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三政治教案 > 5.1 意识的本质(通用15篇)

5.1 意识的本质(通用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7

5.1意识的本质篇1

5.1 意识的本质

一、自主探究

1. 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第35-37页。

【课标内容要求】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基本观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识记意识的起源、本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客观存在的反映;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能力: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学习重点】意识的本质

【学习难点】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意义

2. 填一填:

(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_____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生物的______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__。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的产物,____的产物。意识是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____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______。

(3)意识是_______的反映。不管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__________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___和____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_______的结果。

(4)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__________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____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_____的主观映像。

3. 想一想:

(1) 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2) 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缠身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3) 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摆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贮水缸。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笼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带龙头的贮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杆接成长杆,将长杆从自己这头搭到木排上,然后从长杆爬过去,打开贮水缸的水龙头,盛了一杯水再返回原地用这杯水灭了火,并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问题:黑猩猩舍近求远取水灭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活动二: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时四肢走路,她们总是喜欢单独行动,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饥时觅食,饱时休息,人们花了很大力气使她们恢复人性,小女孩在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两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直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7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在最后的三年中,终于学会了晚上睡觉,但死去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问题:狼孩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活动三: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塑造了各种外星人的形象。在你心目中外星人到底什么样?你见过他们吗?他们是高大碧绿的怪物,还是毛茸茸的侏儒?他们淡泊宁静、热爱和平,还是嗜血残暴、杀人成性?他们是乘飞碟作星际旅行,还是利用意念进行超时空传送?这些千奇百怪的外星人形象来自哪里呢?是科幻作家、电影导演和艺术家的灵感吗?

你能够从哲学角度加以分析吗?

2、释疑解难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其他物质的反映有什么不同?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通过它们与外物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反应表现出来,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

生物体反应的特点是,生物体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断

地进行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实现自我更新。

从人类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前提。

3.巧建结构                                           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                          

起源看                            意识是         发展的产物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                             意识活动是通过       对外界刺

生理基础看                            激的一系列          实现的。

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

从意识的                            

内容看                              产生意识的原材料---

三、素质测试

(一)单项选择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湖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应与主观相符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读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正确的说法是

a.上帝也是客观存在的

b.上帝纯粹是人的心灵的产物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再现

d.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

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对人脑的反映                             

4.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有三十多个婴儿是各种兽类哺育长大的,其中狼孩最多。它们虽为人所生,但是,由于它们生活在动物群体中,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虽然客观实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表明

a.人脑并非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b.意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d.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

5.不同宗教的诞生地域不同,向人们描绘的五堂模式也各异。如伊斯兰教的天堂原型是沙漠绿洲,而中国道教的天堂则是封建时代皇宫的翻版。这说明(   )

a.宗教观念并非主观自生,其内容来自现实世界   b.宗教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c.宗教观念是人们善良愿望的反映               d.人间的绿洲和皇宫是天堂在尘世的影子

6.就意识的本质而言,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特有的机能    

c.社会的产物                              d.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双项选择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最近一阶段老百姓谈论的热点话题,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全国人大代表黄百渠说:“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企盼是,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从哲学角度看,人民群众企盼的八个“一点”体现了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决定意识

9.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送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版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飞机。这是因为

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b.古代思想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物质决定意识 

10.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风似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它们写出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人的身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d.可以在人间找到

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哲理是                       

a.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

b.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c.梦的素材是人脑自生的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简答题

12.马克思指出:“建筑师和搬运夫在智力上的原始差异也许比警犬和家犬在智力上的原始差异还要小,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社会分工掘成的。”试用本节有关原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①从意识的起源上说,意识作为自然的产物,人们的意识能力差别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太大,但作为社会的产物,人们的意识能力会有天壤之别。

②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不同职业的人参加的实践形式不同,受的教育不同,智力发展的程度也会出现重大差别。

③意识并非来源于人脑,人脑只不过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人们智能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实践的差异决定的。

(四)探究题

13.有人说:历史不是空白,所以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所以对未来的预见则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请你对这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内容来自于当时的客观事物,因此,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正确的思想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四、走进生活

什么是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XX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课外实践】

