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教参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精选17篇)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1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1

广东/王继波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2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3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4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5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去延安,在“鲁艺”任教;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下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诗谈坛,又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创作分五个阶段:早期诗作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为觉醒的民族歌唱,格调昂扬;在根据地的诗作是歌唱革命和解放区的生活;建国后的诗作是讴歌光明,感情炽烈;“文革”后的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名家点评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艾ài 嘶sī哑yǎ

②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文章结构图:

3.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6

师:文学的魅力是巨大的。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随口就能说出一连串光辉的名字。在这些闪光的名字当中,有不少是后来才改弦易辙,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的。同学们,能说出多少位后来改行成为诗人或作家的?

生: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最熟知的一位,他是弃医从文)

师:中国现代文坛还有一位弃医从文的文学泰斗,知道是谁吗?

生:郭沫若先生。

师:冰心先生青年时期也曾立志当一名医生,但“五四”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中国的文坛。

生:当代女作家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多年,在西藏阿里高原的部队就工作了XX年。

师:看来弃医从文的作家诗人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弃画从文的诗人,他就是有着“泰斗”和“王子”之称的,堪称中国诗坛长青树的大诗人艾青(板书:艾青,打出诗人头像)同学们,有读过艾青的诗的吗?你了解艾青多少,给同学们说说。

生:介绍艾青

师:19xx年艾青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迷信的父亲请来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立刻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1932年,在法国学习了三年绘画的艾青回到了祖国,并办起了“春地画社”。由于画展内容有反映现实黑暗,反映劳苦大众疾苦的倾向,艾青与画社的13名青年一起被捕了。三年的狱中生活竟使艾青完成了由画家到诗人的过渡。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之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这样的诗——《我爱这土地》。哪位喜欢诗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诗。

师:你们感觉这首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低沉,缓慢。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再来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吧?

生读

自由朗读1分钟。诗人艾青善于用“的”连接的长句表达感情,这是艾青诗歌的一大特色,散文化的特点。

师:读懂了吗?读懂一点说一点。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读出了什么?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师: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读出这一点的?

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师:说的好,他读出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理解的非常好,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正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生认为这首诗写于战争年代。

师:哪一段战争?37——45,长达八年之久,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苦难岁月。如果你没有看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你还能不能从诗中读出这些内容来呢?

生: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师:暴风雨,这个词有着深刻的内涵,对吧?这一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暴风雨就象征着战争或者某种灾难。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就象征着战争或灾难笼罩着的祖国大地。

师:品味诗歌是需要敏锐的感觉的,他的回答是否启发了你,除了这一句,你感觉还能从哪些诗句读出这一点?

生: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嘶哑的喉咙,眼里常含泪水

师:有灵性,有悟性,有诗人的潜质。初读就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情感,而且从中读出了历史,读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38年,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正燃烧着抗战烽火,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先后沦陷。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下面,同学们来看一段当时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象)诗人艾青面对着这片被践踏得支离破碎的国土,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这首诗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热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同学们,了解了这一段历

史,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心灵。在这个基础上,谁能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

生读

师:好诗百读不厌。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为什么在当年能够那样地深入人心而广为流传呢?

生说自己的看法。

师:很难得,同学们对好诗的理解没有走入误区。确实是这样。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没有诗味,这首诗的含义就是很明朗的。同样,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义深刻。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这样的一首好诗,我们已经了解了它是为什么而写的了,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停止是如何写的。

看头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是诗中的常客,它在诗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它的叫声又是怎样的?

生: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叫声也总是清脆悦耳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可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怎样的鸟?对于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这只鸟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一只有着嘶哑喉咙的鸟?

生:为什么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小组讨论。

师:诗之中须有人在,这个人可能浮于表层,也可能隐于内里。这两句中有没有诗人的影子?

生:鸟就是诗人的象征,就是诗人的代言人。

师:诗人就像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面对国土的沦丧,面对人民的苦难,他的内心是焦灼的,忧郁的。他渴望自己的歌唱能带给人民力量,能减轻人民的苦难,能驱走侵略者。他唱得喉咙都嘶哑了,可是仍不能停歇,仍旧要用嘶哑的喉咙继续歌唱呐喊,因为这片土地还没有摆脱苦难。“嘶哑”这个词给整首诗笼罩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那么,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为什么而歌唱不休呢?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四句诗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呢?鸟是诗人的象征,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

祖国的象征。那么,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又象征着什么呢?小组研究研究。

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师: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生: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师:诗人看到这一切,歌颂这一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诗人曾说过: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就要为这摆脱苦难而不断斗争的伟大的人们而歌唱,不停地歌唱,永不停息,一直到死。读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生:——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诗?如果这两句诗这样写:然后我死了——葬身在这片土地里面。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着而又深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是诗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热爱。诗人借这只鸟唱出了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诗歌到此已把这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可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同学们,你读了这两句诗,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

师: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象誓言一样的庄严,象鲜血一样的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量。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人融入了全部情感而写成的好诗。

师:我们学习了这样一首距离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均很遥远的诗,能说说你们的真实感受吗?仔细捕捉一下内心深处那种最真实的感受?

