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3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3、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4、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课题
卫星运行时间
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 探索两、三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前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还是可以的,但在计算过程还有很多造成错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创设情境。
1、课件演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实况。
你看着祖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你有什么感想?
2、揭示课题:谁知道这颗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绕2圈呢?21圈呢?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1、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
2、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这题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3、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11421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1:把114看成110,21看成20,所以得2200;
生2:把114看成100,21还是21,所以得2100;
生3:把114看成120,21看成20,所以得2400;
…………
大家能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估算,但是所得到的得数都不一样,这也是估算的缺点。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谁有方法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4、准确计算:
(1)、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11421
(2)、讨论后,小组间交流,再集体交流。
(3)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巡视。
(4)教师选一本正确的竖式本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说说自己做的整个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听。
教师小结:一般情况,把数位多的放在上面,先用21的个位1去乘114,得114,再用21的十位2去乘114,得2280,再把两个积相加,就得到了得数。
教师边讲边演示。
提问:十位上的2和4相乘得到的8表示什么?(8个十)
十位上的2和十位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百)
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千)
在列竖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地方?
5、试一试。
学生马上完成练习题:13545 40825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做在草稿本上。
让学生对做的过程进行讲解,并对某些地方进行规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34页的试一试其余题目。
在精确计算之前,应引导学生估计一下三位数乘两位灵敏的积的大致范围,利用练一练中的第2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对于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已经掌握,教师可以把学生将已有迁移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来,不必作为例题讲解,只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2、练一练中第1题到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校对。
3、第四题。开放题。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在学生解题时,可以分几步呈现: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一些问题。
(2) 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卖出多少元,现在降价后只能卖出多少元。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11420=2280 11421
1141=114 =11473
2280+114=2394 =7983
=2394
1 14
21
1 14……1141
22 8……11420
22 94
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神七的发射,问学生神舟七号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它绕地球旋转多少圈?又是什么时间回来的?(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发射,绕地球转45圈,于28日返回)。然后我告诉孩子经过计算神州绕七号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96分,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大约使114分。这样导入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对他们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中,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答。让学生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14×21=,因为上学期我们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所以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试着做。本节课是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具体讨论;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适时的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异、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求新知,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中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降低了难度。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仍然有部分同学当用十位上的数相乘时,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造成计算错误,对个别同学课堂上还要多关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请同学们直接说得数,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80÷4 30÷6 11×8 23×2 72÷8 360÷9 22×3 40×6 25×4
13×3 14×2 15×4 35×2 12×4
师:刚才这组口算题,同学们不但能正确计算,而且速度很快,下面这两道题呀,要求大家进行估算。28×32这道怎样估算,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把28看作30,把32 看作30,30×30=900,所以28×32大约等于900。
师:说得很好,11×71呢?
生:我把11看作10,71看作70,10×70=700,所以,11×71大约等于700。
二探索新知
师:以上两道题分别用了五入法和四舍法进行估算,让我们再来进行一下速算。
114×1
生:114
师114×2
生:228。
师:114×3
生:342
师:114×4
生:456。
师:114×5
生:570。
师:那么114这个数是什么呢?它既可以表示事物的次序,又可以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例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绕地球1圈就需要114分。关于东方红1号,你了解多少呢?
生:东方红1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生:东方红1号是一个十二面体,上面有望远镜、照相机、雷达等多种先进仪器。
生:东方红1号运行速度特别快,绕地球1圈只需114分。
生:我还知道,只要机器不出故障,东方红1号会一直运行下去。
师:是啊,卫星运行的速度实在太快了,那么你来估计一下卫星绕地球2圈大约需要多少分?生:200多分。
师:3圈呢?
生:300多分。
师:5圈呢?
生:500多分。
师:10圈呢?
生:1000多分。
师:那么再考虑一下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生: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生:我把114看作100,100×21=21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100。
师:刚才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估算的结果不同,但是方法是正确的,这充分证明估算没有唯一答案。那么能不能准确的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创造性的试一试,注意要自己研究,不用讨论。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生: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生:114×10=1140 114×10=1140 114×1=114 1140+1140+114=2394
生:114×21=114×7×3=798×3=2394
师:(手指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好,但麻烦,如果用竖式的形式算出来就简便多了。(一边板书一边讲解)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所得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用114+2280=2394。这样做第一步算什么?
生: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
师:第二步算什么?
生:第二步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
师:实际上是用2去乘还是用20去乘?
生: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用20去乘。
师:所得积的末位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
生: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2个十去乘114,结果等于228个十,所以所得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师:既然是用20去乘114,那么20末尾的0哪去了?
