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用13篇)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用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1

第3课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日强,中央集权削弱 →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集兵权于中央, 抽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①措施   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③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河北  、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

①元朝的行政区划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司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行省→路→府→州→县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制度的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西汉: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①原因:丞相位高权重

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结构和职责:

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4、北宋: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①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宰相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②后来:设    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相权加强,皇权削弱。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二”之后)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逐渐成熟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才学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①形成于隋:

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完善于唐宋元

a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b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和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三”之后)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随堂练习:《全品》第3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3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2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         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

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     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     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     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     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

4.     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新课小结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教学后感:本节课内容知识点比较繁多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太高,有必要通过一些课后活动的开展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3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 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2.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中国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2]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

a.陕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

[答案]c

3.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b

拓广与探究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

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例2]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2)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2)问属开放式问题。不管什么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2)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与测评

【基础练习】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

3.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6.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

a. 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7.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

9.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三公九卿制

10.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11.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综合运用】

12.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1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1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d.礼部和吏部

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开放创新】

16.“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第3课参考答案

思考与判断: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

巩固与测评:

1.b   2.b   3.c   4.b   5.c   6.d   7.b   8.c   9.a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b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4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

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新课讲授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

向学生展示西汉前期形式地图

学生:1、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王国日  强 ,中央集权削弱。

老师: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

向学生展示汉景帝图片及七国之乱地图

学生:2、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最后汉景帝平了叛乱

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向学生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师:“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封国激烈矛盾斗争的突出表现,西汉中央政府平定了这场叛乱,使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强,西汉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中期:

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乱地图:

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学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导致中央的权力削弱。

老师:唐朝中叶,边疆军镇节度使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三)北宋:

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得出:

①措施:军事上:集兵权于        ,抽精兵充实         禁军

行政上:派         任地方官,设          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         掌控

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③影响:改变了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北宋埋下了                的祸根

老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三衙”的互不统属和“三衙”与枢密院的相互压牵制;中央机构中设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地方上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等。一方面,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四)元朝:

向学生展示元朝地图及材料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学生看后归纳得出:

①元朝的行政区划:     河北   、  山西      、 山东      由中央直辖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老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让学生阅读教材,老师幻灯片提供相关的示意图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1)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4)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让学生看课本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六、课堂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七、课堂练习:

1、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5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出现和解决,唐宋皇帝分割相权,选官任官职权逐渐由地方到中央的过程,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汉、北宋、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封建王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着重对维护中央集权的人物和事件给予充分肯定。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政治制度固有的,围绕两对矛盾的斗争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和评价其优劣的依据,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 中央集权的发展

教学要点: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形成和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二目 君主专制的演进

教学要点:汉武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

第三目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教学要点: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环节

联系上节知识导入:上节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毛泽东诗云“百代都行秦法政”,也有历史学家总结我国自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只有“改朝换代”而无“改朝换制”。所以,本节内容跨度虽然长达1500多年,但只是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修补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央里皇帝与丞相的权力分配;选官任官制度。

2、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

我国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是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这一过程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反映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1)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

学生回顾秦朝郡县制。教师介绍项羽的分封情况,引出汉朝郡国并行。

学生思考:汉初分封诸侯王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有何作用?它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基础上讲解西汉前期王国问题日益威胁中央的统治地位,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唐至宋藩镇割据现象的产生和解决

教师介绍唐朝中期,边地战事增多,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

学生观察《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思考节度使权力膨胀会造成什么后果?(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就是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反叛朝廷的重大事件。其后形成100多年藩镇割据局面,唐朝最后也是被节度使直接推翻的。(幻灯片: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教师介绍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幻灯片:宋太祖与赵普讨论动乱原因)

学生掌握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北宋文官出行图》思考唐宋政治上的差异。(历史纵横:三冗二积。相关文字材料)

(3)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师介绍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通观本目内容,学生思考和总结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什么样的权力结构对调节这对矛盾比较合适?

3、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

皇帝制度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全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皇权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机关的限制。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另外一对矛盾。

(1)汉武帝削弱相权

教师介绍秦汉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当中,丞相地位十分突出。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幻灯片:汉初皇帝与丞相资料)  

学生了解汉武帝削弱相权的做法。

教师介绍汉武帝设内朝为后来宦官专权埋下隐患,终两汉没有解决相权,我们听说过的董卓、曹操千古留名的专权丞相。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教师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掌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名称逐渐出现,隋唐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起来,形成三省六部制。

学生观察分析三省六部结构图(幻灯片:三省六部结构图)

教师介绍三省的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决策和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和批准,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六部分工负责具体事务。唐朝时三省长官和谏官都是宰相,他们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学生思考三省体制是对皇权的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

(3)北宋分割相权

教师介绍北宋除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外,在中央还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初削弱相权的各项措施。结合李沆“报忧不报喜”的故事,思考此时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4)元朝设中书省

教师介绍元朝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是由中央的中书省派生出来的。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把中书省的结构应用于地方行政区,就是行中书省。

学生思考相权对国家来说是可有可无吗?你怎样评价历代皇帝削弱相权的行为?

