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通用3篇)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篇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雅典早期政治体制★

一、公元前8世纪初形成雅典王政国家。

二、公元前7世纪初形成雅典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但因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包揽官职,,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而沦为雇工、债务奴隶或卖到海外抵债。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7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上没有地位,不满的统治,逐渐与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与的矛盾,与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7世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㈡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㈢改革的导火线:萨拉米危机

⑴原因: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萨拉米之事。

⑵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㈣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㈠经济方面:

1、颁布《解负令》

⑴内容:废除和;禁止以和做抵押;限制。(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发展工商业

⑴内容:①手工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商业:鼓励谷物和限制谷物,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多元化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⑴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⑵内容:四个等级:、、和。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官职,第三等级担任官职,第四等级担任官职。

⑶意义: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2、创立四百人会议

⑴组成:四个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当选资格。

⑵职能: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势力,奠定民主政治乃至民主政治基础;

⑵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

知识链接

必修ⅰ专题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

内容、评价见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执政官)

内容:⑴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原来“四百人会议”。

⑶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⑴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⑶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方式,意味着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⑵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教师讲解参考用)课时1-3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雅典早期政治体制

一、公元前8世纪初形成雅典王政国家。

二、公元前7世纪初形成雅典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雅典:梭伦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公民权,但因经济贫困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国家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债而沦为雇工、债务奴隶或卖到海外抵债。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7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没有地位,不满贵族的统治,逐渐与平民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7世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㈡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㈢改革的导火线:萨拉米危机

⑴原因: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萨拉米之事。

⑵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㈣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㈠经济方面:

1、颁布《解负令》

⑴内容: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限制土地兼并。(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发展工商业

⑴内容:①手工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商业:鼓励谷物进口和限制谷物出口,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多元化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⑴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⑵内容:四个等级:富豪级、骑士级、双牛级和日佣级。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担任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⑶意义: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2、创立四百人会议

⑴组成: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没有当选资格。

⑵职能: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氏族贵族势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础;

⑵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

知识链接

必修ⅰ专题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

内容、评价见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执政官)

内容:⑴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原来“四百人会议”。

⑶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⑴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⑶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方式,意味着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⑵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生预习课文用)课时4--6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一、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二、大变革:

1、社会经济变化:随着使用和推广,被破坏。

2、阶级关系变化:⑴随着土地私有化,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⑵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3、思想意识形态变化:⑴表现:、、、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⑵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次思想解放高潮。

三、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时4--6

一、历史背景:

1、客观背景:大动荡大变革

⑴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⑵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国变法。

⑶百家争鸣的推动。

2、主观条件:

⑴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

___:发布“求贤令”,吸引有识之士。

⑵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①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

②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他的主张得到秦孝公赏识。

③立信: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

1、人物:秦孝公,商鞅。

2、中心:和。

3、目的:实现。

三、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第一阶段:公元前356年;第二阶段:公元前350年。

措施 内容

政治方面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__: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__:一家犯法余家告发,否则同罪。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①制定级军功爵制;

②没有军功不再授爵位。

废分封,行县制 ①为地方行政单位。

②县设令、丞、尉,由任免。

经济方面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①收粮多、织布帛多者,;

②凡从事工商业或懒惰的,罚作官奴;

③以优惠政策吸引韩、赵、魏百姓来秦垦荒。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统一度量衡 颁布标准度量衡器

社会风俗方面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四、变法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五、变法的评价

历史作用:

⑴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政治体制。

⑵军事上: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_____奠定基础。

⑶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⑷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时7-9

知识与能力: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认识改革措施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讨论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特点: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影响: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篇2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篇3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古希腊城邦兴起于

a.公元前8世纪前后              b.公元前6世纪前后

c.公元前5世纪前后              d.公元前2世纪前后

2.下列对希腊城邦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a.指希腊的一种民族意识

b.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c.指希腊的一种国家组织

d.小国寡民是其突出特征

3.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贵族把持的权力机关有  

①首席执政官 ②长老会议 ③公民大会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⑧

4.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国王与贵族   b.贵族与平民

c.贵族与奴隶   d.国王与贵族

5.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雅典人主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经商

