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考点突破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不
同
点
含义
不同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计算方法、计算范围不同是以常住居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全部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它不包括外国居民在居住国创造的价值。是以国界为计算范围,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全部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它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表示不同gnpgdp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相同点(1)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2)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统计二者的意义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2.关于农业问题(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作用简单说就是:一经济、二政治、三国家:①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经济上)②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政治上)③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国家地位上)(2)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首先,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第三,我国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国家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3)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前提)。如: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税费政策(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税费改革);价格政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其次,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关键),把农、科、教三者结合起来。第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发展特色经济。第四,增加农业投入(基础)。农业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增加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增加物质投入,主要是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和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供应量逐年增加。第五,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保证)。把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近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典型题型题例的解题分析,使学生了解...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总结: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我...
一、整体结构: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考试说明】(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2)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
第20课时 意义类问答题 这类试题从句型来说,一般用“有利于”或“体现了”表述;从思路上讲,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了解)(1)计划经...
备考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政治时代的主题●考点突破1.和平问题(1)什么是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
XX届高考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一、考点扫描(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第三节 认识世界的两条路线第一框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a)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