生:0应该写在个位上,但为了简便起见省略不写了。
师(指着228这个数问学生)这两个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第一个2表示2个千,第二个2表示2个百。
师:8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谁再来说一下?生: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2个十去乘114,结果等于228个十,所以所得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师:你们能完整的叙述一下计算过程吗?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所得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用114+2280=2394。师: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教材第31页,请大家把书上没做完的部分补充完整。谁来口答?生: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三巩固练习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大家会了吗?我们共同做几道题试一试。
.1 填空:
(1)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可以用列( )的方法
.生: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
(2)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 )去乘( ),等于
( ),所得积的( )位和( )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 )位上的( )去乘
( ),等于( ),所得积的( )位和( )位对齐,最后把( )相加
就是所求的积。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 )去乘(114 ),等于(114 ),
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0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 228),所得
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部分积)相加就是所求的积
.(3) 2 7 5
× 3 1
2 7 5 ……( ) × ( )表示275个( )
8 2 5 ……( ) × ( )表示825个( )
8 5 2 5
(4)估算96×42时,可以这样想,96≈( ),42≈( ),( )和( )相乘得( ),所以96×42≈( )
(5)学校运来23箱图书,每箱装图书135本,学校一共运来图书多少本?列算式是( )
师:填空题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再来做一组判断题,请大家用手势进行
2判断.
(1)神舟4号绕地球1圈需111分,绕20圈的时间比2000分多.( )
(2)求121的6倍是多少要用121乘6.( )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
(4)325+325+325+325=325×4-1.( )
(5)245×12=245×2×6.( )
(6)每200个球装一袋,11袋有多少个列式计算是200+11=211(个)( )
3 辨一辨
1 2 1
× 1 4
4 8 4
1 2 1
6 0 5
师:下面这道题做得对吗?请大家先估算一下。.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师:希望大家计算时不要类似的错误
.4 用竖式计算 121×13 132×22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做。
5 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1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算)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师:谁会列式?请大家在练习本做。(指名汇报)
师:被浪费水的数目真是惊人啊,我们要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是人类和生态和谐共存。
6辅导员要为15名舞蹈队的队员买服装,如果最多可花去300元,你认为买哪套合适?
第一套26元 第二套21元 第三套18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一、能根据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创新,直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索——鼓励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师备课是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三、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开发学生的智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教学中适当增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平等的与之商讨问题。对勇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有理,都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口算练习
师:口算练习,不是问题吧?
生七嘴八舌:没问题;小菜一碟;容易……
师:先别夸口,要细心呀!
生1:112=336,1120=3360
生2、1342=268,13420=2680
师:发现什么了?
生3、后一个积添个0就可以了。
生4、后一个积是前一个积的10倍。
生5、后一个因数是前一个因数的10倍。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综合在一起说一说九更好了。
生说:(先同桌说,再集中)
师:很好,让我们继续)
生6、1133=339,11330=3390
生7、2112=422,21110=4220
片刻后,学生们:咦……
生8、2112=422,21110=2110
师:这两个题之间还有上面的关系吗?
生:没了!
师:那请你看看,21112与这两个算师有关系吗?(讨论)
生:12个211可以看成2个211与10个211的和。(综合了学生的发言)
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1、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关于这颗卫星你知道什么相关的知识?
生:我国是197年发射的这颗卫星……
师说明: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
千克,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是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师:结合这段内容,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
生:1970年4月24日发射;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千克;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是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提出问题:
师:那我们结合“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半圈用多少分钟?
师:如何解决呢?
生2、114=,(其余学生认可)
生3、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圈用多少分钟?
有人急不可耐,说:114=,大约25分
反对者:大约28分(其余学生同意反对者)
生4、10圈用多少分钟?(114=)
生5、11圈用多少分钟?
生6、34圈用多少分钟?
师:11圈用多少分钟?34圈用多少分钟?这两个问题,请你小组内讨论后,自己在本上试着解决)
3、试着解决问题:
……
4、汇报:
生1、竖式法(35人左右)我用以前学过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虽然其中一个因数是三位数,但是方法一样。
错例:主要是对位错:(不多)
114
34
456
342
798
生2、我是这么做的:(指的是11411)
11411
=11410+1141
=1140+114
=1254
生3、我是这么做的:(指的是11411)
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11的钱算方法:两边一拉,中间一加,11411也可以这么算……)
生4、
11434
=11433+114
=114113+114
=3876
生5、
11434
=11430+1144
=3420+456
=3876
师:大家方法挺多的,但看来,虽然大家比较习惯用竖式解决,但是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还是非常好的。
三、巩固:
13545=40825=54312=21247=
四、小结:有什么收获?
