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6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作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苏辙。
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
3.总结
(1)相同点:
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同点
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附:板书设计
苏洵
一、解题
1.关于苏洵
二、分析论证结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2.引证法
3.例证法
MS周第三板块——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
①《六国论》
【教材分析】
《六国论》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 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 新课(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题解“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机动时间(5分钟)
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灭亡],非兵[武器]不利[锋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原因]也。
或曰:「六國互喪[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賂秦耶?」曰;「不賂者以[因为]賂者喪。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獨完[保全],故曰弊在賂秦也。」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角度:贿赂的国家和不贿赂的国家。
秦以[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則獲邑[小城镇],大則得城[大城池],較[比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因果承接]得者,其實[它实际上]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戰矣。思[发语词,无义]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袓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暴(于)霜露],斬荊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拿]以[来]與人,如棄草芥[小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转折]秦兵又至矣!然則[既然这样,那么]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通“餍”,满足],奉之彌[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强弱勝負已判矣。至於[以致]顚覆[灭亡],理固[本来]宜然[这样]。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得当]之[代上文所说道理]。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
本段最好可分几层?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
论证的是什么?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灭亡]哉?與[亲附、亲近]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已经]喪,齊亦不免[幸免]燕趙之君,始[开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坚持正义。名为动]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这]用兵之效[效果,结果]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招致]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连词表并列]三勝。後秦擊趙者再[两次],李牧連卻[使……退却,动使动。]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讒誅[小人的坏话],邯戰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况且]燕趙處秦革滅[消灭]殆[几乎]盡之際,可謂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戰敗而亡,誠\\\[实在]不得已。向使[假如]三國各愛[爱惜]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还]在,則勝負之數[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通“倘”假如]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判断]。
不赂者灭亡的原因:
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亡:以荆卿为计。
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嗚呼!以[用]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謀\\\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禮[礼待。名为动]天下之奇才;並力[合力]西嚮,則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埶[形势],而為秦人積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每天。名为状]削月[每月。名为状]割以趨於亡。為[治理]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胁迫]哉!
承上启下,过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句首发语词]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势力,力量]弱於秦,而[然而]猶[还]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賂而勝之之埶;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而從[追随]六國破亡之故事[旧例],是[这]又在六國下矣!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2)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4)举以予人连词,来(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
(6)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7)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10)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adj作v,保全
2.义不赂秦义:N用作V,坚持道义
3.李牧连却之却:v使动用法,使…退却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n作v,礼待,礼遇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n作[],天天、月月
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adj作v,坚持到底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或曰……•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赵尝五战于秦
(四)翻译
(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五)默写检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分论点分别是和,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2、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4、,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演练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词语:
(1)俄有老父至俄:一会儿
(2)但见事多矣但:只
2.选出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介词,用
A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介词,把
C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促织》)介词,用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3.请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
B吾从而师之师: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D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使…承担
4.翻译:
计无所出译:想不出什么办法
5.鲁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执杆者不知变通,老者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演练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人夜暴疾,命门人(此指佣人)钻火(打火)。是夕阴暝,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选自《太平广记》)
1.选出与例句中“暴”意义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魏人夜暴疾突然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残暴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暴躁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突然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2.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例句:魏人夜暴疾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雁荡山》)名:名作动,命名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名作动,做序
C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劣
D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响:名作状,像云像回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有—又
B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C君责人亦大无理大—太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无通假字
演练三:
有一郡守病,佗(华佗,三国时名医)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ài,病愈),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瞋恚(恼怒)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认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结局
C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渐渐
2.选出“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者:答案:D表修饰
A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1] [2] 下一页
教案设计: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钱海荣
