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第五单元 复习(精选15篇)

第五单元 复习(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第五单元复习篇1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复习

共几课时

1

课型

复习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会背诵本单元韵文和练习5读读背背,会填空;会听写词语,看拼音写词;辨析形近字、同音字;会看图将句子写完整、具体。

教学

重难点

正确掌握本单元字词及相关知识,能正确进行练习。

教学

资源

小黑板相关练习

预习

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本单元韵文和练习上的成语和儿歌。

默写本单元字词。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识字5》

1、说说夏天台风、雷雨的特点。

说、写出夏天的水果、动物、花儿;也可拓展一些。用“……有……有……还有……”将图意说说。

2、听写词语;组词、扩词;

根据1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逃——桃——跳  瓜——爪

蛙——娃 河——荷

多音字“了”辨析。

二、复习《识字6》

1、听写词语;组词、扩词;根据1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2、用上词串中的词组合成句。

3、仿“亮晶晶”的形式写几个词。

三、复习《识字7》

1、听写词语;组词、扩词;根据2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2、背诵儿歌,会填空。

3、说出“品”字结构的字。

四、复习《识字8》

1、听写词语;组词、扩词;

根据2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能正确选字填空。

2、背诵儿歌,会填空。

五、《练习5》

1、“北、奶”等。

2、给“青”、“丁”?“也”等字加偏旁,并组词。

3、背诵四个成语,会填空;

背诵《伞花》,会填空。

六、进行练习并集体订正。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雨(雨字头):雷、雪、霜、雾

户(户字头):房、扇、所

戈(戈字旁):战、成

羊(羊字旁):鲜、着、群

目:盯、眼、睛

忄(竖心旁):忙、怕、情

3、背诵课文,并填空。

一、复习《识字5》

1、复习《识字5》的知识要点。

2、复习字词

二、复习《识字6》

复习《识字6》的知识要点。

三、复习《识字7》

1、复习《识字7》字词。

2、复习儿歌。

3、积累“品”字结构的字。

四、复习《识字8》

1、复习《识字8》字词。

2、复习儿歌。

五、复习《练习5》

1、掌握特殊字的笔顺。

2、换偏旁汉字归类复习。

3、复习成语和儿歌。

六、巩固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茉莉、蒲扇、萤火虫、森林、蜻蜓

2、读出下列偏旁部首,并写出几个含有此偏旁的字。

3、背诵课文,并填空。

1、有关夏天天气现象的()()()

写出夏天的水果( )( )( )

写出夏天的虫子( )( )( )

写出夏天的花( )( )( )

写出春天的花( )( )()

写出你认识的星星()()()()

2、夏天来了,()风大,()雨多。( )(  )和(  )(  )都成熟了。(  )花和(  )花都开了。

3、( )人一( )心,( )土( )( )金。( )( )不( )( ),独木不( )。

4、天气( ),池水( )。小( )蜓,大( )( ),飞来飞去( )( )( )。

5、循序(     ) 温( )( )新

( )浅(  )深   (  )积( )累

作业

设计

完成本单元“补充的习题”。

第五单元复习篇2

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世界政治地图      概念——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演变的主要原因——国际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2.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方同盟国:德、奥、意(大战中意脱离同盟)协约国:英、法、俄(俄退出,美、日、中宣战)轴心国:德、日、意反法西斯同盟:苏联、美国、中国、英国、法国交战原因帝国主义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交战结果协约国胜反法西斯同盟胜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德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出现了匈牙利、波兰等国(教材86页图5.1)沙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英法大伤,美日兴起。德一分为二,日成为美国的附庸。欧洲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教材87页图5.2)。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力量。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两极格局的分解1.社会主义阵营解体——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末解体。2.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  减弱。(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苏联解体成15个国家      美国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上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力量中心。三、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      二战后世界总体的局势:维持着和平的局面,但是这种和平的局面是不稳定的,威胁世界安全和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一)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例如: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等      作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     例如: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克什米尔争端等(三)阿以冲突     原因  内部: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资源纠纷等          外部:帝国主义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进入90年代,阿以冲突各方面由对抗走向对话,而以色列强硬派(沙龙政府)执政以来,对抗程度又加剧。    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主要有:      ①巴勒斯坦问题。      巴勒斯坦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通要道,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②耶路撒冷问题。      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旧城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有5000多年的历史,凝聚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数千年来产生、发展和纷争的历史。三大宗教都将耶路撒冷旧城尊为圣城。      ③被占领土问题。      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      埃及——西奈半岛      叙利亚——戈兰高地      ④水源问题。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及其支流河水,还在被占领土上抽取地下水。

