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5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字、词)(12分)
kūn
明湖长 láng
jīn bì huī huáng
cōng
郁清shuǎng
tíng tái lóu gé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湖()柱()堤()糊()住()提()栏()眺()栽()拦()跳()载()
三、词语巧搭配(根据课文内容填上适当的词语)(8分)
()的城楼()的大公园()的琉璃瓦()的杨柳()的堤岸()的宫殿()的树丛()的宫墙
四、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18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
__。作者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用_______比喻
_______。
2、请你仿照文中的比喻句用下列词语写一句话:
像……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带我们走进了______的大门,绕过_____,
就来到了有名的_____。走完______,就来到了_______脚下。登
上______,站在______的前面向下望,_______的景色大半收在
眼底,从_______下来,就是________。
本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五、词海拾贝(照样子,填一填,记一记)(14分)
(闪闪)发光(斤斤)计较
()()大方()()不入
()()不乐()()不舍
()()不忘()()是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点球大战(选词填空)(14分)
美丽美妙美好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的大公园。
2、这是一首()歌曲,大家都能喜欢听。
3、我们的生活多么()!
欣赏游赏
4、颐和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
5、今天,我们()了音乐剧《龟兔赛跑》。
耸立高耸
6、巨大的广告牌()在市中心广场。
7、国际贸易中心的大厦()入云,宏伟壮观。
七、从文中抄出两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快乐阅读(12分)
美丽的东山湖
东山湖是个美丽的公园。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站在湖边望去,真是风景如画。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轻柔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五颜六色的鲜花争芳斗妍,散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在枝头喳喳叫,燕子在树林间飞来飞去。远处群山一片翠绿,黄绿相间的琉璃塔高高耸立,在阳光下更加光彩夺目。湖中碧波粼粼,倒映着山峦、宝塔。人们摇着双桨,小船划破水面缓缓向前,欢声笑语不断从游船上传来。
春天的东山湖多美啊!
1、作者观察东山湖的立足点在______,观察顺序是由____到___
__。(3分)
2、短文描写了景物的颜色、形态、动态,请你分别用“”、“○○”和“△△”画出有关词语,读一读。(6分)
3、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把它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写(10分)
宫diàn
子zhù
dī
岸长láng
zhū
红diāo
刻姿tài
shī
子建zhù
sǒng
立
二、小猴学样(照样子,写词语)(6分)
稳(稳当)例:急隐(隐约)
()()()()()()是桼各()()()()()()
三、我会填(20分)
查加粗的字要查的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画在准确有词义后打“√”金碧辉煌①闪耀的光彩()②照耀()神清气爽①明朗()②干脆()③舒服()
四、找朋友(连线)(10分)
金碧辉煌的宫墙
碧绿的琉璃瓦
黄色的宫殿
朱红的昆明湖
红漆的栏杆
五、写好钢笔字(4分)
三、比一比,组词语(16分)
提()
堤()屹()
吃()沸()
佛()灰()
恢()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花落谁家(选词填空)(12分)
远眺遥看俯视仰望瞻仰望见
1、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3、我去北京,()了毛主席的遗容。
二、我知道(4分)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照______顺序来写的。顺序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乐园(34分)
(一)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抄出文中的比喻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用_____比喻_____。用上比喻写出了________。
2、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模仿“隐隐约约”写六个词语(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分)
(二)三游洞游记
我盼望(以已)久的春游到来了。那一天,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我们便坐车向三游洞驶去。听老师说三游洞位于陵峡畔(bànpàn),葛洲坝库区。唐代的李白、杜甫和宋代的陆游都在这里游过,故名三游洞。今天我们也能去饱眼福,心中自然雨十分高兴。
车到了三游洞,我迫不(及急)待地跳下车。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削(xiāoxuē)一样的悬崖峭壁,下面的悬崖直插长江水中。
我顺着一条一米宽的“文”字形小径绕进了三游洞。这洞很(宽敞宽广),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洞内有三尊塑像,左边是李白,中间是陆游,右边是杜甫,顿时,我情不自禁(jīnjìn)吟起李白的诗句来。
走出三游洞,来到望江亭。望江亭(矗立屹立)在长江北岸,是三年前才重新修建的,游人都想登上居高临下的望江亭好饱览西陵峡的风光。亭子里游人挤得满满的,我使劲地挤了进去,看见亭子右侧有一个大平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擂鼓台。擂鼓台旁边有一座五米高的张飞塑像,粗腰长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心,手握住木棒,好像正在击鼓。这时,我忽然想起张飞当年称雄于长坡的故事来。当时,他站在桥上,大吼三声,万里长江立(既即)倒(dǎodào)流的景象,好像又(展现浮现)在我的眼前。
旅游车离开了三游洞,我禁不住把头伸出车窗凝视着渐渐远去的三游洞……
1、用“/”将括号内不合适的字、词、音节划去。(10分)
2、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
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意思写出词语。(2分)
⑴急迫得不能等待。()
⑵形容眼睛明亮有神,表示精神充足。()
⑶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4、为什么这个洞叫做“三游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游览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填空: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_______。它原名_____,
