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精选9篇)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精选9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提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基本史实。

【难点】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进一步引导: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可是,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就走向了灭亡。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秦的暴政

教师出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zhě]衣塞路,囹圄[língyǔ]成市(穿囚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材料四

材料五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人左右,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三百万。就是说每二十个人中,就至少有三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二十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同学可以想象一下,给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后,农业会受到何等的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的困苦。

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1)徭役繁重(2)赋税沉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过渡】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人称秦二世。他的统治更加的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

二、秦末农民战争

1.过程

教师播放《陈胜、吴广起义》的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之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的讲述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讲述之后,教师总结: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就爆发了。由于起义首先发生在大泽乡,所以这次起义我们也称它为大泽乡起义。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国号称为“张楚”。陈胜自立为王,并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骊山。这就把秦二世吓坏了,他急忙下令赦免当时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刑徒,将他们组织起来,配合秦军镇压这场起义。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到半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

2.意义

教师引导: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被人们所称道。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从此而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预习,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板书设计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陈胜、吴广起义(∨)

【知识梳理】

一、秦的暴政

1、表现:①繁重的和。②残酷的。

2、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不堪忍受。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地点:。领导人:。

2、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起义。

三、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1、公园前2XX年,项羽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军队首先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的建立

①时间:;②建立者:。都城: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张角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刘邦、项羽起义d、黄巢起义

2、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的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3、最终推翻秦朝统治的是下列哪支起义军()

a、陈胜、吴广起义军b、项羽起义军c、刘邦起义军d、黄巢起义军

4、西汉的建立者是()

a、陈胜b、吴广c、项羽d、刘邦

5、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引自《史记》

(1)上述材料出自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请写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拓展视野】

1、(福建福州卷)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d。“福兮,祸之所伏”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知识梳理】

一、徭役、赋税、刑法、秦朝的暴政

二、公元前2XX年、大泽乡、陈胜和吴广、农民起义

三、巨鹿、刘邦、公元前2XX年、刘邦、长安

【自检测】

选择题:b、b、c、d、c、

非选择题:(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XX年、大泽乡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拓展视野】b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学具:

插图、史料、教学软件

教学方式:

提问方式、设置悬念、演示讲解、讲故事、列表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讲了秦王嬴政建立了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回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发问: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请在12课中寻找答案。

二、授新

过渡语:课文标题是出自着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伐无道,诛暴秦”望文生义就是要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那秦的暴政主要有哪些表现呢?请同学们看第一框,查找后回答。

(一)秦的暴政

1、暴政表现

(1)繁重的徭役(修了哪些建筑?花费多少人力?完成63面“动脑筋”)

(2)沉重的赋税(到底多重?)

(3)残酷的刑法(设置一个悬念:补充一个“卖拐多于卖鞋”的史料,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二世更残暴(表现)

2、暴政后果

讨论后得出: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过渡性提问:人民的反抗终于在某种导火线下爆发了吗?

答:爆发了。这就是陈胜、吴广起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原因

问: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从这个问题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如果回答“由于秦的`暴政”,就顺势问这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答案肯定是根本原因。那直接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关系怎么样?)

循序渐进引导出→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所致,直接原因只是导火线而已。

2、起义六要素

①时间:公元前209年;

②地点:大泽乡;

③领导人:陈胜、吴广

④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戍边误期,误期将斩

⑤经过:杀押送官→连攻几县→建立政权→陈胜立王→各地响应→咸阳进发→寡不敌众

⑥结果:最后失败

3、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观察“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提问:陈胜吴广起义军失败后,又起来了什么人继续领导农民反秦?请看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末农民战争分几个阶段?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

2、选择题:最后推翻秦朝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经过讨论,最后确定正确答案是(D)。

(讨论中重点讲到项羽的巨鹿之战及其作用)

3、思考题: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从前后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来考虑)

讨论后,得出结论:项羽、刘邦在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65面小字有点拨)

4、楚汉之争

历时四年(前206—前202),最后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告终。

5、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6、讲故事、说成语比赛

本课涉及的成语、典故较多,同学们分四个大组,看哪个组讲得最多,知识最渊博,得分最高。

举例:指鹿为马;鸿鹄之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约法三章;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附:关于“鸿门宴”的故事,可指导学生编排成小品,在课上或课下表演,以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小结

1、总结秦亡教训及刘邦能建立起汉朝的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2、显赫一时的秦朝很快就灭亡了,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

(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④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1、项羽消灭秦朝主力的是什么战役?

