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1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明确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说明环境问题上城乡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成因。
2.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的学习,形成科学的环境观与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
难点:分析说明环境问题城乡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
启发性教学方法和讲练结合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导入。环境问题是世界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使人口、资源、经济能够共同发展,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类与环境
多媒体投影右图。
学生读右图讨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总结: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
1.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分析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提示:在进行具体环境问题的分析时,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表现进行对比,并针对差异区别对待。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
1.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海洋生态失调、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教师进一步启发:根据所学知识,世界性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学生回顾与思考。
学生讨论与回答: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教师提问: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的成因、影响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表格。
学生填下表。
大气环
境问题
原 因
影 响
全球变暖
自然原因:气候的变化。
人为原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森林破坏。
①海平面上升。
②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农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臭氧层
空洞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人为原因:氟氯烃在平流层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酸雨
人为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so2及氮氧化物的酸性气体。
自然原因:南方多山地丘陵,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①河湖水酸化,鱼类生长繁殖受影响以至死亡。
②危害植被和农作物。
③土壤酸化。
④危害人体健康。
⑤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教师解说承接过渡: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很大差异,并且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一、素质教育目标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
教案示例1教案示例1——“农业的发展”【教学重点】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课标解析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举例说明某地理要...
(图为福州西二环路早晨的交通状况)主讲教师:郑友强单位:福州第三中学地理组指导教师:车云(高级)、张丹慧(高级)、...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部分课标分析: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
课标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
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原因及危害;2.正确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区位的含义2.理解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3.学会从地形、气候、河流三方面来分析城市的区位二、教...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区。2.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3.理...
一、【设计思路】本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思考、分...
【教学目的】1.了解海洋是大气主要的热源和水源,了解海岸带的区位优势;2.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分布的...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区位的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