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通用7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通用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篇1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 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 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 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 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          、          。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          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          ,常形成          和          ;垂直运动使岩层          ,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          为主,以          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          ,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          、          、          和          四种方式。

2、在          、          和          等因素的影响下,          或          的岩石经常发生          和          ,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          ,这种作用叫          。

3、          、          、          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          作用,常在原地形成          地貌。

4、          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          、          、          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       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       、        、          和     作用,形成    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        和      作用下发生          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          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重庆卷 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例三四川卷  图13所示为风力浸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图12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                         地。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奖感,从旅游娥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                             。(4分)

答案③选择观赏位置(距离或角度或观赏点)

例四山东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五海南卷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例六江苏卷 右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1一2题。

1、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2、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例七广东卷 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例八上海卷 不同的岩石具有同的成因,可能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人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               b                  c                d

例九上海卷 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景点,以防              (灾害)侵袭。

印度洋(1分) 太平洋(1分) 海啸(1分)

四、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  )

a、印尼大地震              b、印度洋海啸     

c、云南东川泥石流          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

据《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于xx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该处花岗岩岩华丽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滚,仿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左右。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阅读上述材料回答2-4题。

2、造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风力侵蚀        c、风力沉积        d、流水侵蚀

3、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石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c、花岗岩和沉积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4、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蘑菇石

5、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u形的冰川谷                     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          d、桂林山水的形成

6、下列地貌与形成连线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力侵蚀             

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侵蚀

c、华北平原——地壳下沉后流水冲积作用        

d、挪威的峡湾海峡——流水侵蚀

7、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8、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东欧平原                               b、严马孙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

9、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中国的(  )

a、云贵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10、下图反映了沙丘构造情况,请指出哪一幅是流动沙丘构造图(  )

11、沉积物颗粒不分大小,杂乱堆积,主要发生在( )

a、河流冲积扇      b、黄土沉积         c、海岸沙滩        d、冰川沉积

12、下列地质名称,按形成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变质岩   ②岩浆   ③岩浆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②③⑤④①                           d、③①②④⑤

(二)综合题

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b图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地区。

(3)c图地貌为        地貌,其原因是        岩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        作用而形成,图中 ①是        ;②是        ;③是        。

2、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a        ;b        ;c        ;d        。

(2)d和e均属于        (岩),其中e又称为        。

(3)c经过        作用转化为d;b经过        作用转化为c。

(4)图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        、        。

五、能力提高

1、考题1(xx年广东地理卷)下列地形中,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三角洲平原         b、大陆架         c、黄土高原         d、沙丘

2、考题2(xx年上海地理卷)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 花岗岩、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

b、 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

3、考题3(xx年广东地理卷)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

a、 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a图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b图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地区。

(3)(3)c图地貌为        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其成因是        。

(2)图中乙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

(4)根据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5)如果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睚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        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六、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此处沉积岩先形成,后来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之后,经长期的风力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

5、b(u形冰川谷是冰川狼子野心蚀作用形成的属外力作用;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是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水的溶蚀作用而成的,都属外力作用。)

6b(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由流水冲刷形成,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加之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华北平原是由河流冲积而成;挪威的峡湾海岸是由于冰慢作用而形成

7、b

8、a(根据世界主要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进行分析;东欧平原纬度较高,受冰川侵蚀作用明显。做该题可用排除法,严马孙平原、密西西比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均为河流冲积平原)

9、b(考查地貌的成因。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少的西北地区,如截里木盆地、准噶乐盆地)

10、a11、d

12、c(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进而藏在地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和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一、 综合题

1、(1)冰蚀 冰川侵蚀 冰斗 角峰 冰川谷

(2)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  干旱沙漠

(3)喀斯特 可溶性 二氧化碳  溶解、冲刷  钟乳石  石笋石柱

2、(1)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 (2)岩浆岩 喷出岩 

(3)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4)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篇2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编写了三节书,这三节书的内容要点及对应的课标要求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教材第三节则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节教材之间体现了如下逻辑联系:

综合以上课标要求、课标解读和教材等方面的内容,加上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考。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主要构思

1、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策略。本课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初中学习过的海陆变迁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需要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学生一般没有亲身的经历,可以找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景观,多数高中学生外出旅游的经历不多,很多地貌景观没有亲眼见过。为弥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实验演示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获得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原理的学习。

3、尊重高中学生喜欢探究比较艰深的地理原理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4、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会提炼出一般的规律和原理,并能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学时安排:2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黄埔港港口位置的历史变迁,并尝试解释海港位置变迁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学习新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师)新闻发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哥德堡号能否“重返”黄埔古港?