4、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教师介绍管理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1)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思考其局限性。

(2)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介绍隋以后,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的进步性。

5、小结

在中古封建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文明重要表现,在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以农业为基础,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给后世留下丰富的值得批判、借鉴和改进的文明成果。

五、教学资源建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唐德刚《晚晴七十年》

六、学习评价建议

思考:从今天的角度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应该抛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6

学习辅导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图片说明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汉族,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庙号世宗。《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对汉武帝文治的赞扬: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的评价: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此图绘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与南壁相接的部分东壁之上,性质是供养画出行图,高1.08米,长8.88米,面积约9.6平方米,是莫高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出行图。《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画面中,前面有骑吹八人,分列两侧,各有两人击鼓、两人吹角。中间有歌舞者八人,男舞者着汉族服装,女舞者着吐番服装,载歌载舞行进。后面有十人组成的乐队,所持乐器有琵琶、筚篥、横笛、拍板、腰鼓、杖鼓、笙、箜篌。两边各有一人背大鼓,另一人执槌击奏,仪仗队和护旗卫士骑马缓行。

元朝行省图

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明代宋濂之《元史》卷五八《地理志》卷首云:“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加强对辽阔地区的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史·地理志一》载:“(世祖)二十七年……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重点阅读

西汉王国问题及其解决

形成: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争取支持,曾封了许多异姓王。西汉建立后,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封他的子弟为王,受封的诸王权力很大,拥有大量地盘,有官吏任免权、军权、铸币权、还征收赋税,地方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着中央的统治。

解决: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建议将王国分成多个小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时开始“削藩”,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由此引发“七国之乱”。西汉政府平叛,景帝把王国的行政权、官吏的任免权收归国有。武帝时下“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了。此后武帝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了,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宰相职能的变化

宰相是古代辅佐帝王治国的行政首长的统称。历朝历代其称谓不同,而且还有虚名与实质的区别。

殷商、西周的尹、师、保、太宰、冢宰即是宰相的几种称谓,春秋战国时又称相邦、令尹、丞相。秦统一后,称丞相;秦二世即位后,赵高得势,因其是太监,故拜为中丞相(秦汉宦官为朝官常加中字)。

西汉以丞相(相国、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副丞相)为三公,共掌国事。汉武帝为了制约三公,把章奏的拆读与审议权划归尚书。尚书本为内廷小吏,秦时初设,时有六尚,即尚书、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汉为宫内少府卿的属官、十六官令之一。汉武帝的举措使宰相名实分离,名义上的宰相还是三公,但实质上已为“录尚书事”。同时由于汉武帝大肆征战,军事机构作用加大,所以多以大司马或大将军兼“录尚书事”。此后即使丞相出现过失,也由尚书问状弹劾。东汉时太傅和三公虽为极品,但实宰朝政者则是“录尚书事”。此时宫廷内已形成分曹办事、很具规模的尚书台,此后这个内廷机构逐步取代了外朝,其职能也由事务性转为政务性,台阁登上中国的封建政治顶峰。

曹操把尚书台从内廷转到外朝,完成了其历史变革。曹丕称帝后为削弱尚书台,另建了中书省,首官为中书监,掌起草和发布政令等机要,虽仅为三品,却行宰相之实。尚书省的首官尚书令虽然更为荣耀,但实权却被架空。晋改侍中寺为门下省,参议政事。南北朝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合称台省。

隋唐虽有地位崇高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都不是宰相。隋的宰相是品级为一至三品的三省长官,即尚书省的尚书令、内史省(即中书省,因避杨坚的父亲杨忠名讳,故改此称)的内史监(即中书监,讳改同),门下省的纳言(即侍中,亦因避杨忠讳改)。唐初的宰相是品级为二至三品的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故省此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首官,初亦为宰相,后被排斥。此后,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参知政事等同为宰相。唐初于门下省设政事堂,为三省长官议事之所,高宗李治时将其迁到中书省。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政事堂成为宰相的固定办事机关,政事堂会议的“执政事笔”成为了首席宰相。

宋初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并为宰相,但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等多为亲王和留守使、节度使的兼官,不预政事,所以宰相赵普以同平章事独揽朝政,权力很大。赵匡胤为了制约赵普,以枢密使分管军政、以三司使分管财政,同时提高了副相参知政事的权力。此后宋代又曾以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其称谓废置不一。

元初以中书省为核心,中书令为宰相,后以右左丞相为宰相。明代朱元璋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后,遂废左右丞相。后以官阶仅为五品的内阁大学士为宰相,大学士多有其它更高品级的兼职。清初沿袭明制,仍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初为五品,至雍正年间升至正一品,但同时宰相实权却被转到军机处,内阁空留虚名。军机大臣若无大学士之职,则只具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军机处的设置又一次转移了宰相的位置,体现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控权力的欲望。

科举制的兴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知识网络】 ...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测试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

  •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

  • 理性之光

    第15课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落实课标一、社...

  •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

  •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

  •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 宋明理学

    第4课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

  •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 自然科

    教学设计方案学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

  • 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