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感受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运用所学哲理,理解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5.1意识的本质篇2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十课时)

◇课堂探究: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十一课时)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5.1意识的本质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方法:讨论、谈话十故事式讲授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罗马科学家普林尼曾观察大象在月光下跳舞,最近泰国举行一系列大象比赛的活动,其中有投篮,画画,等,这些是否能说明大象也有意识?学生讨论。也许大象有自已的语言,只是我们人听不懂而已,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今后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留下问题让学生探究,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醒学生注意,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同步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来的?同学们会说是劳动。说明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同学们还记得“狼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人的大脑机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同学们都学过生物,谁能说说人脑的构造,各个区域的功能是什么?如同学们不能记起或不能回答,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如语言中枢管语言,运动中枢管运动,感觉中枢管感觉,视觉中枢管视觉。如某一区域受损,人就会有某一方面毛病。

最近有个例子,说有一个人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控制不住自已每天神经的思索,把一颗钉子插进脑袋,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他就没命了,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保护自已的大脑,不用脑过度,不经常“想入非非”。

动物也有大脑,谁能说说高等动物大脑与人脑的区别?意在说明人脑在重量、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由此同学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这几天天气变冷了,同学们知道要增添衣物,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叫什么?反射。

现在是第四节课,同学们也许肚子已经在呱呱叫,这是一种什么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简单介绍巴甫洛夫条件操作反射实验。

同学们回家喂你家的宠物可简单了,只要敲一下铃,它就知道要“开饭”了。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只要听到学校的铃声,也会往外面跑。这叫什么反射?第一信号系统。                         去年六月,我们学校芒果大丰收,学校为了防止个别贪吃同学摘果,在每颗芒果树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此树刚洒了农药,请同学们不要摘吃!假如学校有几只猴子,它们也会做到这样吗?为什么?这又叫做什么反射?第二信号系统。

可见,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简单说说什么是机能。)

是否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产生?同学们讨论。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同学们都会画画,那你们画过鬼神?没有。但是有人画过,比如说西方人画上帝,同学们可知道像谁?对,像耶酥。

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已的上帝,是玉皇大帝,你们说玉皇大帝像谁?汉人。为什么耶酥像西方人,玉皇大帝像汉人,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以前西方人没见过汉人,汉人也没见过西方人,这说明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在你的大脑里是没有这个映象的,

同学们能据我刚才的那个梦以及你曾经做过的梦,来理解它吗?所谓的映象就如前面是一面镜子(教室某个实物),我手中的这个遥控器,在镜子里边有一个像(即映象)(做现场模拟),不同的是镜子里面的像是静止的、被动的,而我们的脑子里的像是活生生的、主动的,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已的理解,作出不同的反映,注意客观事物是内容,反映是形式。现实中的东西或者事物,同学们能说出这在哲学上是什么意思?对,叫客观存在。

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同学发言。

老师补充说明,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同学们所学的那些定理、公理都属于正确意识,而宗教、鬼神、属于错误意识。

请同学们运用本课有关知识说明鲁迅这段话(p36)。同学发言。

老师强调: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用专业的哲学术语就是主观映象,并再次回味刚才的现场模拟的结论)。并指导同学在书本上做笔记。

最后让同学们来小结,如老师引导,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从意识的内容或本质看,它是——。

从意识的产生看,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物质。那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如何?哪个同学能说说?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5、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做练习册p30。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种无止境的创新活动,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可以找到鲜活教学素材;另外,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走近社会现实,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最后,教学是双向活动,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达到双赢效果。

附:

1、关于狼孩和王子的故事。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队猎人进山,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小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饥饿时找食,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了站起来,教她独自站立竟用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无独有偶,据记载,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还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还都不如。

2、巴甫洛夫注意到,没有喂食时,狗看见喂养者或者听见喂养者的声音,就会分泌胃液和唾液。巴甫洛夫设计了实验来验证:在喂食之前先出现“铃声”刺激,铃声结束以后,过几秒钟再向喂食桶中倒食,观察狗的反应。起初,铃声只会引起一般的反射,或称自然反射,狗竖起耳朵来,但不会出现唾液反射。可是经过几轮实验之后,仅仅出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把这种反射行为称为“条件反射”,把铃声称为分泌唾液这一反射行为的“条件刺激”。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等),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5.1意识的本质篇4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第一框   把握人的意识的奥秘(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完整掌握明白意识概念,知道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人的意识不是对事物的简单反照,经过抽象加工人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分析,教师讲解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惑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于物质与实践,认同人的意识是不可能主观自生的观点。

二、课前准备

1、收集人脑与动物大脑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

2、思考意识到底是什么?阅读下图思考人为什么能还原事物?

