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7
【一】预习目标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
1、资料链接
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
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资料链接
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
2、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自己对北平的钟爱的?从文中找出表现这种爱的句子,分析。
3、在这三段中,老舍先生一共说了四次对北平的爱“想说而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写?
(三)精讲点拨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2、(1)我真爱北平
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
(2)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分析:爱到深处已无言,更强调爱的真挚深切。
(3)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分析: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正体现一颗赤子之心。
(4)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分析: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已完全融为一体。
3、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强烈、深沉、真挚。
(四)反思总结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老舍先生并不是以一个观光客的身份来看北京,北京的点点滴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这样选材,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老舍之所以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写一篇怀念家乡的散文,不少于400字,本文的手法至少用两种。
一、结构及说明
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wanbaoyu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二、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粘合(niān)什刹海(shíchà)菜圃(pǔ)空旷(kuàng)
橘子(jú)辜负(gū)2.字形
拆拆断仓仓皇辟开辟折折本苍苍茫僻僻静
柝木柝沧沧海避躲避
怆悲怆癖怪癖
3.词语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4.词语辨析
安闲安适
“安闲”重在”闲”,即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合适,惬意。
寂苦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5.老舍,原名,字,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话剧《》《》等。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的称号。
6.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7.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 :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介绍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三、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四、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3—6节)
景物
复杂有边际
(形散)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
2.“怎样写”1.
上海、天津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形散)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四大历史都城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对比衬托手法
(情)(情)
我真爱北平真想念北平
(神聚)(神聚)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4、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5、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小结:1.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2.给我们写作的启示。
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要求先要与学生一起阅读这些作品,理解这种手法,然后启发同学比较总结,回忆家乡的风俗与特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双是以臬的方式呈现的,口头与书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语,要具体生动,有细节,绘声绘色。然后进行书面整理,要求不必过高,片断就行,但是要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写出“味道”。)
四、布置作业 :
就一些具体的人、事、物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要做到言之有物,真情流露。附:板书设计
景物
俊伟上海、天津(情)复杂有边际巴黎(情)
我真爱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四大历史都城真想念北平
(神聚)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神聚)
(形散)对比手法
[1]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辜负(gu)菜圃(pu)粘贴(zhan)粘合(nian)鲜嫩(xian)廿七(nian) 匀调(tiao)什刹海(shi) 愧杀(kui)悠然(you) 2.文学常识填表空(6分)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___满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3.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答: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4.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7分) 答:具体指“城墙和积水潭之间的一块石头”。坐在面向积水潭背后有城墙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叶上嫩蜻蜓,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样:安适。5.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答:通过比较,历数北平的好处,突出北平虽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的特点。6.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7分) 答:①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②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③处处有空儿,处处是美景,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④在街上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7.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⑴动中有静⑵处处有空,接近自然。8.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抒写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篇散文写于1936所,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9.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北平吗?为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10.摘出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11.第一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b)a、表转折b、表插说c、表意思的递进d、表连接12.选文第二段介绍了北平的两个特点:⑴书多古物多 ⑵花多菜多果子多13.说说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样的感情。⑴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这些青菜是直接从城外担来,新鲜、天然,所以很喜欢。⑵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通过比较,自豪感油然而生。
月光饼
琦君①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中国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XX年沈阳试题)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中国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12、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14、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15、作者在中国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中国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16、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17.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华盛虹溪中学 高玉婷一、说教材《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利用课本里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课外其他读物。作为一名要具有现代理念的语文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能力方法。二、说教学目标高二学生到此阶段应该对散文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此篇文章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2.能力训练目标:A.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情感、美感的把握B.培养学生自学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画面中,在散的形中体味神韵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题目是“想北平”,同学们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样想的?北平是怎样的?为什么值得想?这就是同学们应该把握的重点。四、说教法显示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特点。启发式教学,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用一段小散文为学生营造一个思乡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回忆有哪些文人曾抒写过思乡之情,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二)作者及作品介绍老舍先生我国著名文学大师,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三)朗读并正音选择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配套,以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学生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达到把握基础知识的目的。(四)设置“解题”这样一个环境的目的有两点:1、“北平”二字可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决不是现在的北京,因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时间才取此名,并结合课文注释“写于1926年”引出写作背景。2、“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为下文的“捕捉画面”环节作铺垫。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五)捕捉画面散文一般都通过写景写事写画面来抒发感情。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描写一幅北平风俗画来抒发了作者热烈的思乡情怀。提问:描绘了哪样一些画面?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色彩”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景物不是什么名胜古迹而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A、摸着老城墙。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C、品味温和的香片茶。D、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E、种满花、菜、水果的院落F、对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G、与北平血肉相连。2、学生在找画面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找到前五幅画面,对于后面的两幅画面老师应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并提问:为什么老师把后面两种情景也归于平淡细微见绚丽的画面?这个问题在此学生设置一个悬念,放在“情感把握”这一环节之后再回答。(六)情感把握 这一环节的设置照应了第五个环节,有景有画面必有情感的生发。1、提问:绚丽动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明确: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2、文中有许多直抒胸臆的语句,找出这些语句。3、找出语句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前面留下的问题:A、为什么“知之不多”却能体现“绚丽动人”?B、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动情带泪”?明确:作者热烈的情怀是因为心灵与之契合,故都赐予他一切。综上所述,作者热烈的情怀都体现在平淡细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至此,教学目标里的能力训练目标得到完成。4、用文中的话概括这一特点,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形:每一小的事神:思念引出散文特点:形散神聚。5、在此基础上引出此文的写作特点:平淡中见绚丽 闲雅中见热烈 至此, 教学难点在此得到突破。
