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七月的天山(通用13篇)

七月的天山(通用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5

七月的天山篇1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fǔ  shì      mǎ   ān       mián  yán      bái ái ái 

(    俯视    )    (   马 鞍    )     (  绵  延)    (  白皑   皑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柔嫩——娇嫩             绚烂——灿烂         细碎——零碎            

反义词:凉爽——清爽            寂静——安静         盛开——绽开          

【句段集锦】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作者进入天山主要描写的景物是:天山的水       ,再往里走,他又描写了:天山的树        ,走进天山深处,他描写的景物是:天山的花           。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融化的雪水, 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课文链接】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填空。

山色(  柔嫩     )      山形( 柔美    )     溪流( 缓慢    )

2、本段中把野花比作          锦缎   、    霞光、           和   彩虹       。

3、本段作者运用了(    b    )的写作方法。

a排比与拟人     b排比与比喻 

七月的天山篇2

4七月的天山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的2、3、4、5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奇异景观的赞美之情和作者置身其间身心的美好感受。

写雪峰一段,突出了它高矗巨大、寒气扑面、云影飘动的特点。同时描写了进入天山会立刻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在太阳的照射下白云在高大的学峰间投下云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的切身感受。

写溪流一段,突出了溪流倾泻时浪花飞溅,缓流时鱼儿跳跃、清澈见底的特点。同时描写了溪流倾泻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浪花飞溅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缓流时则感受到寂静的天山无限的生机。

写原始森林一段,突出了它蜿蜒翠绿、葱郁幽静的特点。同时在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置身其间的惬意和流连。

写野花一段,突出了它五彩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的特点。同时抒发了作者看见山色柔嫩,山形柔和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看到那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兰、白、紫,觉得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和骑行其间感到格外精神。

课文的最后一段,总说天山的无边繁花胜过春天的花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采用“虽然……但是……”的转折复句的形式表示了不是春天胜似春天的意思,充满赞叹之情。

二、教法研究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作者描写了七月天山的那些景物,由此达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课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一想,文中每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天山景物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练习填写课文中的表格。

2.深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那些句子写得好,细细地品读课文,读出味道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反问地修辞把天山的美景描画的形象、具体,表达情感。并及时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本

七月的天山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

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

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

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七月的天山篇4

课   题4、七月的天山授课日期9.89.8教   法引导、启发课型略读课学   法交流、讨论、合作课时1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的资料主备人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难点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教学设想作为略读课文,我想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先让他们充分阅读,想一想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种景象,并提出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大家共同交流。教师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的描绘出来的,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3、提出学习方法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2、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雪峰、雪水、溪流、森林、野花课后反思一班: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二班:在教学本课的时候,让学生根据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通过找排比句和比喻句的方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多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并进行积累。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上所用的时间比较少,在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后进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对老师的引导也做不到紧跟老师的思路,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进一步辅导。   

七月的天山篇5

文本解读

天山,我心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冰山、雪峰、溪流、野花、羊群和牧羊女,饮马溪边,策马奔腾,大气而不乏精致,粗犷而不失娴静,好一派奇异的北国风光。

《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文章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间谈话,引入课题

一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吐鲁番、葡萄、维吾尔族、新疆舞、冬不拉、大草园、羊肉串……)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天山,我就会想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课件出示图片)。

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一)骑马上天山

1、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

(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2、课件出示: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读一读,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骑马上天山,这是多么独特的游览,天山的连绵不断,一望无垠,仿佛游人的视线、心胸都被打开了)

天山是亚州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难怪,“骑马”上天山,这是最理想的)

3、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等大部分同学基本读完时,要求学生划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4、齐读,读完以后,你明白了什么?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边得柔美。

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从山外到山里,以游览行踪为顺序写游记,真是个好办法)

(2)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到天山深处,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

交流,板书:

饮马溪边        骑马穿林        走马观花

雪峰        

雪水          原始森林          野花

溪流

(3)用一两句简短的语言,告诉大家,七月,骑马上天山,你看到了那些景物,可以借助板书。课件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这不正是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吗?)

(4)课文《七月的天山》选被选入时已稍有改动,在《天山景物记》中是这样一个小标题: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读着这个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这就是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的景物)。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写出了这篇令人看了忍不住想骑马走天山的游记。

(二)欣赏景点

移步换景,每一道风景都在我们心头留下了独特的印象。第三次读课文,抓住某个景点,多读几遍。

1、自由读

2、交流:

3、高大洁白的雪峰,飞流直下、气势雄伟的雪水,充满生机的溪流,幽静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色彩艳丽的花海,这就是天山,这就是七月的天山,天山的七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有冬天的洁白,有秋天的凉爽,有春天的万紫千红。)

难怪,文章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感慨: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课文哪个自然段的描写,能使作者发出如此感叹,赶紧找到,读一读。

(三)天山深处,“走马观花”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样的语言,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画面,就想好好的读一读,好好的享受享受。

五彩缤纷的:

