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精选2篇)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篇1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1)农业:①

(2)工业:①

5、评价: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①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xx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考点强化演练】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4分)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分)(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2分)原因:“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分)(3)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并且要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医疗水平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第(2)问的原因分析有一定难度,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3)认识要体现出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要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考点强化演练】

1-4cccc

5.(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2分)(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发展的“加快发展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3分)(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2分)(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3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3)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要分清。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

考点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________上台后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

(1)重点在______: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_,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_______,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________,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考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在坚持集中________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________: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_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________使经济负担加重,__    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考点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的重点:用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具体做法包括:政府减少________,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________,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________     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失败: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________,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结果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______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________。

【基础练习】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戈氏(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5.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xx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互动探究】

探究1: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探究2: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比较

项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目的  

内容  

结果  

败因 

认识 

探究3: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探究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效果测试】

1.“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2.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c.实行多党制                           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

3.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b.斯大林个人崇拜不利于民主政治

c.苏联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         d.后继者要不断否定前任的成就

5.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6.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d 2.a3.c4.c5.c

【效果测试】

1.c2.b3.a4.a5.d6.d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知识网络】 ...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测试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

  •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

  • 理性之光

    第15课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落实课标一、社...

  •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

  •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

  •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 宋明理学

    第4课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

  •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 自然科

    教学设计方案学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

  • 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