生1: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和以前的方法一样。
生2、计算时要注意对位。
生3、注意0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请同学们直接说得数,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80÷430÷611×823×272÷8360÷922×340×625×4
13×314×215×435×212×4
师:刚才这组口算题,同学们不但能正确计算,而且速度很快,下面这两道题呀,要求大家进行估算。28×32这道怎样估算,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把28看作30,把32看作30,30×30=900,所以28×32大约等于900。
师:说得很好,11×71呢?
生:我把11看作10,71看作70,10×70=700,所以,11×71大约等于700。
二探索新知
师:以上两道题分别用了五入法和四舍法进行估算,让我们再来进行一下速算。
114×1
生:114
师114×2
生:228。
师:114×3
生:342
师:114×4
生:456。
师:114×5
生:570。
师:那么114这个数是什么呢?它既可以表示事物的次序,又可以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例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绕地球1圈就需要114分。关于东方红1号,你了解多少呢?
生:东方红1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生:东方红1号是一个十二面体,上面有望远镜、照相机、雷达等多种先进仪器。
生:东方红1号运行速度特别快,绕地球1圈只需114分。
生:我还知道,只要机器不出故障,东方红1号会一直运行下去。
师:是啊,卫星运行的速度实在太快了,那么你来估计一下卫星绕地球2圈大约需要多少分?生:200多分。
师:3圈呢?
生:300多分。
师:5圈呢?
生:500多分。
师:10圈呢?
生:1000多分。
师:那么再考虑一下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生: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生:我把114看作100,100×21=21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100。
师:刚才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估算的结果不同,但是方法是正确的,这充分证明估算没有唯一答案。那么能不能准确的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创造性的试一试,注意要自己研究,不用讨论。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生: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生:114×10=1140114×10=1140114×1=1141140+1140+114=2394
生:114×21=114×7×3=798×3=2394
师:(手指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好,但麻烦,如果用竖式的形式算出来就简便多了。(一边板书一边讲解)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所得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用114+2280=2394。这样做第一步算什么?
生: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
师:第二步算什么?
生:第二步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
师:实际上是用2去乘还是用20去乘?
生: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用20去乘。
师:所得积的末位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
生: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2个十去乘114,结果等于228个十,所以所得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师:既然是用20去乘114,那么20末尾的0哪去了?
生:0应该写在个位上,但为了简便起见省略不写了。
师(指着228这个数问学生)这两个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第一个2表示2个千,第二个2表示2个百。
师:8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谁再来说一下?生: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2个十去乘114,结果等于228个十,所以所得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师:你们能完整的叙述一下计算过程吗?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所得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用114+2280=2394。师: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教材第31页,请大家把书上没做完的部分补充完整。谁来口答?生: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三巩固练习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大家会了吗?我们共同做几道题试一试。
.1填空:
(1)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可以用列()的方法
.生: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
(2)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去乘(),等于
(),所得积的()位和()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去乘
(),等于(),所得积的()位和()位对齐,最后把()相加就是所求的积。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
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0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所得
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部分积)相加就是所求的积
.(3)275
×31
275……()×()表示275个()
825……()×()表示825个()
8525
(4)估算96×42时,可以这样想,96≈(),42≈(),()和()相乘得(),所以96×42≈()
(5)学校运来23箱图书,每箱装图书135本,学校一共运来图书多少本?列算式是()
师:填空题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再来做一组判断题,请大家用手势进行
2判断.
(1)神舟4号绕地球1圈需111分,绕20圈的时间比2000分多.()
(2)求121的6倍是多少要用121乘6.()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4)325+325+325+325=325×4-1.()
(5)245×12=245×2×6.()
(6)每200个球装一袋,11袋有多少个列式计算是200+11=211(个)()
3辨一辨
121
×14
484
121
605
师:下面这道题做得对吗?请大家先估算一下。.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师:希望大家计算时不要类似的错误
.4用竖式计算121×13132×22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做。
5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1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算)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师:谁会列式?请大家在练习本做。(指名汇报)
师:被浪费水的数目真是惊人啊,我们要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是人类和生态和谐共存。
6辅导员要为15名舞蹈队的队员买服装,如果最多可花去300元,你认为买哪套合适?