师: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就像今天的中国,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就象诗中所写的那个时期,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这样的人们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师:课前发给大家的这首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流传于抗战时期的一首好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忧患得令人愤发的情感。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师:诗人就象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在诗中不断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读着这些诗句,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不能不使我们眼中含满泪水,因为我们也同样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师:艾青多次说,生活着,创造着,生活和创造是我生命的两个轮子,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创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即便是文革时期,在他饱受磨难被打成右派的时候,被发配到新疆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创作。沉冤21年,经受的磨难可想而知。可是,经受了磨难,诗人却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所以,打倒“四人帮”以后,他这些年积累的诗情就像长期积满水的大水库,一旦找到了缺口,就滔滔不绝地倾泄出来,又先后出版了五六本诗集。诗人的这一生确实是全力以赴致力于诗歌创作的一生,是与中华民族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的一生。诗人那博大的胸怀,乐观坚强的性格与他的诗一样,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954年,诗人创作了一首诗《礁石》,可以说是诗人一生的性格写照。打出大屏幕,一起朗读。

师:最后用一句格言来结束这节课,这句格言也是诗人艾青的人生信条。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7

第一部分:

1.本诗的作者是。

2.本诗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的背景吗?

3.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读课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⑵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8.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生命比作,裁剪的结果是。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生命比作,击落后的结果是。

9.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10.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的形象描绘,是他心情的间接表现。

11.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句押韵,韵脚是。

⑵第二节是句押韵,韵脚是。

12.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13.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4、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15、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和。

16、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17、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18、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我爱这土地》答案

1.艾青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3.诗人对祖国的挚爱4.⑴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⑵对祖国的挚爱。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略6.b7.a8.⑴一把剪刀;一匹锦绮;一堆破布付之一炬⑵钱鞭;一树繁花;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9.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10.当时艰难处境;苦闷11.略12.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13.言之成理成文即可。14.老师的粉笔15、排比;设问16、各种颜色的粉笔17、最后一句18、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8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9

周自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中国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中国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

[1]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10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二、辨析形似字

三、词语积累

颤抖:哆嗦,发抖。

渴望:迫切地希望。

四、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基,四川万县人。1929年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在天津、山东、四川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任文学系主任。一度随贺龙部队去晋西北和冀中革命根据地工作。1944~194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及《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主编等。早在学生时代即从事诗歌创作,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他在散文创作和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少作品,但就其四十多年的文艺生涯来说,更主要的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何其芳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三岁开始由祖母授诵千家诗,且常看祖父作画和胞妹绣花,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六岁入塾发蒙,日诵《论语》之类的书籍,并学做试贴诗。八岁为避匪患随家人移居湖北宜昌,辍学三年。十一岁时返回家乡,照常入塾,假日则自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聊斋志异》、《昭明文选》、《赋学正酷》等书籍。十四岁那年还读了《唐宋诗醇》。他曾说:“我爱好诗歌就是从这开始。”(《写诗的经过》)就在这一年,他“终于带着一种模糊的希望,生怯的欢欣,走进了新奇的第一次的学校生活”(《还乡杂记·街》)。他先上万县第一高小,第二年考入万县中学,开始接受了白话文,接触了新文学。他很喜爱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和闻一多、冰心的诗作,并开始学写新诗,有的曾用“秋若”笔名发表于万县《民众教育月刊》。在当时万县中学的学潮中,他因受牵连而被开除,改入重庆治平中学。一九二八年底中学生活结束,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但整天沉浸于文艺书籍之中。这期间,他写满了两三个本子的诗歌习作,因为多半是幼稚浮夸感情的抒写,自己觉得没有多少价值而把它全部烧掉了。

一九三○年暑假,由于父亲断绝接济,仅靠弟妹的支援和自己有限的稿费收入,无法维持生活。当时正好清华、北大来沪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两所学校。先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不到半年因无高中毕业文凭便被开除。一九三一年秋改入北大哲学系,自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学素养大有提高,也接受了许多消极的东西,特别是受了那些鼓吹悲观、怀疑和神秘主义的世纪末文学的很大影响。他的正式的诗歌创作生涯是从这时开始的。

2.写作背景

1938年,何其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在国统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他眼前。诗人全身心投入了这一全新的火热生活,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是诗人诗风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五、题解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的含义最好的注解,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属于一种开始,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诗歌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六、诗作主旨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诗通过诗人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的方式,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七、诗歌解读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为此,诗的第一节就连用四个“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含义的注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这四句诗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第一节诗迎面扑来的是清新明快的感觉,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歌唱,诗人继续高扬这种明快的调子,调动丰富的想像,把歌唱这种相对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这里,诗人写歌声飞起来了,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停留。这里的“年轻人”实际上又与“少男少女”相照应,进一步突出诗人所要歌唱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这几句诗是这一节的精彩之处。诗人揭示了歌声的来源,乃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诗人来到延安这一片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接触新的事物新的快乐新的思想,他简直如刚来到世界的婴儿一般激动好奇地看这个世界,并热切地投入它的怀抱。诗人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的思想尽快地变成歌声,长上翅膀,飞到四面八方,让每一个人都听到,尤其让少男少女们听到。在诗人那里,这是何等美好的心境!这里,诗人先把快乐和思想比成声音,又把声音比成“微风”“阳光”,互相构成比喻,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力。

第三节是第二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总是无端地呈现灰色调,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生活的琴弦,发出的琴声,已经“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而是变得轻快,变得健康。“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一度消失。现在的诗人,再也不是过去的诗人了!告别了旧我,诞生了新我。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炼生动、刚健清新;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这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

八、思路简析

这首诗是1941年在延安写的。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延安的革命生活和革命青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这种热爱和赞美之情,是建立在诗人切身经历的基础上的。因为诗人是从国统区来的,国统区黑暗的现实曾使诗人对生活失去过希望,还没有成年就已经唱出一些忧伤的歌,他的《夜歌》的基调就是忧伤的。所以诗人说,现在忧伤从他的琴弦上消失了,他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现在,诗人是在通过自己的变化赞美新生活的魅力,诅咒旧社会的黑暗。

诗中作者把少男少女们比作朝气蓬勃的“早晨”,比作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希望”,比作“未来理想的实现者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