教学目标 :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 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正音: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河南内乡职业中专普高语文庞运鹏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例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推断词语的用法;
2、理解本文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
1、文言词语的比较运用,翻译语句;
2、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法、自主学习攻克难点、练习法巩固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苏洵有关知识与背景;
2、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导课:
以旧知识导入 :贾谊《过秦论》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分析历史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劝当时的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六国论》,作者苏洵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政治主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
二、解题与作者介绍:
1、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的散文特点:见解精辟,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雄奇中富有变化。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②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赂lù六国互丧sàng耶yé获邑yì厥jué暴pù霜露荆jīng棘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mí繁颠覆fù与yǔ嬴yíng洎jì谗chán邯hán郸dān胜负之数shù当tǎng与秦相较处chǔ秦革灭殆dài下咽yān为wéi国者为wéi积威“盖”还可用作连词,起说明原因的作用,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原因。
A、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故曰弊在赂秦也。邑:小城镇。城:大城池。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患:担心的。固:本来。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举:都。然后:这样以后。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颠覆:灭亡。固:本来。事:侍奉。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2、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
3、举以予人(拿,把)4、以地事秦(用)之:1、较秦之所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2、秦之所大欲(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3、以有尺寸之地(的)
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3)古今异义:其实:它实际上。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
成语:如弃草芥:抱薪救火终:最后。与:亲附、亲近。既:已经。免:幸免。义:坚持正义。速:招致。再:两次。洎:等到。谗:小人的坏话。殆:几乎。智力:智谋和力量。向使:假如。数、理:天数,命运。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②洎牧以谗诛③齐人勿附于秦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势:形势。为:治理。故事:旧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以趋于亡。以:而。其势弱于秦于:比。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苟以天下之大以:凭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五、总结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识:
其实:它实际上。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3、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故曰弊在赂秦也。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⑤斯用兵之效也。①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③其势弱于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后省“之”至丹以荆卿为计:“荆卿”后省略动宾词组“刺秦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
讨论:(1)、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得出结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岂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得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
教学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出。
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 思考练习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 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 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 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 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 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民乃国之本,臣则国之柱。正所谓“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人人都说民众的力量是最可怕的,这话不假,一位国君对待民众态度的好坏,是天下兴亡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臣们能够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够慧眼识得英才并能够知人而任,甚至择善而从,则国家之兴旺发达是不在话下了。反之,则情况不妙了。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统治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是鲜有的。他鱼肉百姓,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钳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设立酷刑,镇压百姓,他还杀贤臣,留下一群溜须拍马之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后周挥帜进攻,守城士卒纷纷掉转矛头,反抗商纣王,纣王众叛亲离,只得引火自焚,留下千古骂名。他怎么知道百姓是一座活火山,爆发出来就会有灭顶之灾;他更不知道,“气压”不能太高,堵得住人言,堵不住人心!悲哉!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孔明;爱民如子,过江流泪为父老;掷子于地,义薄云天爱子龙。后来,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其缘由是与“简能而任”分不开的。
康熙帝对百姓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裕安定;他亲自探望含冤带屈的汤若望步入牢房,又促进了当时科技的发展。
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如果说民是水,臣是船,君是渡河的人,船破了,它就会沉下去,渡河的人就会被淹死。可是如果及时发现漏洞并修补好它,那么,船就可以安全到岸了。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于任何外来侵略都应与之对抗,不惧强暴,不欺弱小,这一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南宋之所以被外族入侵,受金人统治,就因为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其朝政的腐败不堪。朝廷内部,奸臣当道为了个人私利,秦桧处处陷害忠臣良将,竟然连夜十二道金牌召回枕戈前线的岳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轻轻地掩盖了将军一生“精忠报国”的宏愿。在历史的长空,只留下一声“还我河山”和一曲《满江红》供后人缅怀。国家破亡,外敌猖狂,这不是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其朝政的腐败不堪又是什么?
清末,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贪婪地瓜分着这块关闭长久的肥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洋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经过孙中山、毛泽东等一大批优秀人物的艰苦奋斗和他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才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崭新的春天。
以上史实都告诉我们:向侵略者低头就只有砍头的命。如果说侵略者是野草,我们就应该是拔草的人。不然,它就会吸取地里的营养,淹没我们的庄稼。
“纷纷世事无穷尽,后来凭吊空牢骚”,天下兴亡的道理,历史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比和逐层论证。
2.难点: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 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 集》。本文选自《嘉 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
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题解:
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⑴。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
灭亡 武器 锐利 作战 毛病 贿赂 就力量亏损 原因
道:道理,引申为原因
也。或曰⑵:六国互丧⑶,率⑷ 赂秦耶?曰: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
接连灭亡 都是(因为) 吗 没有 因为 原因是 有
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力的外援 单独地保全
秦以攻取⑸之外, 小 则获 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受
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小的方面 获得(诸侯的贿赂)小镇 城市 比较
小、大:形作名 之:取独
贿)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得到的土地 它实际上要大 丧失的土地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思厥 先 祖
那么 欲望 祸患 本来 战争 他们的死去的祖
之:取独 思:句首助词,无义
父⑹,暴(于)霜露⑺,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 不甚惜,举
辈父辈 暴露 才 很少的土地 看待它们却 拿
(之)以予人⑻,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 寝。
它来 小草 割让 &n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