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阿房宫赋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2、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一、导入

六百三十年前的元代,济南名士张养浩来到潼关,面对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心中伤感无限,于是一声长叹便化作千古名曲《山坡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时,千年古都咸阳早已荆棘遍地,蔓草丛生,已经一千一百年不复见三百里阿房宫了。

遥想当年,始皇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大业已成,意气风发。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朗读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见书)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和七言绝句。大家熟悉的有:

怀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整体感知

1、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梳理第一小节

(1)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读第二小节

8.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阿房宫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

2、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重点:理解词语难点:内容理解

内容及步骤:

一、解题: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正音:

兀骊缦霁冥嫔媵嫱荧椒剽逦迤砾呕哑铛锱铢椽槛妍

2、问题:①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②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

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指导、结合注释理解一二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四、作业 :1、背诵一二段

2、《基础训练》课内阅读7——12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课文

2、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理解背诵课文难点:文言虚词义项总结

内容及步骤:

一、概述上节所讲内容

二、检查:1、背诵默写一二段或摘句连接,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亦不甚甚惜。

2、解词(加点的)

四海一直走咸阳不霁何虹盘盘焉廊腰缦回雷霆乍惊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三、练习《基础训练》课外阅读:有关秦始皇建阿房宫的理由及过程

四、指导阅读背诵三四段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直栏横槛(栏杆)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简析内容:

第三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五、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课文2、《基础训练》1——6

[1]

阿房宫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失”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赋体概说

赋:在古典文学中,与诗、词、歌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意,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媸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4、阿房宫介绍

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两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阿房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

三、疏通,熟读课文:

四、通读全篇,理清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第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第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第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写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第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第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兜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生,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第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第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始皇霸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辙。

第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五、研讨: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匹,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像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解答: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阿房宫赋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4、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5、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阿房宫赋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难点】

文言文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与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运用谈话法,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全文。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三)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难点解释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3.从第一段中体会到阿房宫的规模如何?

明确: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4.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集体齐读第二段。

5.难点解释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6.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四)总结文章前两段写作特点,体会语言

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例如:第一段中对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运用想象将神奇瑰丽之景展现出来。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五)作业设计

1.从文言知识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预习3、4自然段。

2.背诵1、2自然段。

阿房宫赋教案篇6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2、解释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冷”,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四、学生读课文1、2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1、2段中句子。

二、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代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3、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

阿房宫赋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以下字音

突兀(wù)水涡(wō)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

矗(chù)立辇(niǎn)车雷霆乍(zhà)惊鼎铛(chēng)玉石

逦迤(yǐlǐ)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直栏横槛(jiàn)

参差(cēncī)仓庾(yǔ)金块珠砾(lì)盘盘囷囷(qūn)

四、整体感知

读完文章,文章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节:从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楼阁廊檐、桥梁复道等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壮丽;

第二节:写秦宫廷生活的奢靡;

第三节:写秦皇穷奢极侈、不体恤民力终于导致覆亡;

第四节:指出秦亡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层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一小节

1、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

重点字词强调:

毕:结束,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后文“五步一楼”的“一”是数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构:构造,建构。

折;转折。

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2、重点句子翻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思考: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二、讲解第二节

1、重点字词强调: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

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

为:成为

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

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2、重点句子翻译: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思考: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4、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一部分,铺叙渲染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宫女之众。

第三课时

一、讲解第三段

重点字词强调: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爱:喜欢。念:顾念。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使:致使。

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

举:被动,被攻占。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2、重点句子翻译: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思考:“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4、思考:课文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锦瑟》教案(精选4篇)

    《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 11 鸿门宴(精选13篇)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精选13篇)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 《落日》教案(通用4篇)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 《石钟山记》学案(精选14篇)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 《赤壁赋》课堂教学(精选12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通用16篇)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4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 《滕王阁序》学案(通用16篇)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6篇)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通用1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 3.1想北平 教案(精选4篇)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