②有些贵族也加入了经营工商业的行列

③雅典人从商业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④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为求吉利绝不使用奴隶劳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①④

6.雅典城邦对梅加蜡城邦宣战并取胜的原因不包括

a.广大平民的强烈要求

b.工商业奴隶主的呼声

c.梭伦的个人努力

d.雅典统治者的推动

强化提高

7.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是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8.关于公元前632年雅典武装暴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结果

b.暴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平民

c.起义曾一度占领了雅典卫城

d.暴动成功地推翻了贵族政治

9.雅典的“山地派”

①都是债务奴隶 ②大都居住在山区 ③不能享受公民权 ④主张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雅典公民推举梭伦为首席执政官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b.巩固贵族的既得利益

c.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城邦统一d.征服其他城邦的需要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 材料二众多古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2)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能否促进古希腊海外贸易的发展?请说明依据。

(3)有些史学家认为: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国家的体制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请说明依据。

12.阅读下列材料:

大雪和冰雹的威力来自阴云,

雷鸣产生于耀眼的闪电,

城邦毁于豪强,

而人民

受专制奴役则因愚昧。

出海太远就不容易靠岸,

这一切应好生想想看。

——《梭伦诗选》

(1)诗中“豪强”、“人民”分别指的是当时雅典社会的哪一阶层?

(2)当时人民受专制奴役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该诗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思想?

高考猜想

13.阅读下列材料:

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所谓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或旯。他们一般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古代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介绍雅典公民在梭伦改革前的状况。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 下图是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开展激烈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1)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各指什么?其中一个阶级是怎样不公平地占着优势的?

(2)材料二中参与辩论的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3)你认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a 古希腊城邦兴起于公元前8世纪前后。

2.a 本题考查对城邦概念的理解。“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共同体,这种特征导致了它的狭隘性,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种民族意识。

3.b 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贵族政治特点的掌握理解能力。其中③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而贵族把持的都是要职。

4.b 君主制被推翻后,实行了贵族政治。但由于缺乏民主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5.b 雅典人的经营活动主要局限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雅典时代是奴隶制时代,雅典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绝不可能离开奴隶的劳动。

强化提高

6.d 实际上雅典统治者反对宣战。

7.b 六一汉”的含义是: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贵族对平民盘剥的结果。

8.d 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否定选择能力。经辨析可知: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干表述“不正确”之意的是d项。因为暴动没有成功推翻贵族政治。

9.c “山地派”是雅典的下层平民,他们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但不都是奴隶,他们是雅典公民的一种。

10.c明确题干“公民”应包括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即梭伦是被雅典社会各阶层推选上台的,因此可判断出a、b、d三项错误。

课外延伸

11.【解析】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与世界各地区文明特色的形成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不少精彩的论断。一般认为自然环境虽不能对国家体制和文明特点起决定性作用,但其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答案:(1)古希腊地区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把陆地隔成小块,希腊公民在彼此隔绝的小块土地上安居下来,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了城邦。

(2)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耕地缺乏、土地贫瘠的局限,为了生计,希腊人不得不发展海外贸易,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也有利于古希腊人进行海外贸易。

(3)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希腊人进行广泛的海外贸易,便于其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为古希腊人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求生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这使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与雅典社会现状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第(2)题要了解当时雅典社会的特点——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1)贵族、平民。

(2)政治上无权,经济上遭到贵族盘剥,时常有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的危险。

(3)认识到社会危机,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第(1)题要注意总体特征和政治体制,第(2)题注意雅典公民的发展变化、工商业奴隶主的兴起以及雅典公民的分化。

答案:(1)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自治权归属于城邦公民;城邦政体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2)雅典公民包括贵族与平民两部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发展起来。梭伦改革前雅典公民分化为三部分:代表贵族的“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统治;代表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分享政治权利;代表平民的“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14.【解析】本插图名为“改革前的辩论”,但没有写明参与辩论的派别,因此,解答第(2)问时不能武断地认为是哪一个派别,而应该将三个派别都考虑在内。

答案:(1)贵族阶级、平民阶级。贵族在政治上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要职,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

(2)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关注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3)是否保留贵族政治成为辩论的核心。实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内战一触即发,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通用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