。他完全相信: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承担起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他给鲁迅写完信,“心里像放下一块石头,觉得浑身轻松了。”
(5)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一种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本文属前者,先写鲁迅收信、看信,再插叙方志敏的革命事迹和写密信、文稿的经过,最后写鲁迅转信。试说明插叙内容的作用。
插叙部分用较大篇幅写了方志敏同志的经历、斗争、作风、思想、品质等。一方面为中心事件交代必要的情节;另一方面像方志敏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重要领导人,竟能把牺牲前以鲜血写成的信和文稿托付给鲁迅先生,表现了对鲁迅先生极大的信任,更衬托出鲁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
二.朗读、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的2、5、6节
1.朗读课文第2、5、6节,体会此时此刻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名或集体朗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要舒缓,语调要庄重。
第2节要读出郑重、严肃的心情,第5节读出鲁迅先生悲愤的心情;第6节要读出学生的心情和对文稿的珍重。
2.研习以上三节,书面回答下列问题:(小黑板)
(1)本文采用了概括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说说这三节文字在写法上属于哪一种?
(2)从课文第2节中标出描写鲁迅先生打开纸包取信看信的动词,分析其表达作用。
(3)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郑重”“悲愤”“目不转睛”“苍白”“严肃”对表现鲁迅思想感情的作用。
(4)分析第6节中重点词语对鲁迅先生看文稿前态度的描写。
(5)总结这三节描写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
(1)这三节属于细节描写。
(2)第2节用“打开”“拣”“盛满”“滴入”“平放”等词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鲁迅先生灯下看信时小心谨慎的神态,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态度。
(3)本文在用词上,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在所要表达的意思里,把所带的感情也表达出来。
如:“郑重”表现严肃认真的态度,说明鲁迅先生对密信和文稿十分重视,他深知这个纸包里珍藏着一个革命者的赤胆忠心。
“悲愤”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者方志敏同志的牺牲而悲痛,对反动派的凶残而愤怒的感情。
“目不转睛”表现鲁迅先生看信专注,不放过一个字,精神高度集中,是“郑重”的形象体现。
“苍白”既点出鲁迅当时病态的脸色,又凸现他内心的悲痛。
“严肃”是悲愤的深化,表现鲁迅先生正视现实,严肃思考。
这些词语真切地反映了鲁迅看信时,神情的变化过程。
(4)第6小节写鲁迅看文稿的态度用了“团起”“揉烂”“放进”“擦干”、“收起”“小心”等词语,把鲁迅对信件的审慎,对文稿的珍惜,刻画得淋漓尽致。
(5)这三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鲁迅先生悲愤的感情和严肃的脸色,以及对文稿的珍视,使人感到两位革命战士的心是相通的,鲁迅先生完全理解一个共产党人临终前的愿望。他对革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同志的深厚感情,揭示了课文的主题:鲁迅先生是党外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
三.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接受方志敏同志的重托,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并转交密信、文稿给党中央,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教育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的高贵品质,做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教师概括写作特点。
(1)运用插叙,既突出了文章的主线,又有力地衬托了主题。
(2)概括叙述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突出了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
1.四、五、七。
后记:重点讨论插叙文字的作用,明确概括叙述和细节描写的不同,体会其作用。
板书设计 :
同志的信任
【师生问好,孩子宣誓】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请和我一起写写字好吗?
【孩子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大家都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故事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生:是吴王和少年。少年】
师:对,【师板书:吴王】那这两个人谁为主?
生:少年。
师:那我把“少年”写得高一些。现在黑板上有三个词: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故事大家都读过了,谁能用上这三个词把故事的大概意思给大家讲一下呢?
生:少年用“螳螂捕蝉”这个道理要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好!还有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少年通过“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做了之后的结果。
师: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的道理。
师:吴王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是结果。结果是最后打消了攻打的念头。好的,你先请坐。还有谁愿意来谈一谈?
生:吴王一开始决定攻打楚国,但是一些大臣反对他的意见,吴王就说谁要是敢来劝阻就处死谁。而一个少年却很聪明,他利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好的,介绍的非常的详细。“螳螂捕蝉”如果作为一个成语来讲,还有词语叫?
生:黄雀在后。【师板书】
师:那谁会讲这个成语故事?
生:一只蝉趴在树枝上喝水,它没发现他后面有一只螳螂正要吃掉它。而螳螂眼睛只盯着蝉,它却没有发现一只黄雀就在它的后面也想吃它。而黄雀也没有发现,在它的后面,有一个少年正拿着弹弓在向它发射。
师:很不错,请坐。还有谁能更流畅地讲一讲?
生:一天,蝉趴在树枝上在静静地喝着露水,【师提醒若加上“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会更好。】但是他不知道螳螂正在伸着爪子准备向它发起进攻,而在螳螂的后面,一只黄雀也准备向它进攻,与此同时,黄雀的后面一个少年也拿着弹弓在瞄准它。
师:大概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想想还能怎样说的更清楚呢?
