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精选13篇)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4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胜利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胜利者所取得的成绩

用"汗水"、"心血"比喻胜利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身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考虑。

五、作业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妙

D、取得的成绩(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绩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发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果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发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胜利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胜利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干…………才干…………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安排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计划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胜利事例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2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说勤奋》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说勤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检查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全文。

2、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重点学习课文2、3小节,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交流课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请谈谈你们的理想。(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3说勤奋)

3、解题。

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试读课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b、读准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学生读,教师作如下引导:

①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

“卵”的声母是l

②指导读好长句子。

出示:

理想境界桥梁心血浇灌砸缸滚瓜烂熟枕头稍微编成巨着

生物学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习惯回顾名列前茅远渡重洋剥离

基础补拙良训改善有所作为贡献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着名的史学家。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

3、范读课文。

读后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不要求说全面)

4、疏通全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2)这儿的“桥梁”是个比喻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往理想的桥梁”的意思吗?

(实现理想的途径)

(3)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吗?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或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板书)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5)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里把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比作“鲜花”,把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比作“汗水”和“心血”。说明了成功者的成功是他们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勤奋是他们的成功之路,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6)出示: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7)比一比,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8)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指读要求学会写的生字。

2、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3、交流自学情况。

4、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2,用钢笔描红。

2、抄写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依然是重点。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为重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因此我设计了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引出本文的中心句,通过练习变换句式,加深学生对中心句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课文2、3小节夯实基础。)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查阅资料了解司马光的巨着《资治通鉴》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体会“19年”的艰辛艰难。)

(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着《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在这部分教学时,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期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1、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理解“高难度青蛙剥离手术”,体会童第周所取得的成绩。)

2、指导朗读

3、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4、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语文课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收集资料,开展成功名人故事会。

(课程总目标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课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作业。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名人成功故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多方面的,有图片、有录音、有文字介绍,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有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畅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5说勤奋)

3、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卵”的声母是l。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儿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生字练写

1、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毫不弃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

五、板书: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习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习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简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课文以“勤奋”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篇课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语言凝练,行文简洁,是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勤奋”是本课的中心论点,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围绕“勤奋”,分别写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司马光勤奋成才;童第周勤奋成才;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勤奋的注脚,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引导学生与“勤奋”的不断对话过程之中,将“文”与“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读“事例”,感性对话。课文中所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的事例,说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细致地解读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要引导学生品味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等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来感悟“勤奋”二字的内涵,与这两个人作一次感性的对话。

3.引入“生活”,延伸对话。阅读这篇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之中,不断地向自己追问:我是这样吗?我会怎么做?我有这样的经历吗?……特别是要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相似生活经历,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读中,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对话,能让文本解读得更饱胀,能让学生体验得更深刻。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说理的方法,能找出作者的观点。

3.感悟文中有关词句,体会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实现理想,有所作为。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感知说理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和你们谈谈理想(板书),你有什么理想呢?

生:……

师:是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生:是勤奋!

师:对!(板书:勤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勤奋》。板书:说。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说”字的。

生:(谈论……说一说……说道理……)

师:对,“说勤奋”就是谈论关于勤奋的道理。那么,关于勤奋,作者有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去证明的呢?读完课文,你自然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收获。

1.读生字

读屏幕上的生字,一生全部读完,一生再读,开火车。

2.读生字,说生词

读一个生字,说出它在课文中的生词,小组读。

3.读生词,读句子。

读屏幕上的生词,找出含有生词的句子,读一读。

(相机与生交流:预习时读了几遍书?……鼓励学生:你真勤奋!难怪你的书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三.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画出。

2.大屏幕显示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朗读句子。

3.理解“鲜花”、“汗水和心血”

(“鲜花”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成功,“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

读第一句话,这是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换成肯定的说法。

过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同座两人合作学习其中的一个例子,思考:他们成功了吗?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词句,读一读。

大屏幕映示: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师简介《资治通鉴》)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

同座再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他们勤奋的句子。

司马光:

小时侯……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叫“警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继续、警枕)(相机用“滚瓜烂熟”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出“小时侯”、“长大以后”,这就是——一生勤奋。

再读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第周:

第一学期末……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改进学习方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总是”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童第周的成功不就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生读。

3.再读课文,小结。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勤奋的名言、俗语、成语、诗词等。

2.为文章再添一个因勤奋而成功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6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略)

六、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附、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略知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一般的篇章结构是: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讲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名言导入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

请你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

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各自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1、提出问题;2、列举事例;3、点题总结。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准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读巩固预习效果——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2、重点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3、钢笔描红。

4、练习书写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熟读课文。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8

文章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先学习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但也很勤奋。他手中鲜花是怎么得到的。然后从华罗庚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为切入点,引出基础较差、起步晚的童第周,他手中的鲜花是如何取得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轻松。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太好,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对于学生的读书仍需加强。

反思2

15《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上“凤凰语文网站”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部分词语。

3、明确作者观点,读懂两个故事。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明确观点。

教学难点:对比读两个故事、了解文体。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

……

大家的理想是如此美好。那么,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

对,是勤奋!(出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齐读,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勤奋》。谁知道这里的“说”是什么意思?

对,作者就是想和大家谈一谈勤奋。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看词语:

稍微     剥离      毫不气馁   滚瓜烂熟

期末    华罗庚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枕头   资治通鉴    勤能补拙   有所作为

基础   远渡重洋

(1)开火车朗读,及时正音。

(2)为了能够读准这些生词,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音?(齐读)

(3)点击“基础”:通过完成“预习导航”,我们知道“基础”有两个意思。它原来是指             ,本课是指                     。

(4)你从哪个成语中读到了“勤奋”?能给我们说说它的意思吗?

2、请同学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作者谈勤奋,课文中哪两句话直接表明了勤奋的作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以后请用笔划下来。

交流(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第一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让你看到了勤奋?(理解“汗水和心血”、“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适时板书:桥梁、一生勤奋)

(2)齐读两句话。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两个人的例子?

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a、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2、3两小节,把这两个人的事例作比较,看看它们有何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做做记号。

b、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交流:(相同或不同之处)

(1)古代、现代:

难怪作者在开头用了这样一个词语呢?(“古今中外”)

(2)天资聪颖、基础较差: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天资聪颖?又从哪些地方看出童第周基础较差?

基础差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成才,难怪华罗庚说:(引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

(3)都取得了成功: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成功了?

“著名的史学家”、“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著名的生物学家”、“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勤奋: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读给大家听一听。

适时理解、再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3、是勤奋让他们取得了成功。难怪作者说,……(再出示作者的观点,齐读)

4、现在,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作业:

1、钢笔描红。

(1)(出示生字)想把它们写正确、美观,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2)教师范写:惯

(3)学生描红“末”、“惯”。

2、完成《补充习题》1、2

五、布置课后作业:

1、搜集司马光、童第周及《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

2、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以及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事例。

板书设计:

说勤奋

桥梁

司马光、 童弟周

一生勤奋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13、说勤奋

桥梁(图)

理想境界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