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逍遥游》译文(通用12篇)
逍遥游选自《庄子》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小雀子笑话它说:‘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学习时数 二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二).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
鲲( ) 抟( ) 坳( ) 蜩( )夭阏( )
决( )起而飞 抢( )小知( ) 榆枋( )
斥鴳( )数数( )然 泠( )然. 蓬蒿( )
2.疏通.积累
3、写出通假的字:
冥—— 反—— 知—— 已——
辩—— 而—— 有——
4、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并积累
(1)(单音词):
怒而飞( )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
负大舟( ) 覆杯( ) 培风( ) 决起( )抢榆枋( )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修者( )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小大之辩( )
不加劝( )
(2)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然( )泠然( )数数然( )羊角( )
(三).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讨论明确: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讨论明确: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二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讨论明确: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讨论明确:
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讨论明确: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讨论明确:
3、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讨论明确:
四.分析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讨论明确:
五、巩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抟(tuán)扶摇 尘埃(ái) 背(bēi)负青天 舂(chōng)粮
b.夭阏(yāoyù) 晦朔(shuò) 万仞(rèn) 蟪蛄(huìgū)
c.背(bèi)若泰山 泠(líng)然 沮(jǔ)丧 狙(jū)击
d.翱翔(àoxiáng) 坳(āo)堂 斥安鸟(yàn) 榆枋(yùf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鲲鹏展翅 莽莽沧沧 食不果腹 晦朔
b.乘奔驭风 不翼而飞 胶柱鼓瑟 遨翔
c.饮鸩止渴 雀巢鸠占 载舟覆舟 芥蒂
d.逍遥自在 颓废沮丧 荣辱毁誉 匹敌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有鸟焉,其名为鹏。
5.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在世间的他,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b.虽然,犹有未树也——即使这样,(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而彭祖到现在还以寿命特别长闻名。
d.去以六月息者也——(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到南海去的。
6.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楚之南/有冥灵者。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三餐而返,腹犹果然。 b.虽然,犹有未树也。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预习学案
1.熟读4—6段,结合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的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
2.解释加点字词。
(1)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
翻译:到郊外去,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2)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 )不及大年。奚以( )知其然也?
翻译: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课堂学案
3.研习4—6段
(1)自由朗读此三段,整体感知。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决起而飞: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朝菌不知晦朔:
(3)落实下列文言语段翻译。
①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哪些事物是“小”哪些是“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蜩[3]与学鸠[4]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5]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急速起飞,碰到榆树和檀树
榆 枋, 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的树枝(就停落在上边),有时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
奚[6]以之 九万里 而 南为?”适莽苍者,三
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到郊外去,带上
餐而 反[7], 腹 犹 果然[8];适 百里者,
三餐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
宿 舂 粮; 适 千里 者, 三月 聚
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粮。 之 二虫 又何知!
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段意: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小知[9] 不及 大知,小年[10]不及 大年。奚 以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凭什么知
知 其然也?朝菌[11] 不知 晦 朔[12],蟪蛄不
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月初和月末,寒蝉不
知 春 秋,此 小年也。楚之南 有 冥灵[13]者,
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
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14]者,以八
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岁当作秋;上古有大椿树,把八千
千岁为春,八千岁 为秋。而彭祖[15] 乃今 以 久
岁当作春,八千岁当作秋。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长寿而著特 闻,众人匹[16]之,不亦 悲 乎!
称于世,人们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段意:用“小知不及大知”承接上文,“小年不及大年”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汤之 问棘也 是已。 穷发 之北 有 冥
商汤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个很深
海者, 天池也。 有 鱼焉, 其 广 数千里,
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
未 有 知其 修者, 其 名为鲲。有鸟焉,
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
其名 为 鹏,背 若太山[1], 翼 若垂天之云,抟
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背象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乘
扶摇羊角[2]而上者九万里,绝 云气,负青天,然后
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
图南,且 适 南冥 也。斥鴳[3] 笑之曰:“彼 且
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
奚 适 也? 我 腾跃 而上,不过 数仞而下,
到哪儿去呢?”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
翱翔 蓬蒿 之间, 此 亦 之至也。 而彼 且奚
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
适也?” 此 小大之辩[4] 也。
到哪儿去?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段意:本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
彭祖以长寿著称,但只有八百岁,连冥灵和大椿的寿命也比不上,也不是逍遥。
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都有所待,大与小没什么区别,不用羡慕大,也不要鄙视小。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告诉我们应该放弃功利之心,追求自由。
这里提出“小大有别”和“小不及大”并不是对“大”的肯定。这里突出“小”和“大”只是量的区别,不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
大如鹏鸟,小如蜩鸠在生命状态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
课下练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夭阏(è) 坳堂(ào) 决起而飞(jué)
b.蜩(tiáo) 蟪蛄(huì) 数数然(shuò)
c.抟(tuán) 舂粮(chōng) 抢榆枋(qiǎng)
d.斥鴳(yàn) 泠(líng)然 乎待哉(wù)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知不及大知
b.《齐谐》者,志怪者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以五百岁为春 奚以知其然也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d.小年不及大年
4.一词多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名 名之者谁( )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知 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之 而莫之天阏者(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之二虫又何知(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而 而控于地而已矣(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以五百岁为春( )
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奚以知其然也( )
《逍遥游》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众人匹()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文本研习
1、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大”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