第一套26元第二套21元第三套18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一、能根据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创新,直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索——鼓励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师备课是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三、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开发学生的智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教学中适当增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平等的与之商讨问题。对勇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有理,都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的操练计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本节课是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具体讨论;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有关人造卫星资料数据收集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2、学会估计生活中较大的数: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3、自主探索:具体计算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但是老师在这里的鼓励性评价较少)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没一步计算的算理。4、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习和巩固,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3.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4.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114×3×7和竖式计算等。将学生反馈的计算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5.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本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作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出诊,找出病因,提高运算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错题,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情况。
6.巩固性练习
集体独立计算书本34页练一练第三题。
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算理。
7.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ppt课件为主
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由于我是开学刚刚接触这样的新教材,所以更想利用这个机会能得到专家、评委、与教师们的帮助。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了许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定位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上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做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提高运算能力。纠错题我没有单独设计习题,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有指向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集体独立计算课本上34页练一练的第三题中的6道题。
意在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注意的地方。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将书中34页的第四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同时将这道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处是将其分步呈现,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第二处是将题中的80改成了85,目的是将本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实践,再次提高认识,巩固与掌握运算技巧
7、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相信自己“我能行”!
八、说反思。
反思自己参赛的这节课,融入了网友的关注与帮助,总结自己的收获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我们教师深度地把握好教材,定好位,我们的学生就会有好生成。
通过聆听陶文中教授的讲座,与辉煌老师、王昌胜老师、雨霖老师的交流中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并不是算法多样化,而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从中明白竖式的计算的算理来自同学们算法多样化之中。这也使我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同时也深深地感到网络教研互动给我插上了成长的翅膀。
计算教学是比较单调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地探索为主线。学生每说出一种方法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评价中进行反思。老师把学习时空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教你们认识一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人造地球卫星。知道它的用途吗?我们无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人造卫星。它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行时间。(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师:(显示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时间)大家把黑板上这句话读一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源于生活的需要,我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告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非常棒。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那么假设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能现在做出一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非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单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多媒体显示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积大概是多少吗?
(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预设2)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xx,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xx。
师:通过同学们估算的答案,我们知道估算就是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得出的答案。那么谁估算的答案最接近精确值呢?同学们去试着计算一下吧。(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养成计算前估算的习惯。将课堂还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方法,优化算法
师:老师下去走了一圈,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做法,总结出三种算法,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看。
先算20圈:114×20=2280(分)114×21
再算1圈:114×1=114(分)=114×7×3
加在一起:2280+114=2394(分)=798×3
=2394(分)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刚刚接触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将之前的知识发挥出的迁移,自己摸索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式。
师:聪明的同学们运用了多种方法告诉了我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观察一下这些计算方法,你们看看哪种更简便、更快捷呢?
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都选择的竖式计算,那么在用竖式做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意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学生最容易犯的就是数位对齐和进位错误的问题,在这步就正好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四、总结算法,巩固训练
(一)、师:看看自己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吗,“试一试”吧!(请学生演板课本P34“试一试”)
135×45408×25
54×31247×210
(二)、师:演板的同学已经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呢?(组织学生找到演板学生犯的错误,集体订正。)
(三)、师:总结错误,强化算法
1、学生在做中间带0的竖式计算时,往往会出现0乘任何数得任何数的现象。
2、两位数放前面时,学生不知道讲数位多的数放在上面列竖式其实更简单。
3、进位很容易就会忘记或者上一步的进位加到了下一步,标明进位时数字写太大造成混淆了原来了因数。
四、师:这些错误下面的同学应该也会出现,那么经过我们一起总结出来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计算要更细心、更准确。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新知识。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算式应强调0的处理,在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时,我们通常把数位多的乘数写在上面。集体订正,也会减少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师:学习数学最终都是要将数*用到生活当中去的,既然今天同学们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法,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些问题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1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算)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2、教育书店购进作文书209本,购进的科技书是作文书的32倍。问购进科技书多少本?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后,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此环节设计两道应用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让原本单一的竖式计算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生活性。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堂总结,课外巩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1)把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
取近似数;
(2)将近似数相乘的积作为估算的结果。
2、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课外作业:课本P34页练一练1、2题。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课堂活动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114×21=
[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多数同学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只有魏晓芳、刘航、胡义、牟锐、刘小红还是要多次来到我的办公室辅导,才勉强会了一点点,我该怎样帮他们呢,他们自己不上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练习
师:口算练习,不是问题吧?
生七嘴八舌:没问题;小菜一碟;容易……
师:先别夸口,要细心呀!
出示:(学生进行口算)
280÷430÷611×823×272÷8360÷922×340×625×4
13×314×215×435×212×4
师:刚才这组口算题,同学们不但能正确计算,而且速度很快,下面这两道题呀,要求大家进行估算。28×32这道怎样估算,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把28看作30,把32看作30,30×30=900,所以28×32大约等于900。
师:说得很好,11×71呢?
