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通用13篇)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通用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1

一、 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王好战,请以战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养生丧死无憾,王之道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

2、下列语句中,加黑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b申之以孝悌之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

3、对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移其民于河内  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寡人之于国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非我也,兵也  b养生丧死,王道之始也  c是亦走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 默写(8分)

1、 填然鼓之,          ,              。

2、 或百步而后止,           。          ,             ?

3、 谨庠序之教,                       ,                           。

4、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三、 翻译句子(5分)

1、默写题的第3句           2、默写题的第4句

四、积累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22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1、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2、直  系向牛头充炭直(   )

数罟不入洿池(   )       

百发百中(   )                           非我也,兵也(   )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穷兵黩武(   )

3、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4、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野芳发而幽香(   )                       草木皆兵(   )

驴不胜怒,蹄之(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填然鼓之(   )

5、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6、之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五亩之宅(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2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孟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

四、学习文本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

五、学习孟子委婉雄辩的说理艺术及民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

二、结合现实社会体会孟子有关治国思想的核心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展示课件】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仅)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边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后最大的儒学大师,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展示课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在写作上的特色:

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严谨。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提出的问题——民不加多

论证的中心——为王之道——仁政

二、配乐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正音〗好(h&agra一ve;o)曳(y&egra一ve;)胜(sh&egra一ve;ng)数(c&ugra一ve;)罟(gǔ)彘(zhi)畜(xǜ)

庠(xiáng)悌(t&igra一ve;)

三、理清文脉,把握内容,掌握重点词句〖边读边复述愿意〗【展示课件】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自诩“尽心”,岁凶:移民——移粟——治国胜于“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实行王道政治。

〖词语〗耳凶然无如政加

2、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以例设喻,善诱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是亦走

民不加多的原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词语〗喻鼓既走或直是

3、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合理地发展生产——养生丧死而无憾——仁政开端——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连用“不可胜……也”排句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加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王道之始——总结上文

〖词语〗数胜养生丧死

教养百姓,民心归顺——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及所产生的效果。

强调民富国强,安居乐业——养民教民

四组排句,层层铺叙,有声有色——美好的前景。

结论:不王者,未之有——呼应:王道之始

〖词语〗树衣畜夺庠序负戴颁白孝悌然而

批评统治者的虐政,反面证明自己主张。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社会的不平等。

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言简意赅回答“民不加多”的疑问。

〖词语〗检涂莩发岁斯

4、孟子在本文阐述的思想内容有哪些?【展示课件】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3

教学目的

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说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孟子

二、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

第一读通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找一学生读难读的字词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句子

第二读懂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换一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梁惠王,另一个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读出感情(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

三、深入理解,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糊涂。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四、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去说服他的?

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

五、布置作业。

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上节课作业。

明确:1.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

2.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从正面加以阐发。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

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能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

二、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明确:

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

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了神奇的论辩效果。

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投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的有关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处境和遭遇。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诵读领悟。

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一部分内容。

五、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特点?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2.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授边巩固、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童年受母亲严厉教导,立志成才。长大后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论、民贵君轻说等。中晚年带领门徒游历各国,宣传其学说,但屡屡受挫。于是退而与门徒坐而论道,合著语录体议论性散文《孟子》。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二、简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

三、简介本文涉及的时代背景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时已由强变弱。为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贤,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节选,围绕民不加多的提问,孟子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措施。

四、听完名家朗读录音,给本文生字词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帛(yìbó)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饿莩(piǎo)

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相关重要字词句并逐段检查。

五、课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开始实行王道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在王道之始的基础条件后,还应该实施什么措施才能称王天下?