后又名________,是古代皇帝的行宫。________执政后对它重加修
建并改称_________。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通过读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一次读,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感知课文,把自己觉得写的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第二次读,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能体会到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第三次读,我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同作者游览颐和园时油然而生的愉悦心情和民族自豪感产生共鸣,读出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最后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堤()栏()昆()
廊()提()烂()困()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长廊: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万寿山:
①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昆明湖:
①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预习比较充分,课堂上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视频,学生被颐和园的美景所深深吸引,此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
课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再一次修改写游览街心公园的习作,大部分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利写,突出了重点,进步很大。学习完这一课,我感到学习写作方法很重要,但是恰当地适时地给学生创设运用的机会更为关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识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7课《长城》。即使没去过北京,大家也知道北京的许多著名景点,除了长城以外,你们还知道有哪些?
<评: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个地方。〔播放课件〕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一段描述,猜一猜是说的北京的哪个著名景点?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利象征”,园中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当中;)她,就是北京的:生:颐和园。
〔板书课题〕
师:看老师这儿,注意“颐”字的写法,看清笔顺。
<齐读课题>
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
师:谢谢你们为大家带来的精彩介绍。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游览一下北京的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师:据老师了解,你们读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真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解决大屏幕上两个问题。<请同学读题>好,下面开始吧,边读边找,用笔划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数”的好习惯。
问题:1.初次游览了颐和园你们有什么感受?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用“――”划下来。
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点。
〔板书:美丽的大花园〕
师:如果你是这里的导游,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领游人游览颐和园的美景?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2.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大家也有这么多感受,那么,想不想去细细欣赏一番?
师:谁愿意当这个小导游领大家到长廊去走走?在小导游的介绍过程中,请游客们总结一下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读第二段>〔板书:长美〕
师:你们是从小导游的哪句话知道长廊很长的?
〈评:找的真准确〉
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老师这也有一句话,〈出示大屏幕〉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2.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请学生读第二句〉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哪一句较好,为什么?
数字说明,更具体些。
师:既然第一句好,请你再来读一下第一句好吗?把长廊的“长”读出来。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②“一眼望不到头。”
师: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长廊“长”的特点,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长廊的“美”?
①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你读的真好,能不能领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从图上找一找横槛在哪里?横槛上的画怎样?
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
师:据资料记载: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的图画有14000余幅。你从中可以感悟到什么?
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既然这句话这么好,大家一块读,体会一下。
<找生读>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长廊的“美”?
生:“……神清气爽”
师:你认为哪个词用的比较好,让你感觉长廊很美?
〔板书:神清气爽〕
师: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这一句,感受一下。
<齐读>
师:长廊又长又美,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把长廊的“长、美”读出来。
过渡:参观长廊真是美不胜收,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板书:万寿山脚下〕这里有一位小导游,请大家站在山脚下仰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快点找一找:
①生:佛香阁。〔板书:佛香阁〕
师:在插图上找一找佛香阁在哪里?请你给大家指一指,大家说他找得对不对?
若对:师:你是根据什么找到的?
若不对:师:大家说你找的不对,你再读读课文中写佛香阁的句子,再给你一次机会。
师:你们还能望见什么?
