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 第四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复习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1

4.1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业

旅游主体

旅游客体

旅游媒介

具备的条件:动机、时间、金钱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二、旅游活动的发展

历史阶段

古代旅游

近代旅游

现代旅游

旅游需求

个体需求

群体需求

大众需求

产业特征

前产业化阶段

初级产业化阶段

高度产业化阶段

1841                                                                                                     1950(一)现代旅游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日趋稳定,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二)现代旅游的特点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①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距离日趋“缩小”。      ②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3.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4.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据统计,在全部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绝对优势。三、旅游活动的作用(一)满足人类需求      由生存需要——基本发展需要——高层次的享受需要(如旅游等)(二)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1.发展进口旅游,能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3.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      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需要资金少,而劳动量大,以及技术限制少,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4.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带动的相关产业有: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建筑、商品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交通机械等工业部门,以及为旅游业培养各类服务管理人员的旅游教育的发展。(三)扩大交流      古代——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      现代——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科技切磋、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等,无论是出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会增进了解,扩大交流。4.2   旅游资源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类核心意义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候气象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地貌景观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人文景观有具体形式: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无具体形式:气氛建筑景观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      问题:①黄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旅游资源?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分别属于哪一类型?②路南石林、园林、碑刻分别属于哪类景观?二、旅游资源的特性(一)多样性      自然——多姿多彩的自然事物、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等      人文——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差万别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二)非凡性      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非凡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三)可创造性:指人文景观      历史——如北京故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都是人类当时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只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它们才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现在——如深圳的“锦绣中华”。5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人们根据旅游者的心理和需要,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人工建设和创造了大量的旅游资源。(四)长存性      许多旅游资源与地球、人类社会同始终,具有长存的生命力。理论上说,旅游资源的使用是无消耗性的,可以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越大。      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还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等。三、旅游资源的价值(一)美学价值——主指自然景观      美学价值是自然风景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二)科学价值——主指自然景观      ①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具有某种典型性。      如国际上——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貌。      中国——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      ②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③风景名山对于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三)历史文化价值——主指人文景观(四)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使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一、选择观赏位置      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产生不同的美感。观察对象最佳位置举例千峰万壑(峰峦)远距离俯视武陵源群峰(图4.9)江河的曲线、湖海的矿景远距离俯视岳阳楼与洞庭湖(图4.11)、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峡谷、洞、一线天近距离观看科罗拉多、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等小的湖、沼、池塘近距离观看略瀑布适当距离仰视黄果树瀑布(图4.10)尼亚加拉瀑布山水组合乘船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图4.12)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的观赏点黄山石猴观海、路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二、把握观赏时期      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1.季节的选择      北方地区的一些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越长,华南地区四季皆宜。     问题: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等)什么季节观赏最适宜?为什么?2.天气的选择      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为什么?3.许多景象要在特定的时间出现,要求旅游者确切把握时机。      例如:钱塘江大潮——宜选择农历初一、十五青海湖的候鸟——每年4月,大量候鸟飞到青海湖,5月产卵孵化,6月下旬开始飞走。因此这里观鸟的最佳时机是5月份。      另有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大理的“蝴蝶会”(4月15)、傣族泼水节(3月3)等。三、抓住景观特点      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同。      例如:自然景观中——山景有山景的特点,游览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要抓住它们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      人文景观——欣赏园林景观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园林景观常见的构景手法有:1.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  主景——应鲜明突出,这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主景区是全园景观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园林游览过程中的高潮。  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2.层次。障景法、隔景法等都可达到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障景法隔景法(分实隔和虚隔)在园林中的位置园林的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园林内部分隔障碍物假山、屏风、竹林等墙、廊、树篱、殿堂等目的运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到山重水复的效果实隔与障景相似。虚隔造成隐约显现而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丰富景观层次3.框景。  障碍物: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  目的:把景象框限在框中所看到的范围,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的景观美。4.借景。  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景。例如杭州西湖,妙在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问题一、指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构景手法     答:借景法。借园外的景色,来衬托满园的春色和一支红杏。问题二、(教材89页图4.16)活动第2题 大观园入园设计3页,当前第1页123

第四单元复习.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案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2....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

  • 教学片断:气压和风

    (武昌文华中学孙景沂)一、什么是气压1.举例“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

  •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导学设计

    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²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

  •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2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

  • 2. 3 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2.3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旅游资源评价是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

  •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一、教学设计思想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非执笔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非执笔活动能充分...

  • 初二.第四章.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上节教材的继续和延伸.在上节讲述我国气候资源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本节教学内容集中讲授天气、气候灾害...

  • 第四节  气候特征2

    第四节气候特征【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3....

  • 经度的划分

    (王树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二、教学时间约10分钟...

  •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

  •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