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教参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精选13篇)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1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1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2

广东/王继波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3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4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属于中学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习此诗不仅仅是学习几个生词,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首诗将分2个课时着重分析。本课的教学是在七、八年级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诗的象征手法。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学习优秀的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诗是艾青在抗战初期写的,充满了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另外,也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初步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2)导入新课。

3)由同学按感觉先划分诗的节奏,然后老师再纠正,教给大家朗读要领,之后全班朗读,让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4)在同学们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再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意见,最后由老师整合做总结。

第二课时

1)通过问题的形式具体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得出诗歌主旨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3)最后简述诗歌创作,欣赏几首诗歌,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理解关键词和关键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2)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欣赏探究法

教学手段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共同学习的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我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教学,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1个革命者。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导入新课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众多诗人饱含深情歌颂的对象。中国作为1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土地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而当中华民族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诗人艾青用饱含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3)先由学生划分节奏,后老师纠正,集体朗读。注意把握3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自由讨论,老师总结本次讨论

根据班级人数分为4~六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表对诗歌看法。

老师综合各小组看法,对此次讨论做简单总结。

第二课时

1)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问题:

a.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b.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d.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a.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c.“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1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艺术特色:

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1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如电影《地道战》节选、《红星歌》、《延安颂》)

主旨和作者情感: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3)简述诗歌创作,诗歌欣赏,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欣赏两首诗歌: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学评价

优点:本次教学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注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朗读感知、师生讨论、问题探究与课外诗歌欣赏等。在[)教学工具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视频或音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此,整个教学很好地营造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的诗意对话,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点:由于课时安排较长,内容较多,可能造成课程不集中的学习脱节的现象。

课时分配与课后延伸

1)课时分配

本诗学习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节与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学习了象征的手法,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那个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忆古思今,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好好珍惜。爱国,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尽的主题。在这首诗中,我们沐浴在作者的饱含爱国热泪中,我们感动,也激励我们,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作业与答疑

作业:

a.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1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b.背诵全诗

c.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诗选》

课后答疑示例:

a.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b.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

a.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b.诗人不用“圆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国热情。

附: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

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1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妈妈,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6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 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  。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 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 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7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 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氛围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8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    训练目的    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    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    便于迅速把握主题    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    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1、    提高理解能力

2、    锻炼运用能力    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    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    进行思想教育

2、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  :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本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