生:从前,在一个花园里长着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正趴在树枝上喝着露水,可是它没有想到它后面有一只螳螂正伸着爪子准备吞噬这只蝉,但螳螂更没有想到的是,黄雀也在它的身后伸长脖子要吃掉它。更让黄雀没有想到的是它的身后有一个少年也在拿着弹弓瞄准它。
师:是黄雀的身后吗?【生笑】是在树下有一个少年对吗?
师:现在故事大概都已经清楚了,同学们说的都很流畅、准确,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好不好?【师用ppt放出故事原文,引导学生快速地浏览一遍】少年就是借了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么如果让少年来讲这个故事该怎么讲呢?想想要提醒讲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生:要把“少年”改成“我”。
生:对吴王的称号要改成“您”或者“大王”。
生:少年对吴王讲话的时候要恭敬,毕竟他是一个国家的大王。
师:那有没有人愿意来做少年讲一讲这个故事呢?【讲之前先请学生再次熟悉故事,并注意吴王和少年说的话,以便讲得更流畅。】
生(扮吴王):你小子跑到花园里来做什么?看衣服都淋湿了。
生(扮少年):禀告大王,我正在打鸟。
生(扮吴王):你打着了吗?
生(扮少年):我没有打着鸟,但是却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生(扮吴王):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生(扮少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枝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师指导学生可以加上动作,那样更形象】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它不知道它的身后还有一只黄雀。
生(扮吴王):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做什么呢?
生(扮少年):是,那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去捕食螳螂。蝉、螳螂、黄雀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注意到身后的祸患。【师引导掌声鼓励】【请同桌之间互相练习演一演这一段,师适时指导。】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给大家演一演呢?表演时的注意事项不可忘记哦!
生(扮吴王):你一大早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服都弄湿了。
生(扮少年抱拳跪下):禀告大王,我正在打鸟。
生(扮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生(扮少年):没,我没有打着鸟。但是我却看见了一件顶有意思的事。
生(扮吴王):什么事情啊?
生(扮少年):您看树枝上有一只蝉高高在上,自由自在地在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在它的身后,拱着身子,挥起前爪,正要进攻。但是螳螂也不知道黄雀在后,正伸长脖子去啄它。
生(扮吴王):你说的真仔细啊,那黄雀是要吃掉螳螂吗?
生(扮少年):是的,黄雀正要去进攻,但是它也不知道我正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的祸患。
师:很好。那这个时候,蝉、螳螂、黄雀同时都在树上吗?
生:不一定的。
师:是的,一开始的时候蝉在那里,后面的就不一定了。那么少年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他最说的是哪一段话?
生:他最想说的是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自己身后所隐藏的祸患。
师:可以结合书上的原句,谁再来说一下?
生: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藏着祸患。【师引导可以再流利一点。】
生: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就是这样一句话。少年讲了半天所要表达的就是这句话,一起来读一遍。【生看大屏幕齐读】
师: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什么叫“一心”呢?
生:就是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就是只顾着自己眼前的利益。
生:没有考虑周全,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一切。
师:对,这就叫“一心”,那蝉一心干什么?
生:喝露水。
师:螳螂一心干什么?
生:捕捉蝉。
师:黄雀一心干什么?
生:黄雀一心想要捕捉螳螂。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从哪几个词可以体会到蝉、螳螂和黄雀的一心,一门心思。【生再读】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师:那哪一个词体现了它的一心呢?
生: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根本没有注意到身后的祸患。
师:对,完全陶醉在其中了,这个“悠闲、自由在在”体现了它的一心。那么螳螂的“一心”又体现在哪里呢?
生:螳螂鼓着身子,举起前爪。
师:对,就是从它的动作、神情里面看到了它的“一心”。那黄雀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黄雀伸长脖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螳螂身上,就顾及不到身后的危险了。
师:黄雀“伸长脖子”,对,从以上这些词我们看出了它们“一心”想捕捉对方。那如果我们现在再来讲的时候,这些地方就要讲得仔细一点,因为讲得仔细,才会让吴王听起来更觉得有道理。【指导后再请学生来讲这个故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枝上有一只蝉,它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那螳螂鼓起身子,举起前爪,正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它却不知道我正举着弹弓在瞄准它。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所隐藏的祸患。
师:却没有顾及身后所隐伏的祸患。少年通过这个故事目的就是想说好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看来这句话真的很重要,谁再来说说。【指名一学生说】
师:那么少年说这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什么呢?
生:他想让吴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想不到自己后面的祸患。
师:把自己当成少年,谁来说一说?
生:大王呀,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少年怎样把话题引到吴王身上去呢?
生:大王您只顾着攻打楚国,却不知道其他诸侯国正等着攻打您呢。
生:大王,您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国,这样只会让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这样您是得不到利益的。
师:真是说的语重心长呀!为什么是这样呢?让我们回到课文的前面去看一看。【生自由学习课文的前几个自然段】谁来读读看,为什么少年说的是有道理的?
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师:最后一句吴王固执地说,再来读读看。
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师:对,这样就体现出固执了。谁还愿意来读读吴王的话?