5.2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1.读图(教材89页图5.4),找出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的地区。2.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高、经济发达低、经济相对落后输出技术、资金、工业产品等原料、燃料、劳动力等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核心地位边缘地位经济活动的扩散过程经济核心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掠夺和殖民逐步扩散,部分地区国家加入核心地区,亚非拉变成边缘地区。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读图(教材90页图5.5),指出麦道飞机零部件供应的国家所分布的地区。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密切,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界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1.首先是科技的进步——科技具有世界性,最早实现全球化。      ①促进了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能够大量生产和销售②改进了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2.跨国公司的作用供应的厂商多销售的地区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优区位形成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合并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质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跨国公司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三、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一)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1.表现在:世界贸易的一半以上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活动及分布也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2.原因: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  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二)发展中国家——机遇和挑战并存1.发展中国家有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2.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南北经济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其原因是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3.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见下表)措施或条件效果拉美国家和地区持续的国内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一体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商,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发展,提高了竞争力东亚、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较多,带动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南亚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世界市场上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财政严重依赖外援,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竞争力低,吸引外资条件差,经济波动明显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工人短缺,一些国家内部和国家间政治冲突吸引外资能力低

5.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世界经济区域化(一)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      特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一方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另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二)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即经济区域化),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1.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各国由于交往便利,经济联系密切,易于找到利益的共同点,  从而达成某种协议,建立某种一体化组织。2.一些大国为了在世界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体化组织为依托,极  力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3.面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协调  和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以集团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问题讨论——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②对于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出发点有何不同?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一)三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集团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是三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集团。这三个集团包括的地域广阔,人口占全球的1/3,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4,出口占世界的70%。它们基本奠定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基础。欧盟(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国家15个(见地理图册39页)美国、加拿大、墨西哥21个(见地理图册42页)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区域的策源地。由3国至6国至12国再至15国(见教材阅读)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开始运转成立于1989年,原来是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以及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参加的区域性论坛。特点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组织。经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与警务合作是三大支柱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可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开始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目标迈进(二)其它地区性的经济集团(经济合作组织)      (见教材92页图5.6)如:东南亚(东盟)东北亚、南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西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北非、南美(安第斯集团等)。这些区域合作进程发展很快。

5.4 综合国力竞争一、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体现在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这五个方面。(一)基本实体   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其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1.国土面积辽阔有利于国家发展。      ①首先,国土通常和资源联系在一起,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领土大国同时也是资源大国。而日本等国则资源缺乏。      ②其次,空间大,回旋余地就大,战时有利于延缓外敌进攻,也便于分散配置工业基地和国防设施。2.地理位置及地形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①位于世界海陆交通位置的国家,通常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例如新加坡、埃及等,平时可以借地缘优势发展经济,战时则可以发挥制约作用,往往也是列强角逐之地。      ②周围邻国较多,边界问题复杂,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③地形对军事行动影响较大。复杂的地形能够抑制高技术武器的效能,易守难攻,但是地形崎岖,通达能力差,不利于发展经济。例如我国“三线建设”就是立足于军事需要。3.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源泉,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源资源和金属矿藏。4.人口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大国地位的重要指标。      ①人口众多,兵员充足,持久作战能力就强      ②国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科技创新的机会和成果就越多,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就越大。(二)经济力量      经济力量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要素。1.工业生产能力——①英国从18世纪下半叶起称霸世界一百多年,靠的就是当时领先世  界的工业。相反,因为缺少与丰富资源相适应的工业设施,潜在的国力无法转变为现实  的国力,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②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对战争胜负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国力竞争也需要有先进的国防工业。2.农业生产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粮食能否自给和输出。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只  要进口能力受到挑战,就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生存。3.交通和通信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交通和通讯意味着速度和财富,也  是现代战争的致胜因素。没有交通保障,兵员和兵器就不能迅速及时移动,物质得不到  及时供应,坦克等武器装备也难以施展威力。(三)军事力量      分为: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两方面(四)内政和外交      政府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综合国力各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      好的外交政策能够将潜在的国家力量转化为政治现实,也能够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保障。如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南南合作等外交政策。(五)科学和技术      从17xx年至今,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技术革命都是由新的生产工具、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明或发现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对各国国力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    其实对综合国力的评价方法有多种观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各国综合国;各国综合国力的为此排列会有所差异。如我们教材只重点介绍一种观点,象美国学者克莱因、德国学者富克斯、我国学者黄硕风、日本官方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在很长时期内,世界性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为适应形势需要,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如:      美国——以太空军事、科技开发为突破口,带动综合国力均衡发展,全面增强威慑力量。      日本——技术立国和综合安全保障,以经济优势谋求政治、军事优势。      欧盟——政治、军事、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战略格局地位。      俄罗斯——政治、经济秩序协调发展,力求缩短同美国的差距。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建国50多年来,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差距。落后就可能挨打(如美国导弹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撞毁我军用飞机等事件),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建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有:1.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小康社会。2.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为本,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理论  研究,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3.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和发展。4.实行计划生育,在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力  素质。5.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  力量。

