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晏子使楚》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晏子使楚》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晏子使楚》译文(精选16篇)

《晏子使楚》译文篇1

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2002/11/11

《晏子使楚》译文篇2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进行反驳,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齐国的尊严的故事。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顺序清楚,结构完整。本文意在让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学习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识生字,感情朗读,分角色演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驳: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2、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教具】课件(图画、文字)。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课题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田忌以智取胜的故事,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子,(人物课件)他干什么呢?从题目看,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看黑板,请看文中对这些问题有没有说明,在哪些段落,标上记号。

三、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晏子使楚的起因是什么?抓住“国势强盛”“想乘机”等词,引起下文。

2、哪几节写晏子使楚经过?主要人物都有谁?晏子到楚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用一两句话概括说明。

3、小声自由读3~5节(出示课件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侮辱”与“反驳”的关键性的句子,同桌相互交流讨论,作上记号。(分析解答,师生互动。)

4、晏子凭着惊人的智慧,卓越的辩才与楚王针锋相对,斗智斗勇,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楚王处于被动,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

5、你认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

6、看结构:

除了重点内容之外,还写了起因和结果,这样写好处是什么?

7、既然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那么这篇文章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叙事的六大要素口述。

8、今天我们认识了晏子,同时也认识了楚王,作者是从哪方面来写人物的?(语言)你认为晏子,楚王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课下练习,下节课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1、你还有哪些疑问?课上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课下我们共同查找资料。好吗?

2、你想对晏子说什么?写在图下。

3、如果对春秋战国时期小故事感兴趣,课下找有关书籍读一读。

4、课件问题:

楚王几次、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结果怎样?

《晏子使楚》译文篇3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10册教材中的第12篇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三次挫败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三个回合的较量,充分表现了晏子聪明的才智、能言善辩的口才和爱国思想。

2、我对课文重点段落内容的理解。

我今天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课文的3、4、5三个自然段,以三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展开情节:第一回合,写楚王瞧不起晏子,抓住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缺陷,不开城门却开了个洞让他钻,进行人格侮辱;第二回合,楚王又说齐国没有人,讽刺齐国没有人才;第三回合,楚王越发变本加厉,和他的官员门群起而攻之,一起嘲讽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故事情节到了高潮阶段——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如此咄咄逼人、扣人心弦的场面,一般常人可能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陷入十分被动、难堪的窘境。而主人公晏子却能处惊不慌,冷静、机智、针锋相对地、甚至是谈笑风生地进行反驳、回击,将楚王驳斥得理缺词穷、哑口无言。楚王本想侮辱晏子,却一次次反遭侮辱。楚王从开始的瞧不起晏子,瞧不起齐国,为此而处心积虑地对晏子展开一次比一次更刻薄、更恶毒的侮辱和嘲讽。但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楚王不但再也不敢继续侮辱晏子,反而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180度的大转弯,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晏子实在太厉害了,是个出类拔萃、聪明绝顶、口才超群的人才,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因此,楚王已打心底里服了他,竟向晏子老老实实地和盘托出自己的初衷: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所以正如文中用了五个“只好”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楚王的无奈和失败,并且含蓄地赞扬了晏子挫败楚王、大获全胜的辉煌和卓越才华。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好教材,引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必须把握住三个回合的较量这一精髓之处,引导学生读懂、理解内容、学会欣赏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感受晏子的才能和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2、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3、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理解”水土不同”的深刻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三、教学准备

做好以下课件材料:

1、把课文中宴子的画像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发现宴子长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为楚王叫他钻狗洞作铺垫。

2、三个重点句(钻狗洞、最不中用、水土不同)

3、宴子说得十分形象三个分句的学习和欣赏(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四、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走近宴子、潜心感悟、研读宴子→赞美宴子→超越文本演宴子→课外延伸、学晏子练口才、策划小小辩论赛 

五、设计理念

1、课堂开场采用模拟小小见习外交官的游戏形式导入,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和能诱发共振的教学环境。

