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用2篇)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用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33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篇1

一-[第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 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 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②  ( )÷( )=( )②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 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  出示:例2 x×25=300

2、  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  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  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验算: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 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280

86

420

225

0

3、 选择判断:

如果△×□=〇,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〇=△ ( )   (4)〇÷□=△  ( )     

(2)〇×△=□  ( )   (5)△=〇÷□  ( )

(3)〇÷△=□  ( )   (6)〇-□=△  ( )

4、 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7-3、4、8、9

六、板书: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0 × 40 = 800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0          × 6 = 180 ①     x×25=300

31                                   x=300÷25

因数   因数   积            x=12

课后小结: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篇2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17×345÷517×0×4

15×512×8480÷160÷25×9

25×()=100()×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X-6=2490-X=30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用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