(巨鹿之战、前207年)

2、破釜沉舟的故事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讲述。

3、秦的灭亡。(前206年)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统治的时间。

课后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5

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XX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XX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正确认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争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d.生产力严重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诛③连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XX年b.公元前2XX年

c.公元前2XX年d.公元前2XX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7.秦末农民战争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由于秦朝的暴政,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继续反秦,最终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教材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一真理。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课文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表演、讨论、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影音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用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采取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片段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组织学生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目的着手进行讨论,探究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准备,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大泽乡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课题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师:请学生浏览书本第62页,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梦回秦朝”,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4人一组合作完成。(出示资料)

情景一:

1、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

2、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徭役繁重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图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情景二:(老百姓的生活)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

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赋税沉重(每年缴收三分之二)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形式,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憎恨秦始皇,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三: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刑法残酷(死刑有十几种)

【设计意图】通过置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得出秦末的刑法之残酷的结论,使学生有所感悟。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

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故事,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拓展了知识面,自然过渡到下一框内容。

教师请学生归纳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过渡】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

【设计意图】再现历史,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同学们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情景?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小学学过,比较熟悉,故设计一系列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观看故事“破釜沉舟”(flash),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用动画形式使学生了解战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直观更生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使课堂进入了高潮。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过渡】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三、楚汉之争

1、多媒体展示中国象棋棋盘,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2、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心灵情感得到升华。

3、组织学生讨论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性质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战争性质,培养学生初步比较判断战争性质的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四、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拓展]若你是刘邦,你会在秦亡的过程中吸取什么教训去治理国家的?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不拘一格,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活动]

1、采取竞赛方式,学生列举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成语。

(四面楚歌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楚河汉界指鹿为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霸王别姬约法三章)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历史的兴趣,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2、根据历史发展顺序,把以上写有成语的卡片排列起来,请十个同学上前来排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小结]

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八、板书设计

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战争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

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最后推翻秦朝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置作业秦朝灭亡的原因?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1.秦的暴政

播放配乐图片《秦阿旁宫》、《秦兵马俑》、《秦长城》这些建筑何其雄伟,壮观,气魄宏大。但修这些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猜一猜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好?(拐杖)为什么?

(2)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3)赋税沉重。(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陈胜、吴广起义

(1)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大泽乡起义》(五名同学,一名讲述经过,两名演陈胜、吴广,两名演群众)

(2)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起义进军路线图。(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3)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提问: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4)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这次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学生答P58页第二自然段)他们鼓舞着后世人们反抗暴政,在他们之后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抗秦,最终秦朝灭亡。

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

(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①角色效仿(请两名同学扮演项羽、刘邦;简介二人的生平、事迹和各自的长处。)

②教师激趣:你喜欢谁?说出理由(学生讨论、发言)

③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项羽有勇、刘邦有谋,他二人互相配合呼应,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与秦军展开主力决战。

(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动脑筋”P59页,请一名同学讲述经过,并分析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源于此战役。当巨鹿之战激烈进行时,刘邦的军队呢?(学生回答)

(3)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算一算,秦朝存在多少年?(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想一想,秦虽亡,但天下出现双雄,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怎么办?

(4)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①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鸿门宴》,从中领会刘邦的机智。

②提问:两人先后入咸阳,各有何表现?(学生回答)

教师激情: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二人最后一战在垓下,名曰“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中了刘邦的“十面埋伏”之计,“四面楚歌”响起,军心动摇,故而惨败。项羽无力再回天,吟诵了一首“垓下歌”(加配音朗读):

垓下歌

项籍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教师简介其意,感叹英雄末路,师生共同分析项羽败之因。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提问:胜利者刘邦建立了什么王朝?

(5)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下一节课讲述汉朝的历史。

4.总结本课内容,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5.课堂练习:

(1)填表:引导学生归纳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整理成大事年表(用多媒体展示表格,请学生口头填空)

时间重大事件时间重大事件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9年楚汉战争开始

巨鹿之战公元前202年

(2)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戌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

附:板书设计

第12课伐无道,诛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

刘邦、项羽起义→楚汉战争→汉朝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四、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XX年--前2XX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精选9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