新疆发现的恐龙化石和还原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印度人们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现象。这些“狼孩”再次回到人类社会有些已八九岁了,但还不会说话,不能思维,其习惯与狼基本一致。

【提问】材料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教师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是天生的。让我们来完整地理解一下意识概念。

【板书】一、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自然界无机物-原始生命-古猿-人类-人的意识(可以由学生来讲解)

【教师说明】意识除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外,还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了人不能说就有了意识,如“狼孩”。(此处可再次联系“狼孩”的故事说明)只有经过社会实践,当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中,这时才产生了意识。

【提问】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那么,任何物质的形态都能产生意识吗? 

【板书】二、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ppt展示】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展示人脑功能分区图

【提问】为什么只有人脑才有思维的机能?

【教师总结说明】

人脑

动物脑

重量

1500克

占体重的1/50 

黑猩猩400克

大猩猩500克

大象6000克,占体重的1/1000 

构造

大脑皮层2600厘米

140亿个神经细胞 

皮层平滑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是人脑皮层面积的1/4 

机能

人脑机能区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形成网络系统 

动物脑没有语言区 

【提问】动物心理算不算意识?

【说明】条件反射实验;黑猩猩不能从自来水与池塘中的水中抽象出“水”的概念;海豚能发出几十种声音信号,但其缺乏组合性,不能像人一样作为思维与交流信息的工具。等等。总之,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有本质区别。

【活动】教师出示金茂大厦图片,图片标明文字为上海市政府大厦。(看到文字说明的同学必会神色诧异,议论纷纷)

【教师总结】这就是同学们运用第二信号系统进行思维的简单实例。这里教师故意出错,让同学们体会到抽象思维是我们人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结论:离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意识无从产生。

【哲学观察与问题】电脑能取代人脑吗?

【学生回答与教师归纳】略

【问题】是否有了人脑,就能自行产生意识呢?还要有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意识?

【板书】三、从意识的本质(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意识的性质上,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即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即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

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前者如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理论等。后者如错误的决策、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为什么是虚幻的歪曲的?本来“人——神”,而宗教却是“神——人”。

2、从意识的形式上,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3、从意识的发展历程上,无论是人们对现实状况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如“我们班的同学真好。”这是对与我们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作出的现实反映,这是对客观存在的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的反映;如“人文奥运反映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作出的反映,这是对我国历史事实的反映;如“未来几天,天气会转晴。”这是根据天气的运行规律,对未来几天的天气作出的预测,这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超前反映。

【结论】上述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进一步说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那么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否是被动、无为的呢?

【问题】由于过度垦伐,近年来我国一部分地区入春以后总要刮几场沙尘暴,而南方地区在夏秋之交人们总担心洪涝灾害。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上述材料警示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什么?

【结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高考范题练习】选择: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 )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发动同学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交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了解同学的思想与内心,并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教师的概念讲解才更显出针对性与时代性。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虽只要讲解清楚一个概念问题,但是,这却是一个需要丰富实料佐证并能联系学生实际思想才能破解并使学生掌握的概念,我们还不能仅停留在讲清一个概念的基础之上,更要让学生看到意识是由物质所决定的,但人的意识经过加工对物质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无为的。当然,我们在充分发挥我们人的才智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利用规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意识的起源,了解意识的生理基础,理解意识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途径收集资料,制作ppt,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选取资料的能力以及多媒体制作的技能;通过课堂交流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分析问题,以及课堂小结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关于意识的基本知识。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意识的本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地做一个“无神论”者。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给学生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学生准备:按照教师的分配任务进行资料搜集、选取资料制作ppt。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从自然界的产生来看,自然界既不是“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的,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什么是物质?