2、整个教学过程,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能对几个难句,采取重点辅导、半扶半放、放手自学、对难点“水土不同”进行点拨指导的教学方法。

3、抓住五个“只有”的理解,让学生体验明写楚王的无奈和暗写宴子的反驳节节胜利,把侮辱不卑不亢地还给了楚王令人鼓舞的效果。我的板书设计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六、教学思路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步教学线路:

第一步:复习导入,进入角色。

我先让学生复习回忆《晏子使楚》事情的起因,最后的结果来导入课文内容,并提炼出板书为:想侮辱………………不敢不尊重。而后,追问: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引出学生对晏子初步的认识:晏子是个聪明、机智很会说话的人。进而再激励学生说:“让我们也学学晏子,学当小小外交官,跟着晏子去楚国看看晏子是如何和楚王唇枪舌战,挫败楚王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第二步:走近晏子,读懂、理解课文内容,潜心体验、研读晏子。并将第一个回合的学习进行重点指导。

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步骤是:独立研读课文第三节,再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习要求是:

★(出示课件一)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遇到如此不礼貌的让他钻狗洞的“接待”,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接着又是怎么说的?紧接着晏子又是怎么做的?

3、你认为晏子说的哪句话,是话中有话,最厉害?为什么?

4、你知道楚王听了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楚王是心甘情愿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

再通过交流反馈,抓住晏子面对楚王如此恶毒的人格侮辱,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对晏子内心活动的揣摩,引出晏子之所以能如此从容、不卑不亢地与楚王进行反驳的动力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必须给予针锋相对的反击。如此,就能更好地理解宴子为了齐国的利益而作出冷静、机智的反应,说出那层层推进,逻辑性很强的、非常有力的反击语言:从“这是狗洞,推理出——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再推断出“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尖锐而含蓄地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加以有理有节的强有力的回击,做到既把侮辱还给楚王,又不伤两国的和气。让学生领略到这就是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

然而,第二个回合,则采取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研读的方法。让学生划出楚王讽刺、侮辱宴子的句子,以及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最爱读的语句训练感情朗读,并尝试自行理解重点句“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的含义以及推理过程。再安排分角色朗读的体验,加深对晏子智慧和才能的感悟。还可引导学生欣赏好句:

★出示课件(二)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并穿插能力训练——让学生把句子概括成四字词语。最后再安排学生模拟扮演宴子,分角色朗读,来加深对人物的智慧和才能的体验。并且教师也参与其中的角色扮演,做到师生互动,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回合,可采取学生独立阅读,自读、自悟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掌握学法,培养阅读、理解、欣赏能力。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水土不同,再展开讨论理解。 

第三步:小结延伸。

1、让这些小外交官们说说随宴子出访楚国后的感受,可设计问题:你佩服宴子吗?那你想怎样夸他?如此,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掌握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我班内有学生说:“晏子真了不起!”有的说:“晏子你真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还有学生说:“晏子你好酷啊!”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宴子使楚 不辱使命 勇挫楚王 捍卫尊严”以这16个字来概括、总结课文。

2、跳出文本,超越课堂。紧接着,教师还可进入角色,扮演楚王说:“我虽然斗不过宴子,哈哈!你们楚国难道真的没有人了吗?怎么尽派你们这些乳嗅未干的娃娃外交官来呢?”再请学生来学宴子能言善辩的口才来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觉得:《宴子使楚》的课文虽已进入尾声,但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宴子,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新的高潮。

3、我精心设计了课外延伸作业题,做到超越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喜欢语文,知道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亲身体验到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以达到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发挥聪明才智,磨练能力和口才的平台。

《晏子使楚》译文篇4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  教学难点 

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          说学情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法

(一)  推导法: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  诵读法: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三)  剥笋法: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          说学法

(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二)朗读与讨论: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三)再现与表演: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五、  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  (1) 狗国,开狗洞。

(2)       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       楚国是狗国。

(三)具体教学过程 ;

1、导入  课文

(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2)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是怎样一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读后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 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一个依靠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

