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2、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第1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第2题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练习二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练习二第4题
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计容量
练习二第5题
出示第五题图
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第6题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计量液体的器具。(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四、课后作业:练习二第7题
课前思考:
本节是一节练习课,是对前三教时巩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1、练习二的第1、2两题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依据对升和毫升的已有认识选一选、填一填,再组织交流。
2、第5题选择不锈钢锅比较合适。教学时,可以先排除碗和保鲜盒这两个较小的容器,再比较其余俩两个容器的实际大小,从而作出选择。如有困难,可以用实物进行实验。
3、第6题让学生按照教科书介绍的制作方法在小组里做一做,并提醒学生注意感受100毫升的多少。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一些常见小型容器容量的能力。
教后反思:
p18练习二第1、2题,根据容器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容量单位,体会升和毫升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量化,体会容器的容量多少;p19第5~7题选择容器、做量具、估计容器存水多少并实际测量,感受容量多少,发展空间知觉。
这课的量比较少,也很简单,感觉很快就能上完。所以我在课上补充了一些内容。一些实验方面的要求由于我在这一单元一开始已经布置了大量的回家实践操作,所以课上的实验就少了,基本上就换成了学生的交流与补充。
课后反思:
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首先注意估计方法的指导。如在不同的容器里倒入1升水,看看水面各有多高,再以此为标准,估计出相应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其次,安排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如,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最后要求学生观察生活里的不同容器,估计大约盛多少升或者多少毫升水,等等。
通过实践,进一步培养实际的估计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对升和毫升的整理和复习,在巩固对升和毫升认识的同时训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估算,在前面的几节课学生加强了对于1升和1毫升的直观感悟,所以在估算的时候学生都能比较清晰地运用正确的单位“升”和“毫升”做单位。
估算的训练是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比如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大多是500毫升,一个纸杯的容量在250左右,1升的水装在瓶子里、正方体的容器里、量杯的大概高度等等。所以在课堂上能够比较接近地估算出常见的容器容量,课堂效果较好。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升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1升有多少?(学生用手势或身边物体表示1升)升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2、说说下列物体的容量大约是多少?
保暖瓶(1升2升4升)电饭锅(1升5升50升)
金鱼缸(3升30升300升)饮水机(9升19升190升)
二、观察实验---体验1毫升的概念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其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再次实验---探索1升=1000毫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四、生活应用----活化毫升的知识。
“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第4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第2、5题
课后完成,下节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五、小结延伸----拓展毫升的知识。
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恶劣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
课前思考:
1、课前要先搜集一些有毫升为单位的容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一看,交流这些容器是什么作单位的,知道毫升也是容量单位;再说明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2、认识1毫升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具体感知1毫升有多少;再用滴管滴1毫升水,数数有这样的几滴,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从而对1毫升形成更清晰的表象。
3、例题的教学先让认识500毫升的量杯和它的计量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看量杯的刻度,然后依次找一找量杯上100毫升、250毫升、500毫升等刻度。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操作,把自制的量器里的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空量杯,看看倒了几杯,通过讨论得出1升=1000毫升,认识得出升和毫升的进率。
4、通过动手实践,直接感受50毫升有多少,并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估计常见小容器量的能力。
课后反思:
通过实验让学生来认识容量单位“毫升”,以活动情景来让学生学习数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通过教学学生的活动要比上次有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活动包括操作、演示、讨论等。例如,教学毫升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各种饮料瓶上的容量标签,并通过动手操作,具体感受1毫升的实际数量,轻松地获得了有关的知识。
教后反思:
毫升是计量液体的较小的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浅表的经验,对这个容量单位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积累上是,在前面一节课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容量”,初步感知了“升”,对毫升的教学已经有心理上的准备。
本课先引导学生认识毫升,在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出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感觉在对旧知进行复习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不错,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有些混乱,因此还应抓紧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再讲解再练习。这个单元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后反思:
毫升的概念也许学生并不陌生,在前面学习升的时候,已经要求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升的有关知识.只不过学生了解的都是一些平时合的的饮料,有100毫升到500毫升不等,对于1毫升到底有多少还体会不深刻.
课堂上经过师生互动:说说自己见过的毫升的商品,毫升的概念也许学生并不陌生,在前面学习升的时候,已经要求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升的有关知识.只不过学生了解的都是一些平时合的的饮料,有100毫升到500毫升不等,对于1毫升到底有多少还体会不深刻.
教后反思:
毫升的概念也许学生并不陌生,在前面学习升的时候,已经要求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升的有关知识.只不过学生了解的都是一些平时喝的饮料,有100毫升到500毫升不等,对于1毫升到底有多少还体会不深刻.
课堂上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说说自己见过的毫升的商品,动手做一做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的水。加深对毫升的认识。
毫升与升之间的换算,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的量筒装几次水让其达到1000毫升,再将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学生经过几次操作,印象非常深刻。整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学的比较轻松。
毫升的概念也许学生并不陌生,在前面学习升的时候,已经要求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升的有关知识.只不过学生了解的都是一些平时喝的饮料,有100毫升到500毫升不等,对于1毫升到底有多少还体会不深刻.
课堂上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说说自己见过的毫升的商品,动手做一做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的水。加深对毫升的认识。
毫升与升之间的换算,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的量筒装几次水让其达到1000毫升,再将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学生经过几次操作,印象非常深刻。整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学的比较轻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数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测试题篇1单元测试1.填空.(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
垂直篇1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
数学教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篇1《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篇1一-[第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9页例1。教学目的: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篇1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 :1、 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篇1教学目标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
《平移与平行》教学案例研讨篇1〖教学目标〗课的前半部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的内容是巩固性...
《图形的旋转》教学实录篇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1、了...
人口普查教案篇1课题:人口普查(二)写多位数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认识平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篇1教学目标1、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