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相关教案 > 综合性学习教案 >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5篇)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8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辙(zhe2)轼(shi4遂(sui4)盈(ying2)靡(mi3)玉帛(bo2)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偏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曹刿请见;2。请让我战则请从

从:1。跟随战则请从;2。服从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公问其故;2。所以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何以战;2。把必以分人

之:1。代词指这件事肉食者谋之

2。助词的小大之狱

3。代词他,指曹刿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教案篇2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1)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初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2)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并写入课堂笔记。

(3)学生各自翻检词典,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

(4)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2、点拨、交流

(1)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出示小黑板,补充注解。

(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一是有关“肉食者”,二是有关“战车”,三是“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2)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请—下视其辙—下,视其辙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

3、朗读训练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4)检查朗读,师并作纠正

4、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布置

(1)、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习三、四,并对照订正,师适当检查,点拨。

(2)熟读课文

(以上为第一课时)

三)深入理解

1、提问:同学们对词语解释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的目的一是自然过渡,二是复习交流巩固。)

2、翻译理解课文:

(1)同桌右边的同学逐句翻译第一段给左边的同学听,再请左边的同学逐句翻译后2段给右边的同学听,相互提意见,力求释词准确通畅。

(2)老师指导一个讨论小组,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上讲台翻译。

(这种形式从动嘴到动脑,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老师简述课文三段的段意。并讲述参与战争的三个主要人物,同时让

学生去思考这三个人物中谁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了然,曹刿。)

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投影讨论题:

(1)课文写他怎样成为英雄的呢?写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2)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有所建树,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哪一条?你对之有什么启发?

(3)你对鲁君是怎样看的呢?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5、师生交流,归纳总结。

(1)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

(2)曹刿有所建树,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

(交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齐背课文

四)拓展训练(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小黑板揭示练习题: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附一:有关“肉食者”(略)

附二:有关“战车”(略)

附三:有关“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弱国战胜强国

伐—下视其辙—下,视其辙遍偏(piān)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孚(fú)夫(fú)

请—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惧/有伏焉

第二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乡人曹刿公

爱国

英雄

远谋

战略思想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战机)

军事

《曹刿论战》教案篇3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录音棚:

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学生小声交流。)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

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

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

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小舞台

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

教师板书:

“曹刿远谋”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

鲁庄公衬托

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私语轩:

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

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

旗靡(mǐ)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

玉帛()登轼()辙()盈()

靡()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1、翻译2、几个问题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2、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1、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1)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曹刿论战》教案篇7

曹 刿 论 战

《左传》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看,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则安排学生完成“论战”为题的原因,以及鲁庄公和曹刿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以启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完成。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在课前翻译课文,划出自己或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理解等。

2、诵读课文,为鲁曹二人对话加上神态、动作。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导语 :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 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

二、           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           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           作业 :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篇9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曹刿论战》教案篇10

【写作导航】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编,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篇文章改变成另外一篇文章的作文方法。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改写既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发展思维、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写《曹刿论战》一文呢?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联想想象,合理拓展。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字字落实,也不能固守原文简单地解说,抑或把原文抛在一边,信马由缰地另起炉灶。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张开思维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比如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等。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细腻描绘,凸显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例文引路】

《曹刿论战》改写

兵民是胜利之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些有关战争的名言警句在此碰撞的时候,那耀眼的火花中呈现出了历史苍穹下的战争成败的壮阔场面!--题记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说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已有所懈怠,兵器也纷纷放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名师点评】

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整齐,概括精练,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曹刿论战》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