(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时的情景。

(6)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既:

A 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 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 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

(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表现深化

(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 。

《晏子使楚》译文篇5

《晏子使楚》教案

武汉市外语学校余清香

【教学构想】

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听解说员讲解,直观而清晰;翻开文献,自主去寻觅,迅速而全面,通过文字还能直接触摸那些智慧的灵魂,可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文字的障碍。许多学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内容,学生走不进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

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弄清文意,积累实词

2、学习晏子临辱不惧,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1、课文内容的扎实把握。

2、全面了解晕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安排:1、自主、合作学习及比较阅读,突破重难点。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外语学校是培养外交家的摇篮,作为外校人,当然应该关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风采,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师与生分享时事:最近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导语 设计是针对外语学校的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确立美好的梦想,与时事勾连能激起学生对世界的关注,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             自主学习:请大家看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             合作学习:

1、 四人小组讨论①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②每人口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

2、 各小组板书出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生答或师答。

提示:该积累的实词如习、辱、坐、诣、徙,师要有意识地提请学生理解记忆。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讨论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四、             请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并趁此时机齐读全文。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此时的读就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诵读,这既是对以上学习的检验,同时也可进一步夯实课文的理解把握。)

五、             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故事取名叫“晏子智斗楚王”),只有一个要求:       尽量忠实于原文。学生评价,修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上学习总检验,之所以设计成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说是翻译,是为了弱化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积极心态下翻译全文。)

六、             再读全文,处理课后练习一、二再落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设计科学的课后练习,系统深入地理解课文。)

七、             拓展比较:

1、其实晏子出使楚国还有两个故事发生了,将这三件事连起来看,我们可以更完整地领略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语文读本》第七册261面,师范读,生齐读。

请对照注释、看懂原文、再看译文。

2、 从这两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

我们来列个表看看。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明确:

楚    王

晏   子

刁 难          目 的

应 对                 技 巧

设小门迎接        戏弄其矮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使楚不入

笑齐无人       指晏子不配为使

齐人多                巧移话题    

使不肖主              以退为进

诬齐人为盗      指责齐人善盗

引“化橘为枳”指出         比喻、类推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这一设计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比较中有助于全面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编写得较好的《读本》资源。)

八、             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习你          

提示:高尚的爱国情操、高操的外交技艺、冷静机智的外交风采等等。

(学生在科学的方法及井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最终还是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每一堂语文课都需关注的,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想针对外语学校学生的实际通过与古人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也能用时事激趣:

有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是“我要学”,而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持“要我学”的被

动心态,如何将这种消极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老师们都知道需要激趣,用什么方法激趣呢?是老师讲故事,还是营造古文化的气氛?都可以。《晏子使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文言文也能与时事相联,从与时事的勾连中激起学习的欲望与趣味。因此这一课教学步骤 的第一环节导入  非常重要,在你最喜欢的外交家及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件或外交人物问题的导引下,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此时引出两千多年前的晏子,学生就有了“我要了解他”的积极心态了。

虽然这个环节花了将近6分钟时间,事实证明它是非常值得的。后面的诵读以及字词、文句疏通的学习在这种积极心态下就有了顺利进行的良好前提。

合作学习前自主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形式,要让它落到实处,必须先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合作解决,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通过独立思考解决,此时的老师仅需要给学生方法上轻巧的点拨,以及学生学习后予以适当的总结。

用好《语文读本》让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拓展

在自主合作学习以及对课后练习进行探究后,学生对晏子在此次外交事件中的表现有了清楚的了解,对他也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教师顺势提出晏子使楚的另外两个故事,在全面了解晏子外交风采的心理指引下,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来到了《语文读本》里,这样的拓展就有效多了,通过比较、归纳,他们就有了与晏子对话的愿望。虽是相隔两千多年,晏子的精神一样滋养现代的孩子们去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上是同学生们共同学完《晏子使楚》后的三点感想。

《晏子使楚》译文篇6

【教例】五年级《晏子使楚》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生:课文说楚王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洞,那5尽有多高?

