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XX年的元旦,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的方法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德国,很多人会爬到椅子上,待新年的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新年打井水则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一年中的有福之人。这些都说明()
①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只存在着差异性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国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将其定为国花。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反映了()
a.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c.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d.文化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3.XX年11月28日,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有关官员一行来到黄山与徽州,文化遗产专家就中外遗产文化进行了交流。我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
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地就为春节做准备,在外有事的人在除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春节是汉族人的节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滨州模拟)漫画《孔乙己》的变迁,启示是()
a.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b.以外来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c.文化交流应认同本民族文化
d.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6.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时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体现了()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XX年11月26日,一列悬挂中国国徽和“文化交流号”字样的红色列车,从广西南宁开出。这列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的火车,搭载着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119人和上万册中国图书,驶往越南首都河内。本次专列在越南、柬埔寨举行了为期10天的XX年“中国图书展销会”。据此回答7~8题。
7.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体现了()
a.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
b.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近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典型题型题例的解题分析,使学生了解...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总结: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我...
一、整体结构: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考试说明】(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2)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
第20课时 意义类问答题 这类试题从句型来说,一般用“有利于”或“体现了”表述;从思路上讲,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了解)(1)计划经...
备考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政治时代的主题●考点突破1.和平问题(1)什么是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
XX届高考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一、考点扫描(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第三节 认识世界的两条路线第一框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a)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