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战前: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
1、重庆谈判
①由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和谈”→重庆谈判←毛泽东接受邀请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实质:假和谈,真内战
△毛泽东接受邀请的目的:争取和平
②结果: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经过:
1、内战爆发(1946、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8个多月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5、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6、北平谈判:蒋介石1949年元旦“求和”,中共提出和谈条件,经过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覆灭
8、向全国进军
9、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
②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它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学思之窗:土地改革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不能参军参战的积极支援前线。因此,土地改革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陈毅元帅曾经说过:“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随堂练习——《全品》第17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7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七)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战前:国民党准备发动→←中共尽力争取
1、重庆谈判
①由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和谈”→重庆谈判←毛泽东接受邀请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
迫于国内外要求的压力
实质:假,真
△毛泽东接受邀请的目的:争取
②结果:签署会谈纪要即: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召开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二、经过:
1、内战爆发(1946、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8个多月歼敌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5、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战役、战役、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的
6、北平谈判:蒋介石1949年元旦“求和”,中共提出和谈条件,经过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标志国民政府覆灭
8、向全国进军
9、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和的历史
②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它是的胜利
△学思之窗:土地改革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后方更加,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不能参军参战的积极支援。因此,土地改革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陈毅元帅曾经说过:“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随堂练习——《全品》第17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7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七)
第17课 解放战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一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内战的爆发”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目“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教学要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三大战役。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学要点:①北平和谈;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出示图片xx年“胡连会”(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xx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其破冰之旅时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不容易”。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容易?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导入解放战争。2.内战的爆发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补充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变化的情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国共两个方面分析谈判的原因。材料一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急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计,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念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陶希圣材料三: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计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统治。 ——摘自毛泽东抵渝在飞机场的书面谈话问题:1、分析材料一说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的理由是什么?从材料二分析,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真实原因是什么?问题2、分析材料三,共产党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③政协会议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借助内战爆发形势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势,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3.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结合教材79页“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出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②三大战役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役概况;指导学生制表,总结归纳三大战役战役部队指挥员时间重要地点解放地区歼敌数量敌人首领辽沈淮海平津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引导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今天北京发展的意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①北平和谈首先出示资料,使学生理解毛泽东所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现在摆在中国人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12.30)对比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谈判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要性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播放影视资料《渡江战役》,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来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5.小结: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走上了和平、民主、统一、独立发展的道路。五、教学资源建议书籍: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四卷,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1921—1949),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网络: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白鹿书院影视:《渡江战役》六、学习评价建议1.在重庆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始终不承认()
①召开政协商会议②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③解放区的民主权利④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淮海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渡江战役 ④平津战役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3.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d永远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奴役、被侵略的历史
4.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5.【延伸拓展】结合七届二中全会内容,讨论“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知识网络】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测试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
第15课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落实课标一、社...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第4课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教学设计方案学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