(南方日报xx年1月12日讯):为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瑞典的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明年将重访广州。记者昨日从海珠区了解到,哥德堡的一个代表团将于下月底来广州进行先期考察。这可急坏了广州的工作人员:“哥德堡ⅲ号”是停泊在位于黄埔区的黄埔港好呢,还是停泊在位于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好?如果停泊在海珠区内,那是紧急清淤疏浚黄埔古港好呢,还是安排停泊在琶洲会展中心的现成港口,真诚地“骗一骗”老外好?

260年前,哥德堡商船曾停泊于黄埔古港。按照计划,“哥德堡ⅲ号”明年将按照“哥德堡i号”的历史航线复航访穗。

位于海珠区东南部黄埔涌石基河边的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古港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古港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

1864年前外商船只均停泊在现今位于海珠区黄埔村内的黄埔古港。1739年至1745年,瑞典哥德堡商船的3次广州贸易之行,其锚地均在黄埔古港。但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1864年后,黄埔古港则迁移到了现今黄埔区内的长洲岛一带,即现存的黄埔港。

2、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新华网伦敦xx年1月8日电: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英国伦敦大学的地质专家麦圭尔教授对《自然》杂志记者说:“在几分钟之内,地壳发生了移动。就苏门答腊岛而言,它已发生了移动。”

麦圭尔表示,这些岛屿在地理上的平面位置不仅有所移动,它们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

此前,印度尼西亚测绘协调机构的专家表示,印尼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印尼海岸警卫队司令阿尼尔?波卡里亚尔说,他对该群岛进行的空中调查显示,灾难过后,一个岛可能已分成两半,另一个则一分为三,还有一个岛似乎已经变形。(完)

讨论:上述两则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地质作用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解释什么是地质作用?说明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学习新课】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设问:①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设问:②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小品表演:《岩浆的地表之旅》。

投影背景材料: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进行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汇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处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罢了。”

问题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2、你认为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原因。(由学生讨论回答。)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

3、请你简要推测晶晶到达地表的过程。(由学生讨论回答。)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商量着,决定回家去,但是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老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

4、请你推测说明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么样才能发生?(学生讨论之后,由教师补充说明,尤其是固结成岩和变质作用。)

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讲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

5、请你为亮亮和晶晶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以便他们讲述自己这次地表之旅的经过。(1)在图中应注明他们在旅途当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变化的相关条件。(2)图中还要把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回到“岩浆之家”的途径及其需要的条件标出。(3)示意图要求简明、清晰。(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板图。)

学生绘图。(略)

小结: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从岩浆——岩石——新岩浆的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承转: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印尼世纪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印度洋上部分岛屿位置和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①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②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

e、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f、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讨论:

①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

挤压。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形成,只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是地壳作南北走向的挤压形成。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得较多。

②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g、小结: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h、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活动1:图4.2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

思考:①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

下沉运动。

②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又发生了哪种方向的运动?

上升运动。

③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小结:这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垂直运动。投影垂直运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壳垂直运动常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结论):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学生讨论:课本p75活动2:

结合初中学过的“中国地形”,解释下面两句话:

(1)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2)我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分布。

小结: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他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

投影: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

学生观察陆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壳形态。讨论这些地壳形态的成因。

结论:内力作用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

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黄埔古港的位置为什么要迁移?造成港口淤积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河水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泥沙淤积对地表形态带来了哪些影响?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每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何联系?各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或五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答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一步一步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①实验演示:

实验1:选择一块非常完整和坚硬的花岗岩,用花洒在花岗岩石头上淋水片刻,观察花岗岩有何变化?

实验2:把花岗岩换成一块结构疏松的大土块,用花洒在土块上淋水片刻,观察有何变化?

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实验的石块和土块的性质不一样,实验1的石块没有被风化,难以被侵蚀,而土块已被风化,易被侵蚀,由此理解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风化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④在重复一次实验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整个变化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如图所示:

⑥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图片(路南石林,风蚀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些属外力搬运作用?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看法,老师加以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特征。

⑦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侵蚀地貌图片(风蚀柱,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侵蚀地貌中,哪些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⑧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堆积地貌图片(亚马孙平原,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堆积地貌中,哪些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略)

四、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一)案例分析

1、投影:路南石林图片,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路南石林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3、教师用投影展示一段关于路南石林奇观是如何形成的材料介绍。

4、得出结论:石林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77页的活动题。

(三)结论: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反馈练习:

1促使喜玛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地壳运动

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a太阳辐射b日月引力c地球内部d地转偏向力

3在内力作用中,对塑造地表形态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是:

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

4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地壳运动分成两种:------------、--------------。

5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篇3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广州六中黄凤金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部分课标分析:

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层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山岳这部分作为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案例插入到这个课时中。不打算对山岳的形成独立地、详细地解释,而主要通过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山岳的成因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质作用的种类。

