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 义和团运动 ,(通用14篇)

义和团运动 ,(通用1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义和团运动,篇1

义和团运动教案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性质的重要依据,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  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2.义和团的兴起:

①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二、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篇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性质的重要依据,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  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2.义和团的兴起:

①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二、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性质的重要依据,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  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2.义和团的兴起:

①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二、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性质的重要依据,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  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2.义和团的兴起:

①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

二、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篇6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知识

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几侵略暴行

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⑤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⑥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能力

①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准确评价它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学会运用具体历史史实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③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过程

本节内容作为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一课,要向学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论问题及概念。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具体事实不要细讲,重点讲清“扶清灭洋”的口号;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要使学生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不要拘泥与细节问题;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注意把握线索,交待清楚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对于《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一定要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2. 方法

①提问法:在介绍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时,可采用提问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②讲解法:教师应将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给学生通过讲解,加深理解。本节适用于讲解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③比较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作比较,从而加深认识。

④讨论法:在评价义和团纭纭的时,可由学生客观把握义和团运动是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义和团预备的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依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史实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任务。

3.《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教学重点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具准备              

电脑(教师主机,学生一人一台分机)

课时安排               

七十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与次同时,以农民为主题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讲授新课]

[板书]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爆发19世纪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又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作为一历史事件,有它的兴起、发展和结束。

[板书]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师讲述]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最早兴起与山东,是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以农民为主,其斗争方式是反洋教。

[板书]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教师分析]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民间的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欺压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而山东又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1897年德国强占胶洲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人民,并最早在山东冠县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板书]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教师引导]分析这个口号,大家要从口号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意义出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学生回答]积极性:具有爱国的性质;局限性: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同时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教师分析]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出中国广大劳动群众从切身利益的深重危难中对帝国主义者发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从而吸引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同时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口号没有麻痹清朝统治者,相反的却欺骗了广大群众,束缚了群众的行动和思想,便利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用和叛变。“灭洋”又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所以义和团运动的最终失败与他们的“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有关。

[教师过渡]在“扶清灭洋”口号的号召下,第二年秋,这场反帝爱国斗争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威势大振。随后,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并有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反帝斗争。

[板书]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教师过渡]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

[板书]1、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

[教师讲解]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被迫转移到直隶。19xx年春,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挥旗北上,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板书]2、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意识到非镇压手段所能达到目的的,于是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采取了“安抚”政策。

[板书]3、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两段引文材料]

材料1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

义和团运动 ,(通用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