生:我查过字典,1尺等于1/3米,那5尺约为1.67米。

生:不可能有这么高吧?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古代的尺要现代的尺短得多。但马老师也不清楚古代的1尺究竟是多长。不过,我们可以估算一下。我先考考大家,通常古代说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是几尺?

生:我听说过“七尺男儿”这个词,可能古代说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就是7尺吧!

师:说得很好!现在你能估算5尺有多高了吗?

生:估计古代人长得不如现代人高,算他个1.70米吧!那1尺就是1.70÷7≈0.24米,5尺也就1.20米左右。

师:很捧!你们能比划一下5尺有多高吗?(生比划)你现在想说些什么?

生:这么低,太侮辱人了!楚王真是欺人太甚!

生:换成我是晏子的话,早就调头回国了!

师:是被气走的吧!(生笑)。

生:晏子不但没被楚王所气走,反而使楚王气得有话无处说。晏子真是民了不起。!

【评析】

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经教者点拨引导后,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借此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

《晏子使楚》译文篇7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我研究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理念:本文智力因素丰富,学生在认识、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课文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我觉得成功之处:一、设计问题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思路清楚。二、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三、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由于本人教态不太自然,没有融入真正的课堂中,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上设计了综合题,以开发学生智力,加深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但事实上,此时课堂气氛紧张,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回答问题不抓主要的,高潮之处没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从我自身开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晏子使楚》译文篇8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 ,让孩子从文章内容、课题、人物等方面进行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课上,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代替老师的讲。让孩子大胆质疑,提出课上应该解决的问题,即教学重点内容。在自学课文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充分体现还给学生自主权。汇报自学效果时,引导学生多评点、多感悟,重点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以两个口语练习来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做到学习语文与提高语文能力相结合。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叙的是春秋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了尊重的故事。课文用三个小故事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全文以事件的起因、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课文记叙顺序清楚,结构完整。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历史内容的课文,部分学生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也比较感兴趣,比较了解,所以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时一定知道从何入手,对理解这类课文的方法,他们也会做到心中有数。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孩子在课前并不做任何收集相关资料作业 ,对这一类课文也不感兴趣,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是整节课的关键,在课前我以竞赛作业 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提示这部分同学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尽量让每个孩子在课上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在课上我也多把机会给这些同学,让他们以同学带同学的形式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文6个生字,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提高学生的自悟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大胆质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论思维。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晏子的智慧,对楚王及晏子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独立阅读文章,学生只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叙述顺序即可。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我根据“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复让学生颂读、品味,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两个口语练习(让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对全文内容进行一句话感言)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五、教学媒体

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设计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对文章大意、对课题、对人物进行预习、读文。

(一)汇报预习情况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晏子使楚》,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 ,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我请几名同学来读文章,你认为他们读得怎么样?(好,通顺、流利、有感情;不好,不熟、生硬……)哪部分读得不好再读。

2、通过预习,也通过刚才朗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资料说。(从标题、主要内容、条理、结构等方面汇报)

以下是学生从网上收集的一部分资料: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前613——前591)。名旅(或作吕、侣)。在位时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使“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国势大振。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继攻陆浑之戎,向周室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大败晋军于邲(今河南荥阳北),迫使鲁、宋、郑、陈等国先后归附,称霸中原。楚庄王前613即位,在位22年,楚庄王姓芈名侣,楚穆王的儿子。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后经大臣伍举谏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他任孙叔敖为相,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楚强。先后征服大小国二十多个,成为中原霸主。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取代。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

让学生带着资料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楚王戏弄晏子的段落,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段落的叙述结构一样,都是楚王先为难晏子,接着晏子反驳楚王,最后楚王输给晏子)

4、我们再读课文,看看你或是我们该带着什么问题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楚王几次戏弄晏子,怎样戏弄的,晏子怎样做的)

5、提出问题(可以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二)学习文章

1、好,现在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评点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把晏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写出来的。

(先自读,再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选组)你认为哪部分最能突出晏子的特点,你就自己去读、去品味,做到边读边感悟边评点(在书上做好标记)。

2、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⑴从内容、写法、重点词句、感悟入手。

⑵先读、再品味,同组同学做补充,补充完毕再由别的组补充。

⑶针对重点词、句问生:读到这儿,你联想到什么?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a.楚王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

b.楚王是不是只想侮辱晏子?

c.晏子为什么取得胜利?