【学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世界上除了可见的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不可见的意识现象。那么,意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

视频观看《小狗也会做算术》

【教师】:请问同学,小狗(动物)是不是和人一样有意识?

【学生】:有/没有。

【教师】:请认为小狗(动物)有意识的同学陈述理由,再请认为小狗(动物)没有意识的同学进行反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狗(动物)没有意识。小狗只会做简单的算数,是人长期特别训练的结果。每次做完题目,人必须给它食物进行奖励,以巩固训练的结果。如果没有食物的刺激,小狗做算数的“表演”就不能完成。小狗不会运用运算规则来进行复杂运算,也不会用它所“掌握”的算术知识来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渗透和运用。所以,小狗会做算术只能看成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

【教师】: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课题】:把握人的意识的奥秘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图)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

【教师】: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为什么只有人才有意识活动呢?因为人有着一个结构非常精细,功能非常复杂的大脑。人的大脑和动物的大脑有质的区别。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人的大脑特殊在什么地方。

a组同学调查报告:

人脑的绝对重量大大超过了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如黑猩猩的脑量大约是400克,大猩猩的脑量大约是540克左右,猿人的脑量在850-1000克之间,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500克。当然,有的动物脑量比人大得多,但脑量与身体的比重太小,如大鲸的脑重9000克,脑是体重的万分之一。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动物越是向高级发展,脑与体重的比例就越大。人的脑重约为体重的1/50,黑猩猩约为1/150,大猩猩则为1/500,小猴子的脑和体重的比例远远超过人,约为1/18,但它的脑的绝对重量太小,不可能包含必要的复杂性。

b组同学ppt演示。

《大脑结构图》——人的大脑由左右半球组成,中间由胼胝体等神经来结合。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表面覆盖着由6层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有很多凹凸皱褶构成的深而密的沟和回,增加了它的面积,有近XX平方厘米。在大脑皮层中,有140亿个、200多种类型的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都同其他1万多个细胞保持着联系,形成巨大的神经网络。

其他高等动物的大脑和人的大脑一样,也是由两半球组成。但动物脑两半球的功能相同,只是交叉支配机体活动,而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同。《大脑左右半球分工示意图》——人脑左半球具有语言、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而右半球则是有图形感觉、几何空间作用、音乐感知等能力。分工细致,分中寓合,联系也进一步密切,于是人脑就出现了动物脑所没有的更为复杂的机能。

【教师】:从这两组同学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了人脑的特殊性,它独具的精密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等意识活动,分别起着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作用。它们都与大脑不同部位的生理活动相联系。在1秒钟内,人脑会发生10万多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而在人的感觉器官与大脑的神经传导中,大脑的意识活动总是伴随着电现象产生一定的脑电波。正是大脑中这些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使人产生了各种意识状态,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意识活动。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的神经生理系统,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如果人的大脑受到损伤,人的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可见,

2、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教师】: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我们请c组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事实调查。

c组同学ppt演示。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但是我们通过广泛搜查资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特例。——《世界各地的兽孩》

法兰西的“兽孩”(1800) 。十九世纪几个猎人在法兰西阿维龙森林中抓到了一个自幼就单独在森林里生活的17岁男孩。人们给他取了个名字“维克托”他回归文明社会后生活并不愉快,因而他不时想逃跑。他起初还经常嗥叫、咬牙。但后来逐渐地适应了同人类一起生活。直到他40岁死去时,他只学会3个词。

印度的“狼孩”阿尔玛和卡玛拉(1920) 。她们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狠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

卡查山的“豹孩”(1938)。 1938年一名英国运动员在印度北卡查山发现了一个8岁的男孩同一只母豹和它的一群小豹一同生活。孩子被送回父母那里,他是5年前被这只母豹叼走的。他虽然几乎看不见东西,但能利用他特别发达的嗅觉辨认人和物体。

撒哈拉的“瞪羚孩”(1960) 。1960年9月,巴斯克诗人琼-克劳德·阿曼在西撒哈拉沙漠区发现一个大约8岁的男孩同一群瞪羚一起生活。这孩子用四肢行走,吃草,刨根,似乎已被瞪羚群体完全接受。