②生:排云殿。〔板书:排云殿〕
师:课文中描写“排云殿”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金碧辉煌。
师:“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的建筑物才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师:由于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显现出金碧辉煌,很有皇家气派,所以,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总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生:〔板书:宏伟(壮观)〕
师:大家再大声齐读一下这一段,读出他们壮观的一面。
<评:同学们读的很整齐,声音很响亮>
过渡:刚才在万寿山脚下从下往上看了万寿山的景色,下面我们就到山顶上去看看,这次老师来当你们的导游可以吗?
<师范读>
师:这里可是站得高看得远,由近至远,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景?
①“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美的?
生:这里的颜色特美,有黄的绿的屋顶还有朱红的墙,五彩缤纷。
②“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这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湖面的什么特点?
生:昆明湖的静和绿。〔板书:静、绿〕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注意这次要把湖面的静和绿读出来。谁来说说你还看到什么了?
③“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我如果把这里的“滑”换成“划”行吗?〔板书:划〕
师:我知道大家都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上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讨论一下能不能换,为什么?
<师巡视,提示>
①游船和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行驶很慢。给人们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是在冰上慢慢划动似的。只有这样,有人才能尽情地欣赏。“滑”字展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想法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②如果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字好。
师:你的想法很美妙,抓住“不留痕迹”这一点来说。
③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知道,精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好了。
师:又有新想法了,请你来说。
④你的想法也不错,有点难度了,由“玉”想到平滑。另外,“滑”字还以东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师提示:“滑”字可以组成什么词,“划”字又能组成什么词?比较一下你们组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现在应该理解这里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了吗?这段文字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浮现出昆明湖的美,感受一下那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是啊,谁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现在就请大家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叶走进你们的心里。
<指名读>
师:这样宁静的湖,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吧!
<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请大家再来默读第5自然段,这次自己是小导游,你准备领游人去哪里游览,游览什么?
生:“堤岸两旁数不清的垂柳”和“小岛上一片葱绿”。
师:本文中斜率的词语有很多,你们平常积累了哪些和“绿”有关的词语?回想一下,看谁说得多。
生:碧绿、葱郁、绿油油、翠绿、墨绿……
师:看来大家平常都很注意积累词语,那我们在写作文时适当的运用这些词,就可以把文章写生动了。
师:还记得我们走过的石桥吗?它叫什么名字?看看插图,数一数是不是十七个孔?桥栏杆上有没有小狮子?涂上狮子很模糊,文中说:它们“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个句式在课文前面哪个地方出现过?
师:“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想象一下,它们会有什么姿态?
<生描述、扮演>
师:假如你西安再走在十七孔桥上,手里抚摸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你想说什么?
[板书:有趣]
师:这么多有趣的小狮子,我们齐读一下这一句,体会一下。
<评:同学们读得真棒!>
3.结束旅游
}和壮观
长廊长美
↓
师:可以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一节课我们是游览不完的,有机会大家亲自去游览一番。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万寿山{
美丽的大公园↓
山脚下仰望{
山顶上俯视湖面静绿
佛香阁
排云殿金碧辉煌
昆明湖{
堤岸
小岛
十七孔桥有趣
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堤岸掩映雕刻长廊葱郁杨柳耸立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细细游赏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堤岸雕刻长廊葱郁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 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阁()漆()昆()殿()爽()
提()各()膝()混()臀()大()
栽()堂()廊()
裁()党()郎()
载()赏()朗()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农远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主题与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板书课题:
颐和园
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纪下册第一组的遗篇略读课文。本组的...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片段分析篇1(课文学完后)师:就是这样一位懂得感恩的女孩子(琦君),珍惜着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关爱...
《维生素C的故事》的几点教学设想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8本文记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名师献艺——《推敲》第八册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80名师献艺——《推敲》(贾志敏)第...
七月的天山篇1【字词荟萃】1、读拼音,写词语。fǔ shì mǎ ān mián yán b&aa...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
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篇1语文天地第一、二课时一、谈话导课。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设计篇1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
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篇1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四上29《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陈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份亲切、那份洒脱,...
《忆江南》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理解《忆江南》的词意。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通过词中描绘的...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案例篇1一.教材今天我所说的是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