一、教学目标 :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
导入 :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明确:老舍 (1899~1966)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 什 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
(4—6节)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2. 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小结:1. 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2.给我们写作的启示。
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要求先要与学生一起阅读这些作品,理解这种手法,然后启发同学比较总结,回忆家乡的风俗与特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双是以臬的方式呈现的,口头与书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语,要具体生动,有细节,绘声绘色。然后进行书面整理,要求不必过高,片断就行,但是要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写出“味道”。)
布置作业 :《学习与评价手册》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家乡风土人情,体现家乡文化特点的资料,办一份“爱我扬州”的手抄报或者举办一次有关故乡主题的演讲比赛。
一.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学法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知人论世”
多形式朗读
用原句解读
讨论互动
三.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1.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2.处读课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检查预习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问较为直观浅显,学生较容易回答,可个别提问。
4—6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一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预习第二问。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音,受方言影响,学生在朗读儿话韵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儿话韵却特别能表现情味,不容忽视。
学生讲,教师板书:
安静闲雅
写什么布局合理
(4—6节)
贴近自然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4.回答“为什么会这么写”的问题
设计讨论题:
(1)你觉得老舍偏心吗?(导向作者表达上的主观性)
“据我看”、“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在我的经验中”、“还不愧杀”这些“偏心”的语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他的“偏心”?
1—3节,正是作者的解释。
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讨论老舍的“偏心”
学生自由发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亲作类比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话简洁概括?
因为这是“我的北平”,这就为作者的主观作了最好的解释。
(2)为什么独选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导向作者的平民主义)
“草花儿”是强调它的普通;
菜中强调“带泥点的韭菜”;
“带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来解读作者的平民气质:
“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气质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谈泊。
(引出作者介绍)
老舍,现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馆》以北京为背景的历史画卷,京味十足
《骆驼祥子》关注平民,关注底层因此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5.课堂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
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说的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没意思了。
6.布置作业: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字数:300字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看来“月是故乡明”是我们人类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同学这次也又去查找了他不少资料,相信同学一定知之不少。
明确: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文本研习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他甚至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4.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5.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你也许没到过北京,但跟随着大师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来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与意境?说说为什么。不妨我们与大师对对话吧.
这样的一个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从他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气质“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三延伸拓展
(1)你也生活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可能你也有你的喜欢的“你的南京”。和我们分享吧。
(2)母亲的芳香/是故土的芳香
分享我的私房歌罗大佑乡愁四韵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辜负(gu)菜圃(pu)粘贴(zhan)粘合(nian)鲜嫩(xian)廿七(nian) 匀调(tiao)什刹海(shi) 愧杀(kui)悠然(you)
2.文学常识填表空(6分)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___满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3.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
答: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4.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7分)
答:具体指“城墙和积水潭之间的一块石头”。坐在面向积水潭背后有城墙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叶上嫩蜻蜓,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样:安适。
5.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答:通过比较,历数北平的好处,突出北平虽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的特点。
6.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7分)
答:①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②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③处处有空儿,处处是美景,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④在街上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
7.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⑴动中有静
⑵处处有空,接近自然。
8.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句话抒写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篇散文写于1936所,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
9.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北平吗?为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10.摘出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11.第一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b)
a、表转折b、表插说c、表意思的递进d、表连接
12.选文第二段介绍了北平的两个特点:⑴书多古物多 ⑵花多菜多果子多
13.说说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这些青菜是直接从城外担来,新鲜、天然,所以很喜欢。
⑵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通过比较,自豪感油然而生。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中国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中国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2、选文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11鸿门宴篇1【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我的四季》课前预习学案篇1一、 预习目标1.积累字词,能够准确识记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通读全文,能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
《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
《石钟山记》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
《赤壁赋》课堂教学篇1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
《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篇1《雷雨》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篇1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
《滕王阁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4.积累“故”...
《肖邦故园》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3.1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