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通用2篇)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通用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篇1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1.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①________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③到“______”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__等大城市。②________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______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①19xx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_______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中国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________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_______电台。

(2)电话:①1875年,_______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xx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________。

【基础练习】

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2.铁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充满荆棘,其原因不包括(  )

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b.中国封建思想的阻碍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中国暂时没有能力单独设计施工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4.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                      d.抗日战争前夕

【互动探究】

唐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说明了什么?用什么运荔枝?

问题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问题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铁路:

时期 概况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80年代 

辛亥革命前夕 

20世纪上半叶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90年代 

期末 

公路:

时期 概况

20世纪初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水运:

时期 概况

19世纪7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90年代 

航空:

时期 概况

19xx年 

1920年 

1949年 

改革开放后 

问题3: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问题4:请概述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

时期 概况

1877年 

20世纪初 

电话:

时期 概况

1875年 

19世纪80年代 

20世纪初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xx年末 

【效果检测】

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3.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天津,不可能遇到的生活现象是(  )

a.普通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          b.偶尔乘有轨电车上街购物

c.穿西装、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d.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d2.d3.a4.c

【效果检测】

1.b2.b3.d4.d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篇2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导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讲述新课内容: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第一段和“历史纵横”,然后归纳我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

一、交通工具

(一)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xx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xx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合作探究】阅读p69“学思之窗”,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题关键:机车改进对社会的影响

思路引领:从经济、社会生活角度考虑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二)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三)水路交通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四)航空运输

1.19xx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

①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②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③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合作探究】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中国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二)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到xx年末,拥有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三)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合作探究】8: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合作探究】9: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通用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知识网络】 ...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测试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

  •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

  • 理性之光

    第15课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落实课标一、社...

  •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

  •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

  •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 宋明理学

    第4课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

  •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 自然科

    教学设计方案学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

  • 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