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一、文化与生活
内容
目标
a原学习要求
b修改后为
修改理由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1.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2.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了解文化的形式与人们的文化活动。4.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6.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7.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1.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3.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1、减少教学内容a1、2、3、6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了解不同的文化生活对人有不同的影响。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4.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文化素养。5.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塑造人生的意义与作用。1.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2.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3.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4.理解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塑造人生的意义与作用。1、减少教学内容22、降低能级要求a4-b3、a5-b43、改写教学要求a1-b1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内容
目标
原学习要求
修改后为
修改理由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1.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4.了解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方式。5.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6.理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其价值。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3.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4.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5.了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减少教学内容a2、32、降低能级要求a6-b5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理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近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典型题型题例的解题分析,使学生了解...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总结: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我...
一、整体结构: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考试说明】(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2)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
第20课时 意义类问答题 这类试题从句型来说,一般用“有利于”或“体现了”表述;从思路上讲,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了解)(1)计划经...
备考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政治时代的主题●考点突破1.和平问题(1)什么是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
XX届高考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一、考点扫描(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第三节 认识世界的两条路线第一框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a)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