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3篇)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篇1

一、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②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③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②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2、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体系构建】

前提条件: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皇帝制度的确立 

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形成     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的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知识梳理 教法学法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统一的背景:

①西周末年,王室_______。公元_____,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

②春秋时,_________大权旁落,宗法制、_________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间进行战争。

2.统一的条件:

①诸侯国进行改革或变法,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断的兼并战争,局部统一,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④秦王     的雄才大略。

3.统一的完成:

年,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      ;二是在中央实行            ;三是地方上实行        。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初并天下后,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_________”。

②皇帝的权力:总揽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_________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并由_________控制、发给。

③皇帝制的特点:

a.        ——权利不可转移 

b.        ——地位不可僭越

c.        ——扩大权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   权 中心 影 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3.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县制

①实施:秦统一后,采纳了______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_________郡,由       直辖,郡下设县。

②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       ,对下督责        。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        ,管理财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__ 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    ,且不断             。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方面:

皇帝专权——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英雄》的相关片段,向学生展示秦统一后的气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课前准备

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掌握秦朝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指导学生搜集秦始皇的资料,激发兴趣,以便探究讨论。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p10历史纵横、了解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和作用。

3、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4、比较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5、p11学习延伸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方面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2.指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和分阶段评价的方法,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引导学生比较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这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

4.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展开辩论。

课堂小结: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

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3.秦朝时中央官制中为虚设的官职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卫尉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6.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县令          c.丞相           d.郡守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世卿世禄制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12.【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三、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个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易于形成知识体系,从总体上把握该问题。此外,通过提供材料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着重探究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效果较好。只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理解还是不到位,可在下节课的讲解中进一步加以说明。

附:知识梳理的参考答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①衰微,前770年,东周;

②周天子,分封制;

2.③商鞅变法

④嬴政

3.公元前221年,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①皇帝,始皇帝;

②皇帝,虎符,皇帝

③皇权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2.

官职     职   权 中心 影 响

丞 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 

皇权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

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书,监察百官  

太 尉

(虚设) 

管理全国军务  

3.①李斯,36,中央政府;

②郡守,中央命令,所属各县,丞相。县令(县长),治理民众,司法,诉讼;

③地方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两千多年政治制度,沿用,加强和完善;

【巩固拓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a 5.b 6.c 7.b 8.c 9.d 10.b

二、非选择题

11.(1)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中央是三公诸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3)君主专制:彼此牵制,完全听命于皇帝;三公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

12.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其“功”主要表现在:

(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

(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

(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篇2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本单元线索即削夺相权加强皇权,削夺地方权加强中央集权.

2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展示资料提出问题

播放秦始皇歌曲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老歌阵地制作

出示图片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前后垂挂的玉串称。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问题:

1从上述史料我们总结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2皇帝制度首创与哪朝?它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3秦始皇还创立了那些政治制度?你能列举出来吗?

第二步探究原因和影响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是什么?

2结合史料探讨建立郡县制的必要性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3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步体验高考巩固练习

例一(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再认再现能力。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东汉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朝相比要晚,明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不难得出正确是b项。

例二(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试题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由籍贯由“齐人”、“鲁人”、“楚人”到“行政区”划分的表面变化所隐含的信息:即由诸侯(或王国)统治向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过渡,而这种变化是在由战国后期,尤其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a、b两项体现不出变化;d项时间相差甚远。

例三(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等信息,不难得出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这一结论。

例四 (06.上海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解题目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的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具有恒久的意义”,二是“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对此四个备选项,a、b、c、d四项都符合第一个条件,但只有a项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因为秦统一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篇3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实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教学设计】

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问题思考

一、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②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诸侯纷纷改称“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秦朝统一: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1.议一议:秦朝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①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出现局部统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④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①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皇位世代传承,永掌皇权。②秦始皇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③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①中央高官: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想一想:秦朝政治制度具有权力高度集中的特征,你对此怎样认识?

提示:①皇位世袭、皇权至上。②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③中央政权组织以皇权为中心,朝中高官互相牵制,互不统属。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推行: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2)地方官僚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议一议:郡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①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⑴积极:①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对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③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④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⑵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4.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

提示:

课后研讨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这说明了在当时的秦朝已经开始注重什么问题?

思路:让学生在了解秦朝短暂而亡,刑罚残酷,暴政的同时,也了解秦朝注重环境保护的一面,以突破学生光通过教材了解知识,达到突破教材思维定式的目的。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课堂精练】

1.(·上海a组)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解析:秦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所列各项中,a最能符合题意。

2.秦统一之初,李斯官任廷尉,后来被秦始皇拜为丞相,对这一变化的正确表述有(c)

①由地方微吏到中央高官   ②由九卿要职到三公显位   ③由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到“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④由负责司法到监察百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结合三公九卿制的基本内容回答。可确定①或④不合史实,这样包含有这两个题支的选项不合题意。

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说明秦始皇(c)

a.赞同分封制   b.赞同郡县制    c.反对分封制   d.反对郡县制

解析: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本题首先要理解秦始皇的主张,虽然秦始皇赞同郡县制,但材料中却没有体现这一信息,所以不能选择b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知识网络】 ...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测试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

  •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

  • 理性之光

    第15课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落实课标一、社...

  •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

  •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

  •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 宋明理学

    第4课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

  •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 自然科

    教学设计方案学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

  • 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