第五单元复习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2.理解句意,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习写景叙事的方法。

5.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宽阔的胸怀,树立高尚的情操,培养美好的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胸怀旷达之美,欣赏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学习古人写景叙事和写人的方法。2.领会语言运用的特点。3.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解决办法:加强诵读,老师帮助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有的叙述儿时趣事,有的刻画人物形象,还有唐代以来的优秀诗篇。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简洁。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简约的语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美文背诵。

3.名句默写。

(三)帮助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四)背诵默写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大漠孤烟直,_____。

4.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5.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三峡》2、3、4节,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④绝献多生怪柏()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

(1)①上。②快。③白色④极高。⑤繁荣茂盛。(2)①对偶②借代、夸张

(六)能力迁移

阅读文字,完成下列1-4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

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被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习惯使人染上),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蓉中时少:数量小B.每履之履:踩,走。

C.顾而笑曰顾:看D.浸淫日广浸淫:积渐而扩及。

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而读,仰而思——低头读书,抬头思考

B.足若踬焉——脚好像被绊了一下

C.坦然则既平矣——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

D.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安全了

3.刘蓉习惯了走洼地,再走上填平后的地,他的感觉是()

A.足若踬焉B.如土忽隆起者

C.坦然则既平矣D.既久,而遂安之

4.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D.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第五单元复习篇4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要点:

1.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

2.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课前准备:

学生以列表格的形式总结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设想:

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单元。它表明了我们对探险这一过去被国人相对忽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倾向。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说,本单元的复习,要拥有一种全球文化和视角,具涂抹上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项:学生讨论后展示单元知识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

课文题目 中 心内容 知识要点

登上地球之巅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登上了地球之巅. 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荒岛余生 ,鲁滨逊身陷荒岛他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解决了生存困惑寻求到了精神的寄托

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 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真正的英雄 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文精神。   。

培养困境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第二项:内容拓展

盘古开天辟地

我国一些古代小说中,往往开头都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如何如何,历史也常常从他写起。盘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呢?传说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就好像一个大鸡蛋,黑暗混沌一团,盘古就孕育在这里面。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觉睡醒过来,觉得挺闷气,于是抓过一柄板斧,用力一挥,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天地开辟了,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就上升成了天,另一些浊而重的东西,就下沉而为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和地都各以每天一丈的速度不断增长,盘古也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每天长高一丈。又过一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也越长越高大,长到据说有九万里那样高。他为了不让天地再合拢来,一直顶着天,支着地,象一根大柱子那样撑着。

这位为人类开辟了天地的大神,死的时候是很威武的。古代传说中说,他的呼吸化成了变幻的风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和躯体变成五座高山,他的血液成为了奔腾的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成为了肥沃的田地,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天上数不清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髓变成为珍珠美玉,连他流下的汗水都成为甘霖雨露,浇灌着万物生长。这样,盘古成了“天地万物之始”。

关于盘古,还有另外一种传说,盛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之中,他们认为盘古是人类的祖先。大意说,他原是高辛氏养的一条美丽的狗,后来他帮高辛氏除掉了他的对手房王,因而立了功,高辛王遵约把公主嫁给了盘古。经过六天的修炼,他变成了狗头人身的形状。盘古和公主结婚后生下了三男一女,这就是人类的来源。至今,我国南方苗、瑶、黎等民族中,对盘古十分尊敬,称他为“盘古”还给他修了盘古祠、盘古洞。

