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6
学习要点
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反馈练习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山涵其英涵:
(2)山仍石名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兹;
(4)濒流庶峰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余歇: (2)如善长论: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d.而此独以钟名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询诸水滨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3)有铜铁之异焉
5.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蕴含(2)沿袭(3)这(4)众多
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d
4.(1)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2)姑且修订前人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3)有铜铁那样的特异声音
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6.“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
A 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 :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授课人:郑兴华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 邮443100
授课时间:2003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节
授课时间:高一(13)班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教学设想:
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善学善问的能力,力争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得出文章结构: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结构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
二、分析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状语后置;承接连词)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据。(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
三、分析第二、三段(指名朗读)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
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状语后置)
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
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志,知道;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问:“噌宏”和“款坎镗溻”是什么声音?
明确:“水石相搏”的声音,两个象声词。
问: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试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明确:“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问: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乐器,声音美妙动听,为什么作者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美妙的声音呢?(讨论)
明确:①声音相似(为什么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乐器呢?)
②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心里高兴,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乐器奏出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③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一个字上?
明确:笑
问:(大家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明确:四处“笑”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怀疑、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的观点一样)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拟人)
③因笑谓迈曰。(高兴、欣慰、开心的笑,作者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嘲讽的笑)
问:苏轼为什么要嘲笑李渤?
明确:笑李渤没有深入实地去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无”。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
伸发问:李渤真的可笑吗?(学生讨论)
明确:我认为李渤不应该被嘲笑,因为他能够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它,得出新的结论,这和苏轼同样可贵,而且苏轼笑李渤也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后人也同样可以笑苏轼,因为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运用辨证的观点去思考)。
总结: 学习《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带给我们的启示。
问:大师质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难能可贵,大爱能不能举出一些敢于质疑的例子?
举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布鲁诺誓死捍卫“日心说”;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和革命家,他们这些思想都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质疑精神,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三、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质疑—————探疑—————结论
笑寺僧、小童的行为—————怀疑的笑
笑疑问的破解—————高兴的笑
笑李渤的不切实际—————嘲讽的笑
原阳一中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
1、导语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 ,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原阳一中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
1、导语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 ,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 学生口头回答 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 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 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 回答出文章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 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提问:文章质疑了什么?为什么质疑?有了疑问怎么做的?解答疑问后怎么总结的 学生讨论回答
(见附的板书) 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 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 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 李渤真的可笑吗?
2、 事情目见耳闻就可断定了吗? 小组讨论,体会文中和《辨石钟山记》中体现李渤“目见耳闻”的文字,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 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 谈自己的体会 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 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 1、 让学生学以致用。
2、 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 得双石于潭上
b、 古之人不余欺也
c、 石之铿然有声者
d、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 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 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 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 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文章的目的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
A 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 :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二)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重点
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枹(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 kǎn) 莫(mù) 镗鞳(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四)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五)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吰”与“窽坎镗鞳”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大石中的“窽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六)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七)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八)比较、辨析。
1.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师出示教学目标 :①倒装句式;②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学生朗读课文后提出质疑)
生: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我觉得这样写是多余的。
师:这到底是不是多余的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这里不是多余的,因为郦道元是为《水经》作注的,而作者是同意郦道元的观点的,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生:作者引用了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山是真有其山,表示作者“夜泊绝壁”和写作此文的必要性。
生:引用《水经》的话表示作者知识渊博。
生:这里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
师: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很热烈,很好。在预习中还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这里“以为”是什么意思?
师:你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认为”吧?
师:很好,你真聪明。以后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先猜一猜,说不定真猜对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中的“士大夫”是不是指李渤?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指古代文人。因为李渤是文人。
师:那古代文人不是因为李渤而倒霉了吗?(笑)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里的“士大夫”是指古代做官的人。因为做官的人是不愿“以不舟夜泊绝壁下的。
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
生:因为他们觉得书上写的没有必要去考证,而且他们养尊处优,不高兴深夜去探险。
师:是不愿和不屑,对吧?
生:我认为“士大夫”是指像李渤那样的不肯实地考察、浮而不实的一类人。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答:同意。
师:他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这是很可贵的思维方法,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师:还有人提问吗?如果没有,教师要提问了。
第一个问题:“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句话作何解释?
(一学生翻译,略)
师: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句子提出来吗?
生:因为这里的“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命名”解。
生:这是一个定语后置的倒装句。
师:你能把正常语序讲出来吗?
生:应为:铿然有声之石”。
师:对。
第二个问题:“空中而多窍”为何翻译?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中间空的并且有许多小孔”,这是一种倒装句式,正常语序应为“中空而多窍”。
师:你很聪明,分析得对极了。
最后一个问题: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你们懂吗?
(一学生翻译,略)
另一学生站起来:“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个倒装句,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师:对,在否定句和疑问中,当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就会提到动词前面。大家记清楚,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二是代词作宾语。能不能回忆一下以前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例子?
生:时人莫之许也。
师:很好。在本文中我们学到两种倒装句,一种是定语后置,一种是宾语前置,请大家课后在笔记本上把它们整理出来。
师: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编钟,声音美妙动听,苏轼为什么把“噌吰”声和“窾坎镗鞳”声比成无射和歌钟的声音?
“噌吰”和“窾坎镗鞳”是什么声音?
生: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这是两个象声词。
师: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生:“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的美妙声音呢?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发言)
生:因为“噌吰”和窾坎镗鞳”的声音和编钟的声音很相似。
师(追问):那么干嘛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无射”和“歌钟”呢?
生: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他心里高光,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无射”和“歌钟”奏出来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师: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个字上?
学生齐答:笑。
师:这个“笑”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学生纷纷议论:高兴的笑、欣慰的笑、开心的笑。
师: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学生查找后得出结论:有四处“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老人咳且笑于山谷者”、“因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
师:这四处“笑”中有三处是作者的“笑”,分别体会一下作者在笑什么?
生:“余固笑而不信也”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同样的观点。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什么笑?
生:否定的笑。
生:“而笑李渤之陋”,这个“笑”是嘲笑李渤,概括为“嘲讽的笑”。
师:苏轼为什么要笑李渤?
生: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师: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李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6离骚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