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以多种朗读形式为手段,通过反复读、指导读、感悟读等,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嘱咐"造句
3、通过朗读感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教学突破]多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一、创设意境,入境动情
1.师:小朋友,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它就是——读题《蒲公英》。瞧,可爱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呢,你还记得它们吗?可以在心里先轻轻地读一读。
出示词语:绒球 降落伞 随风飘荡
沙漠 湖泊 生根长叶
泥土 茁壮成长 竞相开放
黑黝黝 金灿灿
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波光粼粼
(1)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2)下面这列火车要求每个小朋友读一行,能行吗?其他小朋友竖起耳朵认真听。
(3)我们来看下面两行词语,你能照样子再说几个吗?
(4)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2.展示课件:蒲公英的花瓣落了,可爱的绒球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降落伞。看,他们准备出发旅行去了![观看蒲公英飞翔的录像资料]无数蒲公英的种子,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带着一个个洁白的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轻扬,似无数的小精灵翩翩飞翔。你们觉得它美不美呢?
师:(微笑地)陶醉了,是吗?老师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把它的美表现出来的。(齐读)
[风声刮起]同学们,让我们也做回蒲公英种子,和伙伴们一起出发吧!
3.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蒲公英的种子。哦,你飞起来了,他也飞起来了,我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着,飞呀飞呀,越飞越高,这时,我们往下一看,看到了什么呀?(生:看到了大地、田野、房屋、湖泊、沙漠……)
4.哟,大地可真美呀!我们去找新的家了,心里可高兴了!咦,大家抬起头来看看,我们遇到了谁呀?(屏幕显示动画)(生:太阳公公!)一起和太阳公公打个招呼吧!(师领生齐说:太阳公公,您好!)
二.诵读感悟,体验抒情
(一)导学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时,太阳公公看见了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会对你们说些什么呢?打开书,读读第二自然段。
2.太阳公公的话对你们说了些什么?(指名说)
出示句子: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3.出示,让学生填一填: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______能去,______不能去。
4.相机欣赏沙漠、湖泊、泥土的图片。
师:太阳公公让小种子不要去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也不要去银花朵朵所的地方,要去哪?
(预设:黑黝黝的土。)
5、师:这是太阳公公在嘱咐蒲公英种子,要它们千万记住,落到泥土里才能生根长叶。这一字一句的叮咛嘱咐,都是为了小蒲公英们好。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谁也嘱咐过你什么呢?
(句式训练:妈妈细心地嘱咐我——医生再三地嘱咐我——老师耐心地嘱咐我—— ——嘱咐——)
6、点点滴滴,都可以看出长辈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其实课文中,太阳公公就是这样一位慈祥可亲的长辈。谁来当这关心小种子的太阳公公,来嘱咐这些孩子们呢?
(指名读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嘱咐得怎么样?(评价读)
师:谁再来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一读。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小降落伞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出示: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2.师:那是不是所有的小降落伞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呢?可是,有两颗种子却不这样想,他们有自己想去的地方。他们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他们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好。
3.可是,有两颗种子却不这样想,他们有自己想去的地方。他们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他们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好。
4.(一)出示第一颗种子说的话(指名学生读)
一颗种子望了望下面的大地说:“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1)你们看看,第一颗种子对泥土是什么样的态度?(瞧不起,看不起,不屑)那他想去哪儿呢?学生评价,教师补充。
(2)从你的朗读中,我没有听出它特别想去沙漠,它对泥土也不是瞧不起,我听出了它对于能成为百万富翁的自信感。多请几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二)出示第二颗种子说的话(齐读)
另一颗种子落在湖泊里,他得意地说:“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1)那另一颗种子是怎么说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得意)
(2)哦,什么时候我们会表现得很得意啊?(考试得一百分的时候)考试拿了一百分以后啊,我们就会很得意地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吧!好,下面请一个同学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再来试试把这句话读读看!(预设:1.你好像一点都不高兴啊。2.嗯,我听出来了你得意地认为这个湖泊能给你带来欢乐的!)全班齐读。
5.现在我们知道了,有两颗蒲公英种子和其它蒲公英种子想得不一样,下面我请一个同学读想飞到沙漠里的那颗蒲公英种子说的话,一个同学读想飞到湖泊里的那颗蒲公英种子说的话,其余同学读其他蒲公英种子说的话,旁白由老师来读。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好这段话,好吗?(分角色读)
6.孩子们,看到这两位小伙伴一颗飞向沙漠,一颗飞向湖泊,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留住?(想!)这时候你会对它喊什么呀?(不要去啊,快点回来!)为什么叫他们不要去啊?让学生说明理由。(沙漠里没有水,会干死的;湖泊里都是水,会淹死的)
7.可是,这两颗自以为是的种子根本不听我们的劝阻,义无反顾地朝着沙漠,湖泊飞去了。(出示相应图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二年的春天到了,这些蒲公英种子的命运如何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完成这个句子。出示句子:落在沙漠里的种子___________,落在湖泊里的种子_______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2)用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的前几项.(1)...
【教学课题】: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教学目标 】:了解反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给定区间上的角【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
总第 课时 课型:复习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函数解析式的求法。重点:对f的了解,用多...
§3.2.1等差数列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重点:1.要证明数列{an...
河南省说课大奖赛教案 高中新教村《数学》第一册(下)§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
3.1.1数列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