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忧国。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 (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 两个人物形象。
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 )
彼竭我盈( )夫大国,难测也( )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民弗从也。 通
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1)牺牲玉帛 古: 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 今: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 今: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 今:
(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 今:
(6)忠之属也 古: 今: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故 公问其故( ) 之 故克之( )
故逐之 ( ) 忠之属也( )
肉食者谋之( )
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既克
(8)望其旗靡
7、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
1、 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达标测试题
中考链接《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遂逐齐师()
(3)既克()(4)彼竭我盈,故克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选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以下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曹刿选择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曹刿选择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选择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出曹刿是靠什么赢得战争的。
答: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指导预习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
2、填空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 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 ,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 所作,是根据 写的 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衣食所安——( );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 );
忠之属也——( ); 可以一战——( );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 );
彼竭我盈——( ); 故克之——( )。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练习巩固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拓展延伸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 )
3.赖以示予 ( )4.不然,吾几失之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指导预习
1、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教学过程:
一、 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思考: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指出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③庄公的态度?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②一“未可”为何?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④二“未可”为何?
⑤后为何又“可矣”?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
追击时机——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 (4)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拓展延伸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患: ②迨能倍诵乃止 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 乃: ④咏其文 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指导预习
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
练习巩固
(一)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末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①例句:战于长勺。(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苛政猛于虎也。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例句:肉食者谋之。(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登轼而望之。 d.公与之乘,
3.翻译句子。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4.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项。
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
a.庄公与曹刿—同到战场指挥作战。 b.鲁军追击齐军的概况。
c.齐军气竭败退的概况。 d.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②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庄公向曹刿了解战争取胜的过程。
c.曹刿解释下视其辙的原因。 d.曹刿解释登轼而望的原因。
③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
a.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品质。 b.忠于庄公为国效力的品质。
c.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才能。 d.辅佐庄公足以担当大任的治国才能。
5.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②夫大国,难侧也,( )惧( )有伏焉。
6.选择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____ _____”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___ ______”之时。
拓展延伸
课外文言文段《义猴》读练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2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 士卒亡者过半
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
吾谁与归 彼竭我盈,故克之。
2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2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教学目的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返回上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2.比较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5)
(6)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背涌课文第1段。
2 完成“朗读·背诵”题一、2和“辨折·比较”题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抽背课文第1段。;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背诵第1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指导背诵课文2、3段。
四、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1.“理解·积累”题五。
2.“理解·积累”题六。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姚友勇
教学设想
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ùi)间(jiàn)褊(biàn)帛(bó)
孚(fú)辙(zhé)靡(mǐ)
四、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释为“讨伐”可以吗?
(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筛选信息,只要找准相关句子,这两个题目很容易解答。
5.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
词,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长勺: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 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三段。
三、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思考
1.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归纳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教学难点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曹刿论战》选自《》又称《》或《》,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间()焉肉食者鄙()
玉帛()夫()战小信未孚()
小惠未徧()望其旗靡()公与之乘()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伐()我(2)公将()战()
(3)肉食者()谋()之(4)又何间()焉
(5)肉食者鄙()(6)何以()战
(7)衣食所安()(8)弗()敢专()(9)小惠未徧()(10)小大之狱()
第二段
(1)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
(3)公将鼓()之(4)败绩()
(5)公将驰()之(6)其辙()
第三段
(1)既克()(2)公问其故()(3)一鼓作()气
(4)再而衰()(5)三而竭()(6)彼竭我盈()
(7)难测()也(8)惧有伏()焉(9)望其旗靡()
3、理清线索: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
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四、课后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线索人物活动: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
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19 鱼我所欲也从容说课《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张建伟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