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第五单元 5.1 农业生产活动

第五单元 5.1 农业生产活动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1

【教学目的】

1.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投入与产出要素以及农业生产的分类。

2.认识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必要性。

3.认识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业产出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的分类。

2.难点: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与产出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它为人类提供了吃、穿、用的物质资料,保证了全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等其他部门的发展,都是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作为基础的。人类正是通过农业等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资源发生关系,只有进行科学的农业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讲授新课)

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一、农业生产特点

1.地域性

①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生物要求不同的自然条件。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水分、阳光和各种养料,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不同,各自要求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②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市场需要量、农业技术改革等。

2.季节性和周期性

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同样,捕鱼、造林、畜牧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1.投入要素

①自然条件:光、热、水、地形、土壤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a.劳动力→劳动者的劳动;b.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促进产出;c.科技(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提高产出。

2.产出要素

农产品:食品及工业原料。

读图:读p2图5.1“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

无论是植物(小麦)的生长,还是牛羊的生长,均需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投入,同时还需投入劳动力,才能获得产出;若要促进产出,就需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如果再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则会更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世界先进国家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是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农业大国,就必须努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的发展阶段

阅读:p3“农业发展历史”部分,通过表5.1,了解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分析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处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同时还具有不同的地域类型。归纳出我国属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三、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

①通常分类:种植业(植物)、畜牧业(动物)、林业、渔业、副业2页,当前第1页12

第五单元 5.1 农业生产活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