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1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种法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及原因、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自制板图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会产生各种废弃物。(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生活、是一种生活消费活动)    大气污染——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    水污染——各种旅游设施排除的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旅游者乱抛垃圾等(教材80页图4.25)     这些问题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旅游地居民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例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森林、乱挖草皮等,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①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的修建      ②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等活动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①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      ②少数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教材80页图4.26)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种服务,对当地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例如:占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使当地生活物品的供应趋于紧张等。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游览价值1.旅游资源的质量——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  值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孤独的景点,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  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其游览价  值也会下降。(二)市场距离      概念——①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用图表示如下)出发地目的地时间+费用经济距离
      结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原因——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如果旅游资源的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既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前往旅游人数就很少。      例如:(教材81页图4.27)天柱山风光(四)地区接待能力      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途径有:      ①加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 ②旅游活动配套设施的建设 ③提高服务质量(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1.概念——①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  纳能力。可以从容人量去度量。      ②容人量: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以及景区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2.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旅游活动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说明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旅游活动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事例分析——庐山与黄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比较(教材82页图4.28和图4.29)      庐山:环境承载量较大。庐山在1100米的高度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建有小镇,镇上设施齐全,生活、游览都很方便,乘汽车可直达镇上。      黄山:环境承载量较小。黄山山上无较为宽广的平地,生活设施较少,生活用品多靠人力从山上挑下来。游客多时,食、宿不便。      问题1 地区接待能力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2页,当前第1页12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案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2....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

  • 教学片断:气压和风

    (武昌文华中学孙景沂)一、什么是气压1.举例“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

  •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导学设计

    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²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

  •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2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

  • 2. 3 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2.3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旅游资源评价是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

  •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一、教学设计思想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非执笔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非执笔活动能充分...

  • 初二.第四章.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上节教材的继续和延伸.在上节讲述我国气候资源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本节教学内容集中讲授天气、气候灾害...

  • 第四节  气候特征2

    第四节气候特征【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3....

  • 经度的划分

    (王树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二、教学时间约10分钟...

  •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

  •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