女娲补天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椩记?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她是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巍然屹立在莽莽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处,常年覆盖着冰雪。它那金字塔形的峰体,在百公里之外就清晰可见,给人以肃穆和神圣的感觉。珠穆朗玛峰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是每一个登山家的终生夙愿。

1921年,英国等探险家纷纷组队,投入巨资,攀登世界最高峰。而且,探险家们更看重从难度大的中国一侧北坡攀登珠峰,先后共组织了8次之多,但是均未能成功。其中,1924年,著名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等,凭借先进的登山工具和丰富的经验,顽强地攀登到珠峰北坡海拔8680米处,即“第二台阶”,马洛里和他的队友不幸遭遇山难,功亏一篑。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历史>>>

自从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从南坡登顶珠峰后,从北坡登顶珠峰一直是新中国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中国登山队于1955年开始组建,史占春为第一任队长。1960年,尽管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计划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中国登山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险关,年轻的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人于5月25日凌晨4时20分成功登顶,首次完成了人类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夙愿,

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后,又在现代登山运动史上先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75年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藏族队员潘多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1988年中国与日本、尼泊尔联合组队,首次实现了珠峰南北坡双跨;从1988年至1999年,年轻的登山家李致新、王勇峰二人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XX年5月21日、22日,中国登山队的两批队员登顶珠峰成功;从1993年开始,中国西藏登山队开始踏上攀登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途,截至XX年5月,他们已经攀登上了其中的12座山峰,并争取在今后两三年里实现既定目标。中国登山健儿的历次次登顶珠峰>>>

南极科考小资料

我国南极考察始于80年代。1980年,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1984年11月,我国首次组织南级考察队赴南极进行考察,并于1985年2月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南极长城站。1989年2月,我国又在东南极建成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随着两个站的建成,我国南极考察从建站为重点转为科考为重点。1991年,开始实施的科考“八五”计划,在极地气象、冰川、高空大气物理、地学、极地环境、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几十个学科取得丰硕的成果。一批科研成果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南极大陆

冰封的南极大陆

南极洲的面积为136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7%为冰层所覆盖,形成南极冰盖。冰盖所覆盖的并非全部是大陆,一部分冰盖伸出在陆地之外,浮处于海面上,形成冰棚。南极洲最大的冰棚为罗丝冰棚,面积约达50万平方公里。南极冰盖不仅覆盖面积大,而且冰层极厚。目前测得冰层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200米。由于南极大陆极为广阔,所以,尽管人类已经拥有“冰雷达”等先进技术手段来测量南极冰盖的厚度,目前已测出冰层厚度的地方还不到整个大陆的一半。广阔的南极冰盖犹如遮盖在南极大陆真实地貌上的神秘面纱,至今尚未被人类完全撩开

冰盖的形成与演化

南极大陆陆基的平均海拔为-150米。如果没有冰盖覆盖,大陆的绝大部分都应是被大海所淹没。但由于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所以即使是含盐量颇大、冰点很低的海水,在这里也会冰封万里。同样,由于寒冷的原因,这里的降雪也只会堆积而不会融化。雪越积越厚,深处的雪就会被压缩而逐渐冰化。到达100米深处时,积雪完全冰化,做为含气泡的冰。据测算,南极内陆部分的冰层每年新增约3-4厘米,沿岸地区每年形成20-30厘米。新的冰层不断地形成,照此下去,冰盖应该越来越厚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冰在受到强大的压力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冰盖会由较高处的中心向较低处的四周缓慢流动。大范围的冰盖流动将使冰盖向海面突出,形成浮出海面的冰棚。

南极冰盖下的湖泊

南极冰被盖下的湖泊是目前关于南极洲的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最初发现冰下湖泊的是英国的研究人员。他们在用飞机搭载的冰雷达大范围地测量南极冰盖的厚度时,接收到一种强烈的水平反射回声。这些回声和来自冰被下地基的回声完全不同,由此进一步观察研究,他们发现了冰盖下的湖泊。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观测了南极大陆50%的地区,共发现大约90个冰下湖泊。俄罗斯东方基地下发现的宽50公里、长230公里、总面积14000平方公里的冰下湖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冰下湖可能已经存在了一百多万年。在这与世隔绝了一百多万年的环境中,会发现什麽样的未知生物呢?这一待揭的谜底令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激动不已,他们对此充满想象,期待着新的发现。