匈牙利的“熊孩”(1767)。 1767年在匈牙利弗劳马克村附近的山上,当两位猎人开枪将一只熊打死时,当时同熊在一起的一个女孩向猎人发起攻击。这个身体健壮、个子高大的18岁女孩婴儿时就同熊在一起生活,她被带入人间后,由于拒绝穿衣服,只吃生肉和树皮,被送入卡普芬市的精神病院。

布隆迪的“猴孩”(1974) 。一些布隆迪士兵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同一群猴子生活在一起的男孩。医生们估计这孩子是在内战时丧失父母,后被这些猴子养大的。尽管人们千方百计地使他适应文明社会,但他总是摆脱不了猴子的习性和行为方式。同人交际时,喉咙里不断发出咕噜声,只吃水果和蔬菜。

XX年中央台报道:陕西榆林的王家河村有一个“羊孩”。因为长年没人照料,王家河村的六岁男孩拴拴,从刚会走路开始就被拴在了一棵树上。整整六年时间,和他做伴的只有一只山羊。拴拴已经六岁了,可还是不会说话,只能用“咩、咩”的羊叫声表达感情。

这些“兽孩”,是人又非人,对于我们来理解意识的本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教师】:从c组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兽孩,他们虽然是人类,但是他们长期与兽为伍,所以他们显现的都是动物的“兽性”,典型表现:四肢行走、不会说话。他们只有复杂的动物心理,而没有形成人的意识。为什么“兽孩”有健康的人脑,却不能形成人的意识呢?

【学生】交流想法。略。

【教师】:因为他们脱离了社会,离开了社会就没有意识可言。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教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在书上26页找出一句话来说明原因。

【学生】:“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和语言的产生,同时也提供了意识的内容。”

【教师】:这句话从意识的起源和意识的内容来源两个角度说明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就没有意识可言。

【教师】: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但是猿脑变成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人脑,单单依靠生物的进化是不能完成的。猿脑变成人脑与劳动密不可分。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探寻一下劳动使原始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简单交流想法。

【教师】:在劳动的推动下,原始人类的整个机体发生了变化,如劳动使前肢越来越灵巧,逐渐进化成了手。直立的姿势,使脊柱托住头部,视野扩大以及头部各种感觉器官发达起来,传递到大脑的信息不断丰富,促使了大脑的发展。由于劳动能力增强,食物来源的丰富,使摄取的养料的数量和种类增多,使脑髓得到了丰富的营养,为大脑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集体劳动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促使了语言的产生,使人脑的反应能力产生了一个飞跃。借助于语言,人类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概念,这样,也就产生了人类的意识。社会性的劳动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所以,从意识的起源来讲,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从意识内容的来源来讲,意识的产生同样离不开社会。我们要注意:人脑虽然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它本身并不会产生意识。人脑好比只是一个“加工厂”,不能搞“无米之炊”,必须要有“原材料”,才能有意识这种“产品”。“原材料”来自哪里?——来自客观世界。怎样才能获得“原材料”?——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同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把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反映到人脑而产生意识。

【教师】:所以,就意识的本质来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课堂活动:《猜猜我是什么》。(说明:教师将准备好的几个小东西逐一亮相,让学生猜它是什么东西,用来做什么的。)

【教师】:同样一件东西,同学们对它的用途众说纷纭,有同学说对了,有同学说错了。这说明什么?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其结果有可能符合客观实际,也有可能不符合客观实际。但不管是符合实际的正确意识,还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意识,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教师】: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其信仰的宗教,也有很多关于神魔妖鬼的传说,这些神魔妖鬼是否真的存在呢?如果这些东西现实中并没有,那怎么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去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同学来听听d组同学的调查发现。

d组同学ppt交流。(文字资料)

我们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发现了关于神魔妖鬼的一些有趣现象。

佛教起源于亚洲,佛教中的各种神佛,他们的样貌都是亚洲黄种人的特征;而基督教中的上帝确是一副西方人的面容。

中国信奉佛教历史悠久,可是历朝历代的佛像又有些许的不同。魏晋时期的佛像身形较瘦,隋朝的佛像不胖也不瘦,可是唐代的佛像明显面圆体胖,这些特征正好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暗合。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扬,这些佛像的脸部也越来越有特征——眉目慈祥、耳廓肥大——典型的中国人认为的“福相”。