3.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4.学生能辨认各种地质构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结合地质作用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我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

地质作用及分类

图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了解地质作用是各种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内力作用的表现类型

图片(火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展示+学生讨论

得出2种主要的内力作用(老师补充变质作用),介绍火山的特点

地壳运动特点

实验法海绵模拟地壳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壳运动的分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问——地壳运动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

同学们演示板块间受挤、拉伸等情况)、多媒体介绍

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受挤压——高山、海沟,张裂——裂谷、海洋)

褶皱山、断块山

情景创设——小明进行野外观察时所拍到的各种图片进行分析

褶皱、断层的成因、特点

褶皱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情景创设——地质勘察队要解决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问题

了解背斜与向斜的特点

褶皱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关于一张图片的争论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详细过程:

引入(5大地形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成因是地质作用(解释名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这节课主要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内力作用(名词解释)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看图:火山图、喜马拉雅山图及其背景资料、东非大裂谷图

请问:三种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1.火山──岩浆活动,(火山结构图讲解)喷出的岩浆形成玄武岩,没喷出的结晶成岩(花岗岩)。

2.喜马拉雅山──地壳上升的证据。地壳运动(请同学作示范)

东非大裂谷──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了解地壳不同运动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

3.补充变质作用

二、发问──地壳为什么能运动呢?

因为地壳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6大板块构成,并在软流层上漂移。

(多媒体展示6大板块结构图,介绍6大板块)

因为地壳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形成各种地貌,──学生作演示,两大板块碰撞或张裂分别形成高山、深海沟或裂谷和海洋。

转折:内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地形,而在地表藏着地壳运动的足迹。

三、情景创设──小明是一位高中学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随父亲的勘察队进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质构造以及进行勘察工作。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时的记录:

一天,他们来到云贵高原的一处山地,他惊奇的发现这里山体的岩层结构十分特别,他马上拍下了照片(附图1),并向父亲请教: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这座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是……

(问:同学们你能解释这座山的成因吗?请大家作出示范)……

小明:哦,原来跟板块运动有关,那这样的山就什么山?

父亲:褶皱山。并且分布很广,比如说:……

(小明父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说出几座山名吗?)

小明:那怎么判断山体是褶皱山呢?

父亲:……

(你能想办法判断吗?)老师解释褶皱的背斜和向斜及岩层的新老关系。

小明高兴的记下父亲说的方法,继续往前走。突然他来到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一处悬崖,(图2),他问父亲:这又是什么山?

父亲说:断块山。

小明问;那它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你可以作个实验,拿几块饼干按刚才褶皱时的演示,看结果。

小明:……

(请你来做,并归纳断块山的成因)

父亲:很好,看到吗?岩层承受不了压力就会断开,并错位,上升的就成为断块山或地垒,两个断层间下降的叫地堑,一般成为平原或谷地。

(请你画出断块山示意图,并判断下图地貌属于什么)

小明:哦,是这样的。

此时,勘察队的队长说,我们在此休息一下吧。并拿出他们画的地质图讨论。小明一看,(图3),只见父亲指着一点说,我们可以在这建条隧道。

(请问,父亲指的是哪点,为什么)

小明听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马上意识到一个问题,

问:爸,你错了,你刚才说背斜一般成山,这里画错了。

(请问,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

父亲说: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学们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介绍。

总结:填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3.地质作用

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变质岩

外力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

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

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两种作用同时进行,结果相互影响。

【讲授】内力作用(分析案例)

多媒体显示图片

“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图片[学生讨论]略

[总结]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过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它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的影响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多媒体呈现

1、地壳的水平运动

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2、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过渡]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比较直观地告诉了我们。

[活动题]答案:

⑴下沉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⑵上升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露出海平面。

⑶说明了地壳运动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师讲述]在地壳运动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把地表形态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话,“内力作用”只是对它进行粗加工,还需要“外力作用”来对它精雕细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来进行这项工作的呢?

【讲授】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

多媒体呈现“风化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多媒体呈现“流水的侵蚀”“风力的侵蚀”“海蚀柱”和“冰斗和角峰”图片[提问]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讲述、过渡]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3、搬运作用

[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外力搬运物体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学生]外力的速度有关

[总结]对,当速度变小时,外力携带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沉积下了,形成堆积地貌。

4、堆积作用

多媒体呈现“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量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

教师提问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到底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具体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示教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风化的过程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展示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展示给学生: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紧接着开始描述实验过程。把托盘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盘顶部,再把水从沙盘顶部慢慢倒下。学生观察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教师引导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2.侵蚀作用

教师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

图片展示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U型谷、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

3.搬运作用

教师小结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4.沉积作用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转折过渡除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能形成冲积平原外,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

图片展示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

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通用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