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精选14篇)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精选1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1

教学设计----陈曼凝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六)串讲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带读本段,学生朗读。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七)小结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写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八)布置作业 

预习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教师小结----陈曼凝

1、能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灵活掌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整个步骤被打破,虽继续完成教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同时在处理文章时注重对文章的朗读,因为孟子的文章以气势见长,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且采用教师带读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领会和朗读。

4、虽然有经过准备,但从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仍可看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疏漏,且对文章的挖掘不够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没有细致的分析,误将他归为古今异义,但是兵的古义“兵器”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所以将他归为一词多义会更合适。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在第二课时时补充。另外对于开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的语气分析有失偏颇,应当在有充足论据的情况下再下定论。

5、由于该班学生较活跃,所以教学过程 中只注重了双边交流,而忽视了一些提问的设计,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变通。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评议----养正中学课题组

评议者1: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对于朗读的分析较细致。应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胜”通读shèng,不需要强调古读音。

评议者2:课堂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双边交流,讲解详细,基础扎实。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引申、板书;教学节奏较慢。

评议者3:声音洪亮,基础扎实。应注意的是“兵”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古今异义。

评议者4:基本功到位,两手抓(既有自我的阐释,又扣紧高考)。应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另外对于开篇的梁惠王语气的分析过于主观,还可探讨;同时对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还可详细讲解。

评议者5:课堂气氛的控制较好,重点字词都能涉及强调。

评议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将他文章的“理直气壮”表达了出来。

评议者7: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气、语调、标点的使用,要讲究抑扬顿挫;关键语句的分析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好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借助字典,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二.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附:

1、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3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2001/03/30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4)草木皆兵(兵士)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论辩艺术。

3、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学设想】

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⑴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⑵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⑶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⑷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⑴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⑶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一课时完。)

五、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六、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效果

,不可胜食也。养生

,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

,不可胜用也。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七、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八、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九、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

第一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措施效果

,不可胜食也。养生

,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

,不可胜用也。无憾

措施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识记文中重词语和特殊句式。

2.学习孟子用比喻说理。

3.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体验: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学生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4.练习《世纪金榜》上字词部分

课堂交流并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翻译全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并自主划分段落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三、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诵课文第1.2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文言知识

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鼓:敲鼓。

树之以桑: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吃。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

b.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生、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c.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4)古今异义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然而不王者:然而: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连词,却。

今义:转折连词。

七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省略句

可以(之)无饥矣

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6)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7)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3.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4.作业:背诵课文,完成《世纪金榜》练习。

5.板书设计:见《世纪金榜》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

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

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凶

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五.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

七.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无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

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

②胜

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

③数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E数不胜数计算

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

G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

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分析解读第七段。

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

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

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

D穷兵黩武兵力

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

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五.朗读课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译这四段文言(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并当堂讨论订正。

2.背诵全文。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精选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