陨石的宝库

南极冰盖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使得南极洲成为地球上发现陨石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大

陆。截止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在南极洲收集到的陨石的总数超过17000颗。这其中最为轰动的是1984年发现的火星陨石,科学家研究表明,这颗陨石上可能含有生命存在过的迹象。

由于南极大陆冰盖覆盖的特殊环境,使得在此发现的陨石比其它地区发现的陨石更少被污染、更富有研究价值。

有关资料:载人航天史10座里程碑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轨道一圈飞行了108分钟,成为空间飞行的第一人。

1963年前苏联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航天飞船绕地球飞行48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进宇宙的女性。

1965年前苏联宇航员阿列科谢.列昂诺夫首次实现舱外活动。

1968年阿波罗-8成为第一艘绕月球飞行的载人飞船。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使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表面着陆。

1975年7月18日,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地球轨道实现对接,并进行首次国际联合飞行。

1981年美国第一艘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进行处女飞行。

1998年国际空间站(iss)开始建造。

1999年中国进行第一次未载人飞行。

XX年3月23日,和平号空间站在飞行XX年之后坠毁。第三项:关于探险

探险故事―难达之极

鲁滨逊探险故事

太空探险的真实故事

中国科学家探险故事

第五:演讲活动:以“我看探险”为内容,各小组先选出本组中最佳演讲高手和稿件,然后再在班内进行演讲比赛。优胜者的音频资料在学校电台广播。

第五单元复习篇5

一、复习课文:

1、《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庐山瀑布)时写的,整首诗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李白又被人们称为(诗仙),我知道(《静夜思》)、(《赠汪伦》)、(《望天门山》)也是他写的。

2、《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周围美丽的春色。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黄)、(翠)、(白)、(青)。杜甫又被人们称为(诗圣),我还知道(《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也是他写的。

3、《雷雨》这一课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写作顺序写的。

(1)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从“挂”字可以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十分美丽。)

(2)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从“垂”字可以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3)蜘蛛又坐在网上结网了。(从“坐”字可以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4)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从“压”字可以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3、阅读《最大的“书”》回答问题。

(1)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因为这里指的不是真正的书,而是指像书一样能记载历史变迁的岩石。)

(2)最大的“书”上的字指的是(雨痕)、(波痕)、(矿物);图画指的是埋藏在岩石中的(树叶)、(贝壳)、(小鱼)。

4、背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填空。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不要慌张。晴朗的中午,我们可以借助太阳来辨别方向,我国地处(北)半球,中午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向(北方)。晚上,我们可以借助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因为北极星永远挂在(北方)。阴雨天看不到太阳时,我们也可以来看大树,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到了冬天,我们可以借助沟渠里的雪来辨别方向,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雪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不过,要是来看山坡上的积雪,那情况可就正好相反了,因为在山坡上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方),雪化得慢的一面是(北方)。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指南针、看树木断面的年轮、古代房屋、庙宇的门(朝南)来辨别方向。

二、背诵:

1、背写《望庐山瀑布》和《绝句》,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照样子,写一写:

一不: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丝不苟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越越: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下越大

表示颜色的abb的词:黑沉沉黑洞洞黑蒙蒙白花花白茫茫绿油油红艳艳红彤彤

红扑扑黄灿灿黄澄澄蓝晶晶蓝盈盈

3、背诵86页“我知道”。

有些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死后就不会(腐烂)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了(化石)。人们根据找到的化石,可以知道(古代动植物)的情况。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的骨架是在(云南省)出土的。

4、体会不同标点的用处。

(1)这书上有字。               (2)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这书上有字?――这书上没有字。  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你的玫瑰白栽了。

(3)加标点:    哪里有书啊?  这能说明什么呢?