中国关于神魔妖鬼的传说很多,经典也很多,比如《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其中关于神魔妖鬼的描述很多,我们来大致领略一下:

什么是神?比正常人多一只眼就是神,长三头六臂就是神,想让老天什么时候下雨就能下的也是神。他们比正常人总是多那么一点“神力”,而且这些“神力”必然是对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利的。

什么是魔?会喷火的,会飞沙走石的,能力拔山河的都是魔。他们必定长得比正常人面目可憎,他们的“魔力”对人们来说是灾难。

什么是妖?狐狸精、蟒蛇精,花妖、树精,石头怪等等,其实都是些自然界里的寻常物因为可以幻化成人形而变成不寻常。

什么是鬼?青面獠牙、牛头马面,翻白眼、长舌头,走路飘飘乎乎的都是对鬼的描述。

不管是神魔妖鬼,就是比普通人“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或者“换一点”。

不管是天庭还是地府,都和人间一样等级森严,不可逾越。这和当时人间的社会制度又正好不谋而合。

【教师】:d组同学的这些发现,相信对于我们同学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有所帮助。结合d组同学的介绍,请同学来试着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略。

教师总结:客观世界中,本来就没有神魔妖鬼。神鬼观念都是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原型,加上人脑的丰富想象力,把世界上的一些事物幻想式的联系在一起,就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些非现实的东西。它们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所以,凡是人的意识里的东西,归根到底都是来自客观世界,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反映。区别只是在于它是真实的、正确的反映,还是错误的、歪曲的反映,或者是虚幻的反映罢了。

【教师】: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还有具体与抽象之别。人脑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具体、生动的外部形象,还能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以抽象的形式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粉笔数量关系演示,和数学中的数量概念。)

【教师】: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1、学习训练

(1)仔细阅读教材第27页的“操作平台”的栏目,收集资料,完成其中的填空。

(2)根据教材第28页“哲学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就“电脑会否超过人脑”作探讨。

2、学习评价

1.课外搜集资料作为活动要求,按10分满分计,根据各小组资料搜集和课件制作的认真程度和作业质量给与相应的分值,按一定的百分比记入平时成绩。

2.在课堂交流中发言踊跃,质量上乘的同学给予加分,以兹鼓励。

五、教学设计说明

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它使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关键是怎样引发学生们去思考。所以,本课教学我从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开始,在课中让学生讨论交流,到课后布置探讨题目,始终让学生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学生领会到了,“哲学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哲学”的真谛。对于激发起学生爱哲学、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情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5.1意识的本质篇5

意识的本质教案

【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意识的起源;

2、知道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3、理解意识的内容;

二、发展要求

从意识产生的角度正确把握意识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意识的内容;

难点:意识的起源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存在的物质性,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思维。

讲授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用多媒体展现三幅图片:岩石风化、葵花反应、条件反射。用以证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随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而得来的,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基础。由此证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狼孩、猪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是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学生能够通过狼孩、猪孩的例子否定上述疑问后,即可引导学生说出: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由此得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个问题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再用黑猩猩灭火的事例证明一下,让学生再次生成结论,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总结得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首先展示人脑的结构图,简单说明,提出问题:动物能否望梅止渴?为什么?这里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积极思考同时,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能够找到答案: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动物不具备第二信号心痛,所以不能产生人的意识,所以不能望梅止渴。动物的行为只是本能。

此处如果学生有疑问,可以再举鲑鱼的例子、水獭的例子进行证明。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多媒体展示“画鬼从何处取材”、“宗教观念的形成”。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鬼神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由人脑自动产生的,他们在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原型。再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话,以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学生接受了这个观点后,进一步分析意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里用“原材料——工厂——产品”做个比喻,引出“客观事物——人的感官——人脑——意识形成”这样一个过程,力求讲解透彻即可。

由此,引导学生说出意识到底是怎么来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

5.1 意识的本质(通用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