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7
第二讲 唯物论
复备
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意识的能动作用(3)运用: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本讲重点】(1) 物质的概念(2) 规律的理解(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讲难点】(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基础知识巩固】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 的 。它概括了宇宙间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3.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 和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4.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 和 。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 、 和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所谓规律,就是 。规律是 ,是不以 ,它既不能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6.理解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和 的基础上,根据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7.运用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规律的 和 要求我们,必须 , 。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8.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一切物质都具有 的特性(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 (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人的意识。意识不仅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的要还是 的产物。人脑 和 ,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 。9.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需要有 的 。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 ,都是 通过生活和 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10.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 。因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11.理解意识的作用作用:一是人能够 。意识活动具有 和 ,具有 和 。二是人能够 。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此外,意识对于 。12.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 ,从 出发,经过 ,找出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意义:这是我们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 。(3)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 ,它要求我们不断 , ,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 ,在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 和 结合起来,把 和 结合起来。【考点点拨】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1、世界统一于物质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提示】①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提示】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的含义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提示我们要用运动的观念看物质,把万事万物看成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提示】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如果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就会陷入到唯心主义运动观(只看到运动,而否认物质的运动)和形而上学(只看到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中。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运动是绝对地、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提示】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如果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陷入到相对主义、诡辩论(只看到运动而否认静止)和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看到静止而否认运动)。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示】①物质世界≠物质 ②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③另外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提示】①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5)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自然界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人们的一切意识都根源于客观事物,其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平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提示】(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2)了解中外古今哲学对“意识”的一些提法。(二)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表现①目的性、计划性 ②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 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 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2)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了解认识的有限性于无限性)【提示】 (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2)能动反映论的意义 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1)表现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提示】 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2)意义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严重提示】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三)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理解)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一)客观规律1、什么是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提示】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二)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了解)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提示】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2)现实意义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怎么样(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疑难点拨】1.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2.“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3.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4.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一般前提,从实际出发其中也包含着从客观实际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出发;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的扩展和深化。但二者又不是等同的。从实际出发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角度出发的,强调看问题办事情主观应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其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则是从客观规律角度出发,强调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5.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而变化着的实际。人们的主观认识只有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差别,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针对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60%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2、“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②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③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3、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论述的选项是a.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5.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6、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7、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这说明①在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②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③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④人们应不断扩展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9、“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11——12题。11、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现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种观点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b.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12、“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13、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切实际的幻想14、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之为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事物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据此回答3~4题。
15、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④⑥⑦16、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d意识的反作用
17、实际上,我们知道“画饼”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能“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意识可以代替物质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18、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就没有人的出现,也就没有的意识的产生。这表明 a.意识是人类的机能 b.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
20、“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③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二、简答题40%2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兴旺的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生死存亡的考验,始终没有被压垮,靠的就是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取得了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有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我们跻身于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的行列。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新时期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10分)22、辨析: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唯实,又要唯书。(12分)23、XX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述员文章指出,多年来,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断寻求关键技术突破。他们瞄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前沿,尊重规律,不懈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科学精神的成功,是科学求实的结果。(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8分)(2)上述事实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0分)【针对训练参考答案】1.d 2.c 3.d 4.c 5.d 6.c7.d 8.b 9.c10.c11.d 12.c 13.a 14.a 15.d 16.b17.a 18.d19.b 20.b2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民族精神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兴旺的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柱,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扬民族精神。解析:根据设问的限制条件“辩证唯物论”,所以应答意识的作用,联系材料可知民族精神是正确的意识。2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想问题,办事情要唯实,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想问题、办事情也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不要唯书。③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出发,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使得主观认识脱离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因此,想问题、办情要不唯书、只唯实。解析:该题为什么要唯实,并回答出读书学习的原因,但不要唯书遗迹唯书的危害。23、(1)①体现了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②体现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③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扩展和加深。 (2)①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这启示我们。做工作必须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②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取得重大进展。这启示我们,工作中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坚强的意识和十足的干劲,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③我们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以规律性认识为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教学反思
信用
工具
和
外汇信用卡:①含义②优点③使用信用工具外汇支票:①现金支票②转帐支票汇率的含义外汇的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其意义板书结构:
物质是运动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意识的本质
把握思维
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自然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探究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板书)
过渡:展示图片: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教师提问:想一想图片中到底什么在运动?
学生回答:火和星体在运动;
教师继续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板书)
教师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板书)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课堂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d)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二)、.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板书)
◇教师根据教材提问:(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从而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1、静止的含义(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过渡: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教师提问: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通过和学生一起的议论和分析后,教师用一个图表帮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留空让学生填)
关 系 运 动 静 止
区
别 含义
不同 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基本不变。
性质
不同 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
系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教师提出两句名言让学生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教师归纳:第一句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课堂练习:“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d)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板书)
◇教师提问: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板书)
教师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规律的各个特征:判断,下列是规律的有:a、万有引力规律 b、遗传规律 c、8与发、4与死 d、阶级斗争规律 e、有好风水、事业就能成功。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c、e不是。因为c、e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而是主观臆造的、人强加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学生判断:f、地球绕着太阳转,水往低处流。g、万有引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f不是,g是。因为f是现象,是规律的表现,不是规律本身。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学生判断:判断其中是必然联系的有:
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价格必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④“守株待兔”
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答案:①②③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板书)
下列说法中,哪些属于规律?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④万有引力
⑤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苹果落地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⑨水往低处流
⑩我每天6:00起床
答案:④⑦
2.规律具有客观性(板书)
◇教师提问:(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板书)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板书)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板书)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课堂练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3、规律是普遍的(板书)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课堂练习:“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b )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板书)
(1) 人能够认识规律(板书)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 人能够利用规律(板书)展示图片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教师提问:(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不能。 (2)学生回答略
◇课堂练习: XX年8月29日凌晨,火星与地球进行了6万年一次的最亲密接触,许多文爱好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据科学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亲接触,估计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上述事实说明(d)
a、火星大冲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火星大冲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火星大冲现象d、人们对火星大冲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本课小结: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课后练习:辨析:规律是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提示与建议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3)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高考考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梳理】
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①此处强调人所特有的“人脑”,而不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大脑”,不能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②也不能说“电脑”具有意识,“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但不是意识,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2、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的创造性。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性的。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体系】
【重难点释疑】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关系。
(1)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潭。
(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3、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4、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并不是说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是借助于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并以此为媒介去促使客观事物的变化。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近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典型题型题例的解题分析,使学生了解...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总结: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我...
一、整体结构: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考试说明】(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2)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
第20课时 意义类问答题 这类试题从句型来说,一般用“有利于”或“体现了”表述;从思路上讲,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了解)(1)计划经...
备考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政治时代的主题●考点突破1.和平问题(1)什么是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
XX届高考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一、考点扫描(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第三节 认识世界的两条路线第一框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a)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