⑷汇报完,生再读,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3、好,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就分角色来读文,注意人物对话该怎样读。

4、读得很好,现在你们想不想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结合内容、资料可评价楚王、晏子、卫士等)你们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

(三)总结、练习

学完文章,你能用一两句话对文章进行一个概括吗?我们来个“一句话感言评比”,看谁的见解最独特。

(四)布置作业 

对文中任一人物进行分析,写一份评价报告。

七、形成性课程评价设计

这篇独立阅读课文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但却比较有趣,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口语练习:请你对文中你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评价;一句话感言评比。这其实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再由同学间生生评价,最后我们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效果很好。

学校点评:

评点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评点、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积极地思考、自由地表达,中高年级应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并适当向课外延伸阅读评点。贺桐老师的这节《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赞赏他们“求新求异”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很明显,贺桐老师是在努力地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 设计中贺桐老师分四步完成教学内容:首先以汇报预习情况为切入点,让学生展示大量的资料,这是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发布信息能力的培养。“书本是死的,但人却是活的”孩子们只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贺桐老师给学生指引了一条可以吸取无数知识的途径——课下收集。学生们可以利用多种媒介:报纸、杂志、相关资料、网络、计算机等等,贺老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也就是检查他们的课前学习情况,检查他们在收集、处理、发布信息方面的能力如何;然后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学生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展开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积极地思考、自由地表达。让学生主宰整个课堂,没有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学习文章,老师起到一个“扶手”的作用,只是帮一把、扶一下,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接着贺桐老师进行总结、练习,此练习设计新颖。“一句感言评比”这一设计让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这是一个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我们教书育人不希望看到一个个复本,我们要的是一个个有独立个性,敢想敢说的学生;最后是布置作业 ,这一设计是在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探究感悟——精读品评交流之后的一个赏读品味内化的练习,学生们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作业 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是一个“标新立异”的着眼点。

总之,这是一个新颖、独特、充分体现评点式教学实验精神的成功案例。

《晏子使楚》译文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侮、辱”等生字,会认“敝、柑”等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一回合,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的精神。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回合,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的精神。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和大家来分享一个故事。

(出示故事)

2、从这个故事里,你看懂了什么?

3、再来看一个,哎,你看这个人又是怎么反驳的?

二、揭题导入

1、看来,这语言可是一门大学问,要看你会不会说。其实这样会说话的人啊不只这两位,早在咱们古代的中国就有一位。他就是晏子(出示晏子二字)

2、关于晏子,你了解什么?

3、他明明叫晏婴,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

4、(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像这样的称呼你还能找出几个来吗?

5、看来这晏子可是个不简单的人,今天我们就要来看一看(读课题:晏子使楚)

6、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7、哎,你帮我们解释了一个字的意思,使的意思是(出使)

8、那么,在晏子出使楚国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打开书本。

三、初读,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1、现在老师请同学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分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侮、乘机、规矩、枳、敝、大夫)

3、出示词语:带读,齐读

重点书写:辱、侮

4、这是一篇写事情的课文,我们在概括这种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要注意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谁来试试。

5、预设:这个经过有点啰嗦,谁来简洁一点。

说得很好,但是漏了……

四、研读第一回合,感受晏子的机智

1、楚王和晏子一共进行了三个回合的交锋,那具体战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回合。

2、自由读课文1至3自然段,分别划出描写楚王和晏子的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

3、随机交流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显显楚国的威风。

1)、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仗着”、“国势强盛”

“显显”、“威风”            ------楚王早做好了准备

“乘机”、“侮辱”

2)、在我们的故事里,这里的楚王可是刚上场,怎么样?留给你什么印象?