太好了,太好了!  你看,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

5、背诵91页《节气歌》以及92页上的二十四节气。

三、听写:刨根问底

姓吴含义窗户垂柳逃走脚印彩色宝贝趴下刨土埋伏柳树垂头阴沉垂直

阵地彩虹鸣蝉导游酒盏积极火炉山岭鸣叫陆地停泊流水灭绝银色逃跑

岩洞珍宝铁路忠厚惊慌绝对碰巧质量蜘蛛画册忠实稠密打印香烟包含

稀饭针线品质钢铁深厚银河岩石到底向导慌张越冬烟火积累流动黑压压

四、比较组词:

炉(火炉)领(领导)决(决定)泊(停泊)留(保留)柳(柳树)沉(沉着)

庐(庐山)岭(山岭)绝(绝对)拍(拍打)流(流动)迎(欢迎)陈(陈旧)

压(高压)逃(逃走)阵(阵雨)彩(彩电)虹(彩虹)珠(珍珠)趴(趴下)

庄(村庄)挑(挑选)陈(陈列)菜(白菜)红(红色)蛛(蜘蛛)扒(扒开)

刨(刨床)埋(埋没)底(底下)忠(忠心)积(积累)针(针对)荒(荒地)

抱(拥抱)理(理由)低(低头)钟(钟表)织(纺织)叶(树叶)慌(慌张)

瀑(瀑布)痕(痕迹)材(木材)栏(栏杆)抖(抖动)猴(猴子)伴(伙伴)

暴(暴雨)狠(凶狠)财(财富)拦(拦路)蚪(蝌蚪)喉(喉咙)拌(搅拌)

榜(榜样)慢(慢车)祖(祖国)惭(惭愧)网(鱼网)垂(垂头)

膀(肩膀)馒(馒头)租(出租)渐(渐渐)冈(山冈)睡(睡觉)

五、多音字:

yā(压力)            mái (埋没)       cánɡ(躲藏)         xínɡ(行人)       qiào(地壳)

压                    埋                     藏                      行                      壳

yà(压根儿)        mán(埋怨)      zànɡ(宝藏)           hánɡ(银行)      ké(贝壳)

六、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打开)窗户(挂在)天空(寻找)宝藏(辨别)方向(指点)方向(分辨)方向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满天)的乌云(清新)的空气(厚厚)的书 (忠实)的向导 (茂密)的枝叶

(奇怪)地问  (认真)地问  (高兴)地说

七、近义词:

忠实—(忠诚) 慌张—(慌乱) 天然—(自然) 辨别—(分辨) 称赞—(夸奖)

八、反义词: 

上升—(下降)慌张—(镇定) 稀—(稠)快—(慢)亮-(暗)弯-(直)

九、量词:

一(幅)画    一(只)蜘蛛  一(首)古诗  一(本)书    一(册)书    

一(条)彩虹  一(位)队员  一(块)石头  一(阵)风    一(条)鱼

一(片)陆地  一(种)植物  一(种)动物  一(条)谚语  一(座)山 

十、造句:

1、……也……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2、川流不息: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3、越……越……,越……越……: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风越刮越大,雨也越下越大了。   我懂的道理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懂事了。

十一、拓展:

1、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背诵气象谚语:(1)立了秋,把扇丢。 (2)六月的天,小孩的脸。

(3)蛇过道,大雨到。 (4)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第五单元复习篇6

一、字词掌握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学无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沙丘宇宙黑暗

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丈量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县城

二、课文掌握

1.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孔子拜师》一文中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从《盘古开天地》一文中了解了古代神话人物:盘古;从《赵州桥》一文中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中领略了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

2.《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远千里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孔子谦虚好学、讲究礼貌的美德和老子谦逊仁和、知无不教的精神。同时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学习精神。

3.《盘古开天地》讲的是人类始祖盘古牺牲自己开天辟地的故事。赞美了盘古为开辟天地勇于献身的精神,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我还知道: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

4.《赵州桥》从形态、结构、外观介绍了赵州桥这座石拱桥,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5.《清明上河图》通过对画的介绍和画面详细的描述,展现了张择端作者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力。也展示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6.孔子为什么要拜孔子为师?因为他总感觉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曲阜和洛阳相聚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拜师的辛苦。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求知好学的优秀品质。我从他说:“学习是没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也可以看出孔子求知好学的特点。有这句话我想到了“学无止境”这个成语。意思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奋进不息。

7.赵州桥具有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

8.这座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是一句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9.《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画面上五百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热闹街市上众多各类店铺以及桥北头传神的场景显示出了画家超人的技艺和功力。

10.我的发现: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11.日积月累: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12.加偏旁组词:

