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孙权劝学》译文(精选15篇)、原文、翻译对照

《孙权劝学》译文(精选15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孙权劝学》译文(精选15篇)

《孙权劝学》译文篇1

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2002/10/01

《孙权劝学》译文篇2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中国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朗读全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

五、理解与运用

(1)有关“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某某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六、分析文章: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全文都围绕“学”来说明的。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3、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2)因为劝,所以吕蒙终于开始就学。

(3)再看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此做法有何含义?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用图表再做归纳:

孙权劝学

恳切、关

力陈必要: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献身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无法推

:辞-军中多务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      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

惊叹、佩服     蒙:自得、自豪

六、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再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七、归纳:

(1)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但当涉猎       只               B见往事          了解     

C乃             于是            D吴下阿蒙           E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C、蒙乃始就学C、吕蒙于是开始去学习。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长兄认清这件事太晚了啊。

(3)古今异义:辞 古:推辞                            及 古:到了……的时候

今:美好的词语                          今:以及

过 古:到                             孤 古:古时王侯自称

今:经过                               今:孤独

更 古:重新                             但 古:只,仅仅

今:更加                                 今:转折连词,但是

博士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4)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以: 辞以军中多务     用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以钱币乞之   用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以为认为

(5)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拓展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八、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

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九、布置作业 :

《孙权劝学》译文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孙权劝学》译文篇4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教  法设计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学计教设时间教学活动教师手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5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  ,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1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一竟读课文⒑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9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深入课文5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导学达标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8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5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1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重点字词句《资治通鉴》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投影设计之一学习目标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孙权劝学》译文篇5

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以关羽导入  ,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译文篇6

一、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请课外搜集最初不学,后来勤学的事例,并整理成文,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学习改变了他们”或“开卷有益”为题的读书交流会。二、开放探究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1)请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2)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两个成语。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放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暮                           炳烛                        戏其君                    昧行(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1)车胤家贫常常没有灯油,夏天就用一个线袋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成年之后,得到家乡一方的赞誉。在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两人,是虽家境贫寒却博学而知名于世的。(2)夜以继日 囊萤积雪(集萤映雪)2.(1)暮:晚。炳烛:点燃蜡烛。戏:戏弄。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呢?”(3)排比、比喻、对比。(4)“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孙权劝学》译文篇7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译文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译文篇9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授课人:合肥市三十八中学  王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翻译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2.   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一个三国故事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断句。

1、集体朗读。

2、个别朗读。(师生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3、幻灯显示,教师示范朗读。

4、学生练习朗读后,个别朗读。

5、集体朗读。

三、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己翻译课文(2-3分钟),教师给予指导。

2、学生提出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师生共同答疑解难,师介绍:文言文的翻译五字法。

4、集体朗读。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对话。

1、我们在读孙权的语言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才符合他当时的神态与心理呢?由此可以看出孙权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学生回答、试读。师板书。

2、在孙权的谆谆告诫之下,吕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

3、我们在读鲁肃的语言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面对鲁肃的赞叹,吕蒙巧妙应答。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他当时的心理感受呢?由此可以看出鲁肃、吕蒙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学生回答、试读。师板书。

4、学生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

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悟读课文,体验反思拓展。

问:吕蒙由不学到学继而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文中孙权劝学,鲁肃赞学,对你又有什么启示?

六、作业

1、积累“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解释其意思并造句。

2、假如,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后不久,又去拜见了孙权,他会怎样向孙权叙说他的见闻与感受呢?请就此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关心属下

鲁肃——爱才敬才

吕蒙——善听好学

《孙权劝学》译文篇10

课时计划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2005年上期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孙权劝学

教材分析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

(解说:由故事导入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教学反思:

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译文篇11

《孙权劝学》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人:李希国 审核: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译文篇12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

4、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5、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6、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卿今当涂掌事                     治经为博士邪                        即更刮目相待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自以为大有所益                 及鲁肃过寻阳                        即更刮目相待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这篇课文共7句话,其层次结构为“①②③‖④‖⑤⑥‖⑦”。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各层的大意。 

—→            —→            —→

2、选出对下面文言短句理解正确的项,在括号内打“√”。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a、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

b、吕蒙辞掉了军中事情繁多的职务。(     )

c、吕蒙说他军中有很多任务。(     )

d、吕蒙说他在军中职务太多。(     )

⑵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a、大哥你预见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

b、大哥你怎么看见事情这样晚呢!(     )

c、大哥你怎么知道事情这么晚啊!(     )

d、大哥你怎么天晚才了解这事啊!(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的语气是:(     )

a、傲慢               b、自豪              c、埋怨                 d、轻蔑

4、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要想当权掌事,就必须读书。

b、读书就要认真深入地研究。

c、读书就要博览,以便全面了解历史。

d、不能因事情繁忙就

《孙权劝学》译文(精选15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