3)、现在你就是楚王,谁来傲慢地读一读。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1)、哎,你又在这里发现了什么?

“知道”、“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做好了侮辱晏子的准备,晏子刚到楚王,下马威

2)、现在晏子面临一个选择,要么钻,要么不钻。如果钻进行会怎么样?不钻进去呢?

3)、搞得不好就会让楚王抓住把柄了,那可就不好了。那么晏子是怎么处理的?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你从他的这个回答里听出了什么?

“是狗洞,不是城门”        ------楚国是狗国

“访狗国”、“钻狗洞”            那么楚王就是?

2)、其实晏子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我今天从这个洞里进去,那么你们楚国就是?你楚王就是?

3)、你要是楚王,你还敢不敢让他钻?

4)、再读读晏子的这番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怎样的国家?” ------他为什么这样问?

为什么不直接说?

“看了看”     -------为什么不是想了想,而是看了看?反映敏捷、聪明、将计就计

5)、假如你现在的身份就是齐国的使臣晏子,你觉得你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自己先试试。

6)、朗读

7)、面对晏子的这个问题,楚王的反映如何?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1)、你从这里又读明白了什么?

“只好”“大开”     ------楚王的无奈

2)、你觉得在这第一回合里楚王怎么样?

3)、前面我们看到的楚王是怎么样的?现在呢?

4、小结:同学们,在这第一回合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晏子?

可是啊,楚王的刁难并没有结束,那么下两个回合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本1、4、5.

附板书:            11、晏子使楚

访狗国-------钻狗洞

访楚国-------钻狗洞

楚国=

《晏子使楚》译文篇10

《晏子使楚》导学案班级:    小组名称:      学生姓名:         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内容《晏子使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重点)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难点)导   学    案一、读课文三遍,圈画生字,给课后方格中的生字组词。二、我会给“子”字组成词:                                                                                                                                                                      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  )类。通过查字典,我知道“晏子”中的“子”的意思是:                                               三、查字典,写意思:敝   :                         大   夫:                       仗   着:                      枳:                           淮:                          四、查找资料《晏子春秋》和晏子的相关资料。                                                                                                                      晏子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                                            一、引导自学,组内检查(20分钟)(一)导入新课预习检测1、读课题:“使”的意思是:       “晏子使楚”的意思是:                                                      说说查找到了哪些资料?2、把课文读一遍,读通顺,把课后的生字读两遍把字音读正确。3、积累生字词。(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理解带点的字的意思)国 淮南  枳  晏子 仗着 侮辱 乘机规矩  囚犯柑橘 撒谎 笑嘻嘻  面不改色  大臣 盗贼  赔不是(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空部分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1、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时期,齐国大夫      和楚国      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这篇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2、思考:课文写了三个回合的斗智。第一次是楚王为了侮辱晏子,想让他             ,而晏子却说:                       ,晏子的话隐含的意思是:                          结果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第二次楚王为了侮辱晏子说:               ,意思是:              ,晏子反唇相讥说:                               ,隐含的意思是:                                 ,结果楚王听了只好陪着笑;第三次是楚王在招待晏子时押了个犯人说:                    ,意思是:                      晏子却说:            ,隐含的意思是:         ,结果楚王听了只好陪不是。3、读了课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晏子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5、分角色读读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的对话,看谁读得最好。二、组内合作,交流收获1、我们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的问题是:                                ,请(     )同学代表我们小组交流,其他同学补充。2、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难点是:                            (交流完后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三、资料链接学习提示1、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堪称“三朝元老”。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自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2、“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说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成苦涩难吃的枳。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这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地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句话现在大多是针对人品说的,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是个好人,换了环境可能就变成坏人了。 

四、全班展示共享收获

1、导学流程:

导入脍有人

预习检查课内自学展示汇报检测反馈课外拓展                                                         2、教师点拨: 在朗读时注意楚王的三次笑和晏子的表情变化,从中体会一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机时更好地读好课文。

《晏子使楚》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