6、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样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

8、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评价其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

六、知识巩固

1、通假字: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涂有饿莩

2、词类活用:

⑴填然鼓之

⑵树之以桑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谨庠序之教

⑸然而不王者

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特殊句式: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⑶是亦走也

⑷非我也,兵也

⑸未之有也

⑹申之以孝悌之义

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异义:

⑴寡人之于国也

⑵河内凶

⑶请以战喻

⑷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⑸弃甲曳兵而走

⑹或百步而后止

⑺邻国之民不加少

⑻斯天下之民至焉

七、一词多义

〖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数

1、数口之家

2、扶苏以数谏秦王

3、数罟不入洿池

〖王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之

1、寡人之于国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驴不胜怒,蹄之

〖兵

1、非我也,兵也

2、穷兵黩武

3、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草木皆兵

〖胜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日出江花红胜火

4、予观夫巴陵胜状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1、本文结构内容:

于国尽心民不加多

问政(1):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

邻国不用心民不加少

民不加多的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与邻国

国君一样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保民──王道之始

议政:民加多的措施(5~7)施仁政

教民──王道之成

除虐政涂有饿殍、罪岁不罪己

2、本文写作特色:

语录体议论性散文。语言逻辑严谨,气势磅礴,善用比喻辩论是非。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

《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民贼,被人民*。《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

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

参看课文。

四、解题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

五、课文串讲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对于国家(总算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

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迁移。

粟:小米,指谷类。

亦:也是。

其:代河东。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无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欢打仗。

以……喻:用……来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

填:拟声词。

鼓:名作动。

之:助词,无义。

兵:武器。

刃:刀锋,借代。

兵刃:同义复词。

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或:有的凭(自己)耻笑。

而:表修饰。

百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过没有(跑)。

直:只是,不过。

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之民)也。

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

无:同毋,不要。

之;取独。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违:违背。

谷:粮食。

数罟:细网。

入洿池:进入池塘。

胜:尽。

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以:按。

时:时令。

10、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撼也。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这就是……开端。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5─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撼”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三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动词,种植。

之:助词,无义。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猪。

1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时:时机。

其:代鸡、豚、狗、彘。

夺:耽误。

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时:农时。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谨慎。

庠序:古代指学校。

教:教化。

申:反复讲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颁同斑。

颁白: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动,称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

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

涂:同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则:表转折。

岁:年成。

1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什么不同。

于:与。

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

斯: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有时甚至可以猜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

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

如本文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可以根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

3、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

七、作业

第三题。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授边巩固、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童年受母亲严厉教导,立志成才。长大后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论、“民贵君轻”说等。中晚年带领门徒游历各国,宣传其学说,但屡屡受挫。于是退而与门徒坐而论道,合著语录体议论性散文《孟子》。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二、简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

三、简介本文涉及的时代背景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时已由强变弱。为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贤,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节选,围绕“民不加多”的提问,孟子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措施。

四、听完名家朗读录音,给本文生字词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帛(yìbó)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饿莩(piǎo)

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相关重要字词句并逐段检查。

五、课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开始实行“王道”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在“王道之始”的基础条件后,还应该实施什么措施才能称王天下?

6、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样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

8、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评价其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

六、知识巩固

1、通假字: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涂有饿莩

2、词类活用:

⑴填然鼓之

⑵树之以桑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谨庠序之教

⑸然而不王者

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特殊句式: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⑶是亦走也

⑷非我也,兵也

⑸未之有也

⑹申之以孝悌之义

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异义:

⑴寡人之于国也

⑵河内凶

⑶请以战喻

⑷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⑸弃甲曳兵而走

⑹或百步而后止

⑺邻国之民不加少

⑻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词多义

〖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数〗

1、数口之家

2、扶苏以数谏秦王

3、数罟不入洿池

〖王〗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之〗

1、寡人之于国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驴不胜怒,蹄之

〖兵〗

1、非我也,兵也

2、穷兵黩武

3、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草木皆兵

〖胜〗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日出江花红胜火

4、予观夫巴陵胜状

【板书设计】略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7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的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A.养生丧(sānɡ)死不可胜(shènɡ)食庠(xiánɡ)序之教

B.饿莩(piāo)龟玉毁于犊(dú)中孝悌(dì)之义

C.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然而不王(wánɡ)者

D.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河内凶(荒年)曳(拖着)兵谷(稻谷)不可胜(尽)食

B.庠序(学校)孝悌(孝顺父母)斧斤(砍伐树木)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王无罪岁(年岁)狗彘(母狗)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移粟(泛指谷物)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piǎo;犊—椟;悌tì。C.数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梁惠王------于国用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梁惠王孟子

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设圈套)

不可---------------------------------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走进圈套)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5、6、7段。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对比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

4。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5.“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三、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

第二层第4句

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

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

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