色彩艳丽的:像……像……像……

又多又高的:花海,用不着离开马鞍

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2、指名个别读(学生推荐)

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你也会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齐读

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我们都会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4、这就是天山,这就是碧野笔下的天山,你觉得碧野文中的语言带给你怎样的享受。

(五)移步换景,拓展延伸

1、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那儿有迷人的夏季牧场,有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还有天然湖与果子沟……难怪作者在《天山景物记》最后这样写道: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不过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

(六)作业

课后,我又一次读了课文,文中这些优美的语句我特别喜欢,我想认真地把它摘抄下来:                                                                 

我还想说一说喜欢它的理由:                                        

七月的天山篇6

一 连一连,读一读。

凉爽的   旷野   俯视   天空

冰凉的   井水   仰望   远山

荒凉的   秋天   遥望   水面

二 按要求把句子换一个说法。

a.戈壁滩上的炎暑被我们远远地抛在后边。

改成用“把”的句子:        

b.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                                                         

三 读一读,辨一辨,在不是比喻句的句子后面的括号里打上叉。

a.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     )

b.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

四 读课文填空。

七月的天山篇7

今天是新学期第三周的第一天,第一节是语文课。周前会刚结束,我便迫不及待的窜进教室,将会上学校重点强调的内容,在班级又复制了一遍。时间掐的真好,当我说完时刚好到上课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四课《七月的天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优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天山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将课文读通,读顺后,重点抓住一个问题:作者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孩子们在读、思、议、想像、品味中感受到了七月天山的美、作者文字的美!现摘录一个片断,与大家共享。

如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我仿佛见到了一个寂静的,但又充满生机的天山。

师:是呀,作者笔下的天山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令人神往,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的描绘这一景象的呢?

生:(默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些贴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师:你觉得哪些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做白缎子,把雪峰上的云影比喻成白缎子,整个雪峰变成了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美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水比做银链子,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生动呀!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盛开的白莲花,多美呀!

师:是呀,美的景色,美的文字,你们能用最美的声音把它读出来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

(终于忍不住将它改编成一首小诗)

七月的天山,

似冰清玉洁的少女。

拢一身,

绣着云影的洁白的锦缎;

脚踏,

盛开的白莲;

清澈的溪水,

倒映你婀娜的身姿;

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

是你绿色的家;

绵延的花海,

是上天赐给你的,

后花园。

七月的天山,

你有秋天的爽润,

有春天的美丽,

叫我如何不向往?

七月的天山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体会作者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两课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领略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奇妙无比的浙江双龙洞。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的介绍,去美丽的北国——新疆的天山尽情地游览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天山景色?(夏天)

简介天山: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可相机出示地图。)

设计意图:由于这组课文都是游记写景的文章,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用复习旧知识直接点题,借助地图对学生不熟悉的天山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作个简要介绍很有必要,能更有益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简单写下作者的游览线路。

(进入天山→天山脚下→原始森林→天山深处)

4.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细读品味,感受美景

1.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些什么特点?画出有关的词句。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仔细品读课文,说说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

集体交流,品评。相机出示课件,结合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部分。(可配乐)

第二自然段:写“雪水”的部分,着重抓住比喻句,体会雪水的清澈与灵动。

第三自然段:写“森林”的部分,着重抓住比喻句,体会树的翠绿、繁密与幽静。

第四自然段:写“野花”的部分,着重抓住比喻句,体会野花的多和美。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特别是对于写景类型的文章,学生不难体会到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难在作者是怎样把这美景描写下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品评词句。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你们随作者游览了天山,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对,你们和作者一样,喜欢上了天山,也为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美而惊叹。

2.作者是怎样将这种美景描绘下来的呢?

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五、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

你们可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多读多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本课优美词句。

2.可以在小组内开展“小导游”活动,游览天山。(依教学时间而定。)

七、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雪水    清澈      生机     像……

森林  蜿蜒无尽    翠绿     像……

野花  高过马头    五彩缤纷 像……

赞美祖国河山的壮美

七月的天山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七月的天山篇10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交流预设:(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交流预设: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4)总结学习方法: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6)全班交流。交流预设: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从课题入手,交流查阅天山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梳理过程中,教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查阅资料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 在学生明确了初读课文的任务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学习略读课文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教师的行为不能省略,要在学习难点处充分地进行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这一课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后,教师点拨课文第三段的描写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析,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体会品味其他段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品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天山的美。                      增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厚度。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是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

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

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以及收集相关的资料。

七月的天山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课件,直接揭题

谈谈你对新疆的认识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朗读课文,复习词语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骑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    ↗  ↓                      ↘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美

↑   ↘  ↓                      ↗

热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遵循了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围绕“哪写的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到七月天山的美,,但是从学生对句子的感悟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七月的天山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感悟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欣赏天山美景(图片配音乐:新疆好)

3、师: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二、明确任务

1、读课题,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2、提出学习方法

三、自学课文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公园的早晨,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七月的天山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简说: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1、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2、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3、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入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七月的天山(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