生:我把11看作10,71看作70,10×70=700,所以,11×71大约等于700。
[意图:新课的知识点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拓展。因而在新授前,引导学生复习一些简单的口算,估算,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一个过渡。]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神州5号的图片。
师:同学知道这幅图片里画的是什么情景吗?图中的主人公的谁?
生:这是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着的情景。画中的人物是杨利伟
师:神舟5号是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标志中国进入了太空新时代,中国已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能够独立实施太空载人飞行计划第三个太空大国。
师:其实我国在1970年就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关于东方红1号,你了解多少呢?
生:东方红1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生:东方红1号是一个十二面体,上面有望远镜、照相机、雷达等多种先进仪器。
生:东方红1号运行速度特别快,绕地球1圈只需114分。
[意图:通过介绍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增进爱国之情,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探索
出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投影图片。
师:这就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绕地球一圈需要时间114分钟。同学们,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它绕地球5圈需要多少时间?10圈、21圈、35圈需要多少时间?
师:这个同学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应该用什么计算方法计算呢?
生:乘法!
师:那么,请同学们列出算式。
师:哪个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算式
生:一圈需要114分,5圈就是5个114,算式是114×5,10圈就是114×10,21圈就是114×21,35圈就是114×35。
(师随手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师:你说得真好,把思路说得很清晰。
师:我们能直接算出“114×5”、“114×10”的答案,我们选择不能口算的一道,一起研究它的计算方法。
师:你们能估计“114×21”积的大致范围吗?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你的估算方法。
生: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生: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生:我把114看作100,100×21=21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100。
师:刚才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估算的结果不同,但是方法是正确的,这充分证明估算没有唯一答案。那么能不能准确的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创造性的试一试,注意要自己研究,不用讨论。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生: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生:114×10=1140114×10=1140114×1=1141140+1140+114=2394
生:114×21=114×7×3=798×3=2394
生:114
×21
114
228
2394
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并且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重点要求介绍竖式的算理)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所得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用114+2280=2394。
学生介绍后,再请一些学生进行复述、质疑。
[意图: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应用,这已为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奠定基础。因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掌握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大家会了吗?我们共同做几道题试一试。
.1填空:
(1)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可以用列()的方法
(2)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去乘(),等于(),所得积的()位和()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去乘(),等于(),所得积的()位和()位对齐,最后把()相加就是所求的积。
.(3)275
×31
275……()×()表示275个()
825……()×()表示825个()
8525
(4)估算96×42时,可以这样想,96≈(),42≈(),()和()相乘得(),所以96×42≈()
2、试一试
完成p34试一试的内容
135×4554×312408×2547×210
3、森林医生
121304
×14×28
484272
12168
605952
学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4、神算手。
138126203632
×54×25×32×54
4、选择完成。
312×25437×2882×403
208×2426×137460×21
5、拓展应用。
出示情境
商店从工厂批发了80台复读机。
(1)商店从工厂批发的复读机每台140元,商店要付给工厂多少元?
(2)商店在卖出70台复读机,开始降价销售。如果商品全部售出,你认为商店是赚钱还是亏损?与同学进行交流。(每台复读机原价160元,现价138元)
学生尝试解答,师进行讲解。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使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增进学习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师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生:我学会了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还学会了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我表现不错,估算我赢了对手,但计算时错了一道。
生:我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我知道了用竖式计算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我表现比较出色,一道题也没错。
生:我能通过计算,知道赔钱还是赚钱,我帮商店计算时全做对了。
师:你觉的哪个同学或哪个组表现得如何,说一说。
生:我觉得我们组表现不错,在讨论时,我们都积极发言了。
生:我想对第四组说,他们讨论得很热烈,回答问题很积极,如果讨论时声音小些,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会更好。
……
[意图:通过介绍本堂课的收获,使学生能够将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理巩固,而通过对自我、别人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课间里要认真的观察,聆听他人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热情。]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114
×21
114………..114*1
228…………,,1148*20
2394
五、教学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如何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重了对学生间相互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答。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异、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求新知,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学中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数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测试题篇1单元测试1.填空.(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
垂直篇1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
数学教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篇1《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篇1一-[第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9页例1。教学目的: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篇1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 :1、 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篇1教学目标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
《平移与平行》教学案例研讨篇1〖教学目标〗课的前半部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的内容是巩固性...
《图形的旋转》教学实录篇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1、了...
人口普查教案篇1课题:人口普查(二)写多位数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认识平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篇1教学目标1、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