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精选16篇)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1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2001/03/30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2

教学设计----陈曼凝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六)串讲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带读本段,学生朗读。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七)小结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写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八)布置作业 

预习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教师小结----陈曼凝

1、能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灵活掌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整个步骤被打破,虽继续完成教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同时在处理文章时注重对文章的朗读,因为孟子的文章以气势见长,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且采用教师带读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领会和朗读。

4、虽然有经过准备,但从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仍可看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疏漏,且对文章的挖掘不够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没有细致的分析,误将他归为古今异义,但是兵的古义“兵器”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所以将他归为一词多义会更合适。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在第二课时时补充。另外对于开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的语气分析有失偏颇,应当在有充足论据的情况下再下定论。

5、由于该班学生较活跃,所以教学过程 中只注重了双边交流,而忽视了一些提问的设计,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变通。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评议----养正中学课题组

评议者1: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对于朗读的分析较细致。应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胜”通读shèng,不需要强调古读音。

评议者2:课堂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双边交流,讲解详细,基础扎实。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引申、板书;教学节奏较慢。

评议者3:声音洪亮,基础扎实。应注意的是“兵”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古今异义。

评议者4:基本功到位,两手抓(既有自我的阐释,又扣紧高考)。应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另外对于开篇的梁惠王语气的分析过于主观,还可探讨;同时对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还可详细讲解。

评议者5:课堂气氛的控制较好,重点字词都能涉及强调。

评议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将他文章的“理直气壮”表达了出来。

评议者7: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气、语调、标点的使用,要讲究抑扬顿挫;关键语句的分析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好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4)草木皆兵(兵士)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对比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

4。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5.“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三、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

第二层第4句

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

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

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引导背诵。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检涂饿莩发岁于无罪斯至

3.完成课后练习。

[补充](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

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

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

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

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

教学原则:

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

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二把法:

1、把注释搬上课文

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

(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

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

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

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

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

多媒体展示:

孟子见梁惠王{三次}

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第三次:课文提问:孟子三次见梁惠王,三次关系的远近不同,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都是什麽关系?

明确:朋友、主仆、君臣。

提问:第三次既是君臣关系,孟子还敢不敢向梁惠王直接谈“王道”思想?明确:不敢。

提问:孟子运用了什麽方法劝谏?明确:设喻。

提问:那麽,此时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各是什麽样的?

明确:梁惠王:自夸、指责;孟子:晓自身安危,运用婉曲方式劝谏。

二、诵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把学生分成四组,课文按2——4、5、6、7段分成四部分,每组承担一部分。经过组内集体诵读后,推选一人示范诵读,一人揣摩孟子心理,一人补充点评。

(二)教师分部分展示多媒体课件,点评、朗读、背诵。

择喻(2——4段):好战走或或则何如?

(讲述平缓绘形)

诱入:不可直------耳是------也。

(脱口迟疑)

欣慰:知此无望----------也。

(少许感叹,少许畅快)

5段、也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或肯定疑问②句中停顿③副词,片刻例:“来也匆匆”;读音Уě开口响亮

农谷也池鱼鳖也

山林材木也(肯定)

是-----也(判断)王道之始也

(多些感叹,多些畅快)

6段、矣①语气词,表完成“了”②表感叹③表命令请求;读音yi低沉摇曳

宅树桑衣帛矣

畜有时食肉矣(感慨未之有也

田有时无饥矣之极)(畅快之极)

教义不负戴矣

提问:“未之有也”,与“未有之也”读法的区别?

点评:“之”既是前置的宾语,又有舒缓语气作用,重音停留在“有”上,表现了畅快之情。

7、焉:语气词(感叹强调畅快总结)读音yan平稳满足

食人食------检非我也,岁也

对比饿莩------发类比非我也,兵也

无罪岁,斯------焉!

三、梁惠王的心理

之始:养生丧死无憾

(距离小,要达到)

王道之成: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梁惠王

(前景美,吸引人)

之阻:罪岁(相对照,愧疚生)

四:孟子的“文气”

提问:为什麽在“战喻”和“王道之阻”语段不用或少用语气词?

明确:“战喻”是叙述,描绘形象,而语气词长于感情的抒发;“王道之阻”是对梁惠王的指责,照应开头。对梁惠王的指责,孟子运用了对比、类比、整句,更显气势,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语流。

提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颠倒,可以吗?

明确:不可,因为“也”表示轻快感情(《醉翁亭记》中20多个“也”字写“乐”),“矣”表感叹、畅快升级,“焉”字一般用于满足式的感叹畅快,有总结强调的作用。这样用,反映了孟子谈话内容的层次感和思想感情的加深。

提问:有人评论:“谈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明确“1、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2、排比、对比、类比、整句的运用

六、作业:想象式翻译课文,补上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活动。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授边巩固、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童年受母亲严厉教导,立志成才。长大后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论、“民贵君轻”说等。中晚年带领门徒游历各国,宣传其学说,但屡屡受挫。于是退而与门徒坐而论道,合著语录体议论性散文《孟子》。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二、简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

三、简介本文涉及的时代背景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时已由强变弱。为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贤,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节选,围绕“民不加多”的提问,孟子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措施。

四、听完名家朗读录音,给本文生字词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帛(yìbó)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饿莩(piǎo)

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相关重要字词句并逐段检查。

五、课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开始实行“王道”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在“王道之始”的基础条件后,还应该实施什么措施才能称王天下?

6、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样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

8、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评价其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

六、知识巩固

1、通假字: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涂有饿莩

2、词类活用:

⑴填然鼓之

⑵树之以桑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谨庠序之教

⑸然而不王者

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特殊句式: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⑶是亦走也

⑷非我也,兵也

⑸未之有也

⑹申之以孝悌之义

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异义:

⑴寡人之于国也

⑵河内凶

⑶请以战喻

⑷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⑸弃甲曳兵而走

⑹或百步而后止

⑺邻国之民不加少

⑻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词多义

〖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数〗

1、数口之家

2、扶苏以数谏秦王

3、数罟不入洿池

〖王〗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之〗

1、寡人之于国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驴不胜怒,蹄之

〖兵〗

1、非我也,兵也

2、穷兵黩武

3、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草木皆兵

〖胜〗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日出江花红胜火

4、予观夫巴陵胜状

【板书设计】略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