第1段,描写了神奇莫测的的形象。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言其形,“”言其翼,“”“”“”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第2段,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第3段,从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作者连用了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图谋南行。这就是“有所待”,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2层(第4--5段),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的代表蜩与学鸠以及朝菌蟪蛄,不仅“不及”“大”,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蜩鸠自鸣得意的本身也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第5段,用“”一句承接上文,用“”一句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3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第二部分(第7段),“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庄子在本段最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做到这些的只有“”“”“”。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批判,首先否定能够“”、“”、“”、“”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其实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接着否定了能够超然于世人的毁誉,审定物我的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然后又否定了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他们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要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的共同点是“”,因此都算不得逍遥游。
2、作品的主题
文章采用了的写作顺序,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辨”,他们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逍遥,应是。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⑴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⑵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问题探讨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3、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4、比较阅读: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
b.小年不及大年寿命短的
c.穷发之北头发
d.置杯焉则胶粘住不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b.而莫之夭阏者之二虫又何知
c.以五百岁为寿具告以事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1、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和道家思想;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庄子》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擅长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庄子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四、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题解】
关于《逍遥游》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课文一连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层层铺垫,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课堂检测】
1、庄子,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 。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2、《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
3、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 。
【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积累字音
1、音读——正字音、明句读。(听读后完成)
北冥( ) 鲲( ) 迁徙( ) 抟( )
坳堂( ) 夭阏( ) 蜩( )榆枋( )
舂( )粮 晦朔( ) 小知( )蟪蛄( )( )
大椿( ) 斥鴳( ) 泠( )然 恶( )乎待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c.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楚之南/有冥灵者。
二、熟读课文,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三餐而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三、诵读比赛
方法:十分钟小组自读,随机抽取任何一名成员诵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研读一二自然段
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意读: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书下注释——疏字词及用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2)去以六月息
(3)置杯焉则胶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5)控于地而已矣
(6)而后乃今将图南
(7)适莽苍者
(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9)我决起而飞
(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而后乃今培风
二、一词多义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众人匹之
2、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请息交以绝游
长太息以掩涕兮
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
(1)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 今: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 今:
(3)南冥者,天池也 古: 今:
(4)野马也,尘埃也 古: 今:
(5)腹犹果然 古: 今:
四.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南冥者,天池也
4、而莫之夭阏者
5、彼且奚适也
6、之二虫又何知
7、其自视也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0、彼且恶乎待哉?
五【合作探究】
品读:认真阅读第一段——明内容,懂道理。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2、鹏直上九万里,是真正的逍遥吗?为什么?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课文用这些比喻说明什么呢?
4、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研读第二段】
意读: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书下注释——疏字词及用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彼且奚适
2、是鸟也
3、抟扶摇
4、穷发之北
二、一词多义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穷
穷以游无穷者
穷则独善其身
今多穷困
欲穷其林
三、古今异义
1.蟪蛄不知春秋 古: 今:
2.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 今: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2、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小结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一二段文言知识并研习第四自然段。
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4、理解“逍遥”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不过数仞而下
(4)彼于致福者
5、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齐谐》者,志怪者也
7.虽然,犹有未树也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海洋上的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野生的马。
(3)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春天和秋天。
(5)众人匹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很多人。
(6)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与“可是”相呼应。
(7)神人无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无功劳。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
(2)而莫之夭阏者:
(3)奚以知其然也:
(4)而彼且奚适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之二虫又何知:
(7)翱翔蓬蒿之间:
(8)以游无穷者:
6.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课内探究】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思考探讨】
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拓展延伸】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一、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yan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板书设计(略)
张连生
学习目的: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文言翻译
学习难点
文言词汇积累
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学习过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①,齐侯纳之,以为诸公了之傅②。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政③。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二子,所业办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趣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王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观刈麦》译文(通用11篇)《观刈麦》译文篇1观刈麦作者:白居易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
《董宣执法》译文(精选6篇)《董宣执法》译文篇1强项令选自《后汉书》[董宣]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
《伤仲永》译文(精选15篇)《伤仲永》译文篇1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石壕吏》译文(通用17篇)《石壕吏》译文篇1石壕吏作者:杜甫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
《木兰诗》译文(精选13篇)《木兰诗》译文篇1木兰诗选自:北朝乐府民歌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
《出师表》译文(精选16篇)《出师表》译文篇1前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文本译文原文文本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
《晏子使楚》译文(精选16篇)《晏子使楚》译文篇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
《毛遂自荐》译文(精选4篇)《毛遂自荐》译文篇1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文本译文原文文本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
《归园田居》译文(精选12篇)《归园田居》译文篇1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其三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
《使至塞上》译文(精选12篇)《使至塞上》译文篇1使至塞上作者:王维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
《赤壁之战》译文(精选12篇)《赤壁之战》译文篇1赤壁之战作者:司马光文本译文原文文本[1/6]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
《干将莫邪》译文(通用10篇)《干将莫邪》译文篇1选自《搜神记》干将莫邪作者:干宝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