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曹刿论战》译文(精选17篇)、原文、翻译对照

《曹刿论战》译文(精选17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曹刿论战》译文(精选17篇)

《曹刿论战》译文篇1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2000/05/01

《曹刿论战》译文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

玉帛()登轼()辙()盈()

靡()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1、翻译2、几个问题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译文篇3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指导预习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

2、填空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              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         ,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          所作,是根据     写的     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衣食所安——(      );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       ); 

忠之属也——(         );             可以一战——(          );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       ); 

彼竭我盈——(          );       故克之——(          )。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练习巩固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拓展延伸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        )

3.赖以示予 (        )4.不然,吾几失之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指导预习 

1、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教学过程: 

一、 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思考: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指出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③庄公的态度?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②一“未可”为何?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④二“未可”为何?

⑤后为何又“可矣”?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

追击时机——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                   (4)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拓展延伸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患:  ②迨能倍诵乃止 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 乃:  ④咏其文  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指导预习

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练习巩固

(一)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末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①例句:战于长勺。(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苛政猛于虎也。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例句:肉食者谋之。(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登轼而望之。  d.公与之乘,

3.翻译句子。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4.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项。

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

a.庄公与曹刿—同到战场指挥作战。      b.鲁军追击齐军的概况。

c.齐军气竭败退的概况。                d.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②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庄公向曹刿了解战争取胜的过程。

c.曹刿解释下视其辙的原因。         d.曹刿解释登轼而望的原因。

③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

a.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品质。         b.忠于庄公为国效力的品质。

c.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才能。 d.辅佐庄公足以担当大任的治国才能。

5.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②夫大国,难侧也,(    )惧(    )有伏焉。

6.选择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____   _____”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___     ______”之时。

拓展延伸

课外文言文段《义猴》读练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2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 士卒亡者过半

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

吾谁与归 彼竭我盈,故克之。

2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2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曹刿论战》译文篇4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译文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译文篇6

xx月xx日,本人在初级中学执教《曹刿论战》,这些天来,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一直在脑海中萦绕。经过反思沉淀,我最大的感受是: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

教师关注学情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课前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指导学生突破学习的“卡壳”,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曹刿论战》前,我认为学生在翻译、理解课文存在较大的难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第三,通过探究弱鲁国战胜强齐国的原因,进而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第四,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从学情出发,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指导学生的朗读,范读课文

虽然在前置作业布置学生按要求读三遍课文,但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发现他们朗读存在没有读出感情、过段停顿不明显等问题,于是,我先让学生体会三个重点句子的感情:(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到朗读这三个句子的语气。

接着,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了课文。当我读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范读朗读得比前次好了不少。

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学生就容易读顺课文。

二、组织学生合作解决翻译疑难句子

有效的合作学习扩大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

前置作业中,我设置了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学生在交流前已经有所思考,有所准备,这为课堂交流奠定了基础。很多两小组都较为积极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在后来老师检查“何以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等几个句子的翻译中都能准确说出其意思,可见学生合作学习是比较有效果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目标之一,我以为衡量一节语文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重要条件。在问题探究环节我提问学生:“曹刿认为评什么条件可跟齐国打一仗?”有学生回答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我顺势追问那个学生“为什么曹刿认为鲁庄公回答的另外两点不能作为条件与齐国一战?”起初,学生回答不上来,我请她再读句子,引导她“‘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在曹刿眼里属于什么?”这位学生顿悟到是“小惠”。同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学生领悟到曹刿认为是“小信”。虽然在这次问答中学生没有对答如流,课堂显得不是很顺畅,但我觉得这样追问是有价值的,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依据学生的学情,我在这堂课的一些方面把握得还不够到位:

一、组织学生诵读不够充分

《曹刿论战》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学生不经过熟读,是很难理解的。在这节课,我虽然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但从头到尾学生整体读了三次,个别读了两次,朗读次数明显不足。虽说在课前要求最起码读三遍,但学生还是没法达到熟读的,这样限制了学生对的深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多用8——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比如分角色读“战前讨论”,读全文的翻译,配乐诵读全文,学生就可以熟读成诵,而到了下面环节:“理解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和“分析曹刿的形象”就有了较为充分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课前,我从这个班的班主任了解到:这班学生总体而言回答问题反应不快,很少在大场合上公开课,也许会有畏惧心理。在教学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纵观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不够高。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永远值得教师探究的问题。从教师层面考虑,我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原因在于:

1、教学目标是从教师角度考虑确定的,而不是由学情生成的。只有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所需要的,教师的“教”才能很好作用于学生的“学”。

2、教师的鼓励还不能达到“煽情”的效果。特别在课堂中间,进入学习的难点“分析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更应该用鼓动性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上课时要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领会了教材没有,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情况。”是的,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情,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学习。

《曹刿论战》译文篇7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余映潮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午很孰,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略写齐。)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 

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却相当细腻,教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大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课堂教学只济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理解的层次。如教《狠》,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练相当精练准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教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第二则板书则因为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是“结构助词”还是“复指代词”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文观止》和《古文鉴赏辞典》等很多材料中都把句子中的“之”字理解为结构助词,意思是“的”,笔者认为不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它的前面是动词时 ,常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 ”(柳宗元《捕蛇乾说》);它后面涉及的对象表处所时,常常译作“到”“往”“去”等,如“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它做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词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时,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它的后面是名词时,常理解为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但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就是当“之”字后面是“属、徒、伦、族”等这些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须做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再理解为一般的结构助词。像下面这些例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贾谊《过秦论》) 

3、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班固《汉书·酷吏列传》) 

4、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司马光《资治通鉴》) 

5、齐明、周最、陈轸……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6、郯子(苌虹、师襄等)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7、吾不能不为匈奴冒顿、 突厥颉利之徒悲也。(梁启超《正统论》) 

8、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司马浅《史记·孔子世家》) 

9、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陈寿《三国志》) 

10、吴起、孙膑、带佗……赵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 

11、至于王、谢之族,希、瘐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孙过庭《书谱序》)) 

12、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刘向《说苑》) 

1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韩愈《师说》 

以上例句中的“之”,因为后面跟着“属、徒、伦、类”等词,所以都要译为“这些”或“那些”。再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的“之”,后面的“属”是“类”的意思,前面的“忠”是指代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曹刿论战》译文(精选17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