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第3节宋明理学学案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知识梳理】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何渭“道统”?“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主张:
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2)影响:
①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
(2)理学的修养论:
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3.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号象山居士,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这叫“先立乎其大者”。
②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
(1)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意义:
(1)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2)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②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c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两宋时期书院盛行,当时各位著名的理学家都曾在书院讲学。下列关于书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c.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培养 d.评议时政、讽刺理学
3、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
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4、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a
a.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
5、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应该属于下列哪一范畴a
a.认识论 b.行动理论 c.社会政治思想 d.传统伦理纲常
6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b
a、张载b、二程 c、周敦颐d、李翱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太极图•易说》
材料二 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
材料三 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
——《遗书》卷十一
材料四 朱熹认为,“静亦动也。动静如船在水中。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
——《朱子语类》卷十二
请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
答案:(1)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我们在看到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提示:由材料可知,此四人皆为理学家,以此为切入点回答第二问,才会更加恰切。
(三)问答题
8、儒家学说在汉武帝时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个思想流派的冲击,至北宋时形成了一套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在此进程中,儒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试结合相关内容归纳指出汉武帝时期的教育政策有何特点?到北宋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①主要官办教育获得发展,如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②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相适应,如以神化皇权的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2)变化:①官办学校和私人书院都获得发展,尤其私人书院更为突出;②教学内容以强调伦理道德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品行;③私人书院中学习方法比较灵活自由,风气活跃。(3)原因:①其变化是适应专制主义政治加强的需要,唐末五代以来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混乱,原来神化皇权理论不再适应形势变化,因而统治者注重加强伦理教育,以巩固统治。②唐朝以来经济文化教育都获得了发展,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为宋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示: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儒家思想的演进过程与汉宋两代的教育政策结合起来。需熟知这两方面内容,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加以分析。
9、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试结合相关知识简析与传统儒学相比,“新儒学”新在何处?
答案: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提示:回答该问题,除要掌握传统儒学与新儒学的不同之处外,还要运用哲学观点加以辩证地分析。
第3节宋明理学学案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现在是抢答时间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学生抢答。
教师: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理学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儒学呢?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我们大致都了解了理学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理学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理学,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学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理”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教师: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理”呢?
学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一组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教师: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理学就是三位同学观点的综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那么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五组理学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完全正确,加十分。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学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
教师:同学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学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学说还是在理学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理学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探究:请大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4)思想因素: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①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②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了解另一个思想派别----陆王心学
展示四:陆王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图像及介绍,并让学生找出两人的思想观点
陆九渊---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
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探究:王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上面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归纳完毕,请大家用一句话表述。
9组抢答: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教师:正确,加十分。那么我们再回忆一下,理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
8组: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通过外在学习,明道德之善,克服私欲。
教师:回答完全正确,
展示五:观点•争鸣:《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反馈,表扬优秀的前三名,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宋明理学,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继续发展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明末清初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如何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评价。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导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节宋明理学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把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三教合一的趋势
三教:__、__、__。
1、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__、__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
①儒学家提出“____”=“三教合一”②主张以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____”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②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③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两宋: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
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融合__思想来解释儒家的__,从而建立了以“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代表 生 平 思 想
观 点 学
派
程颢
北宋儒学家。
号称“明道先生”。
①核心思想:“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②“天理”和____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提出“____”的认识论:认为“____”,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洛派
程颐
北宋儒学家。
号称“伊川先生”。
朱熹
南宋儒学家。
理学集大成者。 (1)强调“______”:理之源在于__,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____,是人性的____; (2)深化“____”:①“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____,而不是____。
闽派
3、理学影响:
(1)适应了____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___。
(2)朱熹编著的《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朱喜的学术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了“____”学派。
(4)程朱理学的纲常名教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宋明: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
(1)生平: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__”是万物的本源,“心”就是“__”。◆强调“______,______”,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____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1)概况: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___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形成“陆王心学”。
(2)主要观点:
观 点 概 况 备 注
心即理 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
都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②宣扬“______”“___”的例题
认识论
致良知 ①认为___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__侵蚀。
②主张加强___,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知行合一 ①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__,用___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无法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传播概况: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的原因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3.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探究二: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探究三: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探究四: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大家分析一下程朱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探究五:根据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学的主要特征。
探究六: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探究七:观点•争鸣--《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三)反思总结
宋明理学 观点 影响
程朱理学 二程
朱熹
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宋明理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来 b.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c.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认为天理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原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格物致知 b.陆王心学 c.程朱理学 d.黄老之学
3.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 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6.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7.“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2.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话意在
a.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 b.强调“理”大于“法”
c.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 d.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3.一位参加过南宋末期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南宋灭亡之后又参加了元朝的科举考试,考试时他发现考试内容增加了
a.《四书》 b.《四书章句集注》 c.《五经》 d.《春秋繁露》
4.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7.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途径的主张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分四课时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一、二】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
一、教材分析重点:通过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难点: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本课是第九...
★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生:凌驾于王权之上。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
【目标导航】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
第1课 的历史背景【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背景(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原因:(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近代部分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考纲要求】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前自主与学习一、革命道路...
课标要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
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出现背景及影响。难点:通过分析作品特点体味时代背景导课...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