高-搞-搞乱  扁-遍-遍地  方-妨-妨碍     丁-盯-盯着  居-据-根据  旁-傍-傍晚

高-稿-草稿  扁-编-编写  方-防-防止     丁-叮-叮咬  居-剧-剧烈  旁-磅-一磅

13.孔子治学名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nà mèn   jī fū      liáo kuò     jiān gù  

(       )(      ) (        ) (       )

pǐn xíng    zī rùn   chuán shòu    cān jiā

(       )(      ) (         )  (        )

二、照样子,加一加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4分)

例:台抬(抬头)治(治理)

竟   (     )   (     )  兰   (     )   (     )

三、给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写词语。(6分)

风(   )仆仆 奔流不(   )双(   )戏珠

( )( )闻名    舍( )求( )( )邻( )舍 

请你再写出三个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四、选一选,填一填。(4分)

牛   羊   鼠   猴   狗

子       丑       未       申       戌    

爸爸的生肖是      ,妈妈的生肖是      ,我的生肖是     。

五、选词填空。(3分)

精细   精美    精心

1、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许多(     )的图案。

2、我们(     )做着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3、这件衣服的做工(     ),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

六、读下面的话,找出意思相对的词。(4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    )——(    )     (    )——(    )

(    )——(    )     (    )——(    )

七、把下面的名言补充完整。(4分)

1、三人行,                      焉。

2、                     ,不亦说乎?

3、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4、请你再写一句孔子的名言。

八、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我们立刻马上去操场集合。(修改病句)

2、他的作业做得很快。他的作业做得很好。(请用一个关联词语将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一、认真阅读《赵州桥》片段,回答问题。(15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héng kuà(       )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shèjì(      ),在建桥史上是一个chuàng jǔ(       ),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根据拼音,在(  )里写词语。(3分)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2分)

3、这段话的第二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1分)      

4、这种设计是指怎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好在哪里?请分别用“    ”和“~~~~~”在文中画出来。(2分)

5、“拱形”中的“拱”的意思是      。(1分)

a、拱手;     b、肩膀向上耸;   c、向外钻或顶

d、建筑物上呈(chéng)弧(hú)形的结构,大多中间高两侧低。    

6、我想夸夸赵州桥:                                          

(3分)

7、拱形是怎样的形状?请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有拱形桥洞的赵州桥示意图。(3分)

二、认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墙壁“冒汗”

今天早上,我刚刚起床,猛然发现我家的墙壁上湿漉漉的。走近一看,原来墙壁上沾满了一粒粒小水珠呢!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呢?难道墙壁也会冒汗吗?我很奇怪,就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这叫墙壁返潮,因为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天快要下雨了。”

墙壁潮湿,天真的会下雨吗?我连忙透过窗户看看天,天空灰灰的,太阳失去了往日的威力,阳光也不会那么耀眼了。可是,天空中没有一朵乌云,天怎么会下雨呢?

这样的天气持续了两天,第三天,果然下雨了。我终于明白了:墙壁“冒汗”,天要下雨。哈哈,墙壁也成了气象家了!

1、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3分)

刺眼(     )      好奇(     )    突然(     )

2、从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反的词。(2分)

干燥(     )      凉爽(     )

3、文中有一个词语是“abb”的形式,这个词语是         ,我还能写出两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         。(3分)

4、仔细读文,填空。(3分)

墙壁“冒汗”是指                               ,看到墙壁“冒汗”就知道                ,我家的墙壁成了             。

5、在文中找出表明“我不太相信天会下雨”的原因的句子,并用“——”画出来。(2分)

6、你还知道看到什么现象就知道天要下雨了吗?(2分)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题目:              ,我喜欢

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上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儿童节”等;也可以填上一种运动或者是一种游戏等等,然后根据补充好的题目写一篇作文,请注意要写清楚你为什么喜欢,还要把字写工整。

第五单元复习篇7

第五单元复习

21、《伟大的悲剧》复习要点及练习

一、复习要点

1.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伟大的悲剧》?

答: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

2.为什么说“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答:因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3.第二段大意:

答: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悲伤绝望和决定送信。

4.“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写出了什么?   

答: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夺眶而出”写出了他们委屈绝望的痛苦心情。  

5.斯科特一行坚持走完全程或到达南极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明知道阿蒙森实现到达了终点,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道结

局是失败的,但还是坚持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第11-12节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第五单元 复习(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