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通用15篇)、原文、翻译对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通用15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通用1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001/01/2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2001/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A、朝服衣冠间不容发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C、王之蔽甚矣罄竹难书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②不要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②谓……曰:

③利:④力田

⑤泽: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勘:kān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参:cān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蔽:bì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语:yù告诉 答案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3

一.有关知识

1.《战国策》的编订者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人,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和《楚辞》等。

2.邹忌,战国时齐国大臣,有辩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威王大为赞赏,任为相国。任职其间,劝说威王进贤纳谏,修订法律,监督官吏,整治军容,选拔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使齐国的国力渐强。后受封于下邳县西南,号成侯。

3.学法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两点艺术技巧也需注意。一是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一是通过对话从日常生活琐事谈起,一步步引入主题,进而说服对方。

二.能力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于”的用法

A、皆以美于徐公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意义和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受上赏┏③至绝壁下

┗②上书谏寡人者┗④乃下令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B、古代帝王自称“孤”、“寡人”、“朕”,都是谦称。

C、古代称别人为“公”、“子”、“夫子”都是敬称。

D、旧时对妇女的代称有“裙钗”、“拙荆”、“蛾眉”等。

课外文言阅读

齐王使(a)使(b)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c)使(d)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填,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4.“使”字有如下几个义项:A、使命,B、使者,C、命令、派遣,D、使、让,E、出使。请选出文中四个“使”字的正确意义。

使(a)__________使(b)____________

使(c)__________使(d)____________

5.与“书未发”句中的“发”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B、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C、使人发书至赵王

D、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

6.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选出

____通____,____通____

7.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与“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句中“子”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晋军函陵

B、既东封郑

C、必庙礼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文中威后问使者时,提到的四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岂光贱而后尊贵者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难道要先说贫贱的人,后说尊贵的人吗?

B、难道您要把贫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

C、为什么要先说贫贱的,后说富贵的呢?

D、难道原先贫贱的人,后来就成尊贵的人了吗?

10.“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在文中正确的理解是

A、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

B、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人。

C、这是给百姓做表率而行孝的人。

D、这些都是让百姓起表率作用而行孝的行为。

11.“威后曰:‘不然。……’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对此句理解正确的是

A、“然”指“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这件事,有道歉之意。

B、“然”指使者看法“岁与民贱”,“王尊贵”,“不然”是对使者看法的否定,有批评之意。

C、“然”是指“先贱而后尊贵者”,这句话是威后进一步解说自己的意思。

D、“然”是指“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体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参考答案

1.A.比,B.对,C.在,D.到

2.A(①上等,名②送上,动③下面,名④下达,动)

3.B(“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后专为皇帝自称)

4.(a)C,(b)B,(c)A,(d)E

5.D(A.射出,B.征发,C.发送,D.打开)

6.说—悦,彻—撤

7.D(意动用法)

8.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北宫:古代的复姓)、子仲

9.B

10.A

11.B

随笔二则

一.假期作业 

高一(8)刘哲

深夜,冲了一杯咖啡放在写字台上。

我是不爱喝咖啡的,所以把它冲得很淡,尝了一口,觉得这味道还可以接受,于是在咖啡的陪伴下,我开始挑灯夜战。

这情形我已经习惯了,短暂的假期已进入尾声,而作业 依旧没有写完,只好在开学前两天浴血奋战。

我也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在每次放假前都痛下决心:一定要在放假第一天就努力学习。只可惜我从来就没有明确过哪一天算第一天。直到头一个星期过去了,才会幡然悔悟——我还没有学啊!

自责之后,拿起笔本开工,却又是好景不长。思路总能被各种小事打断,挡不住这样那样的诱惑,于是自我安慰:作业 先放一放,就玩一会儿,以后有的是时间,明天起一定好好学。

明日复明日,已到了假期的后半段。见作业 实在拖不下去了,只好硬着头皮写了两天。写着写着,要求不高、极易满足的小市民心态又开始作祟,见一本作业 已写完于是心花怒放:效率好高啊!照这速度,用不了几天作业 不就都写完了——那今天下午就休息休息吧。

就这样,作业 还是压到了开学前。每个假期都这样,有什么办法?像我这种人,没有压力是不会有动力的。

喝一口咖啡,觉得好苦。看看杯中,咖啡将尽,杯底还有未溶的颗粒。怪不得越喝越苦——又没冲开。于是起身去找水,发现开水已经没有。看来下次得提前把咖啡搅匀了。

二.必然

不知不觉地,脸上的青春痘似乎少了很多。心中释然了很多,想我多年心愿终也了却。早就应该料到,这种顺其自然的事不应过多操心,太多人为之努力也未必就会有效。

想当初为了去痘,这膏那霜地一通乱抹,所用数量惊人不说,种类也几乎覆盖了所有知名品牌。饮食上也忌讳颇多,酸、甜、辣样样不沾,倒为保持身材、身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此这般苦心经营,究竟对我今天的“释然”有没有帮助?虽然当初的努力毫不见效,可是谁又敢说我每天先拿热水洗脸,再抹洗面乳,再用凉水冲,再涂护肤霜会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呢?

正如几乎所有四中同学都认为自己考上四中是必然的,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自己一样会进来。为什么会有如此轻松的想法?因为你现在已经忘了初三那年的艰辛,无法体会到当时对前途的无知甚至恐惧;因为你现在身处四中,这已是历史的结果,没有悬念,没有刺激,以致你敢断言“再来一次”的结果。

实际上这的确是必然结果,但这结果又的确是以努力为基础的。也许在你心中,再来一次的动作只圈定了中考,而并未涉及到初三甚至整个初中的学习生活。实际上,你一直在努力,所以考取也自然是在意料之中。

我们可以设想两年后,在自己所中意的某大学某个系中,回想高考,会觉得它并不可怕,自己能考上大学,也是必然结果。

那现在,在高考结果还是个未知数时,是否也能抱以同样的心态面对它呢?现在需要做的,只是努力,而大可不必为高考紧张。等待我的是什么,只取决于我现在干的是什么。

面包会有的——青春痘都下去了。

[评语]

从这篇随笔里,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领悟——从身边的琐碎小事写起,看似同主题无关,实际上这正是为突出主题作的铺垫。由近及远,由小见大,说突出做作业 ,先提喝咖啡;谈努力必有得,先讲青春痘。这种写法,既能引起人的兴趣,又能令人深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4

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同下文\'明日\'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爱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来

期年:满一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归纳整理: 

1、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3、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

c.期年之后(jī)

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

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d 5.c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谓宾/主(兼语)谓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bàngjī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 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媒体设计

投影仪(可将有关的词句知识,制做胶片,在教学中适时展示给学生;也可将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补充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1、投影显示《陆贾说汉高祖》,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怿。……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选自《史记》

汉高祖之所以“不怿”,是因为陆生说汉高祖时采用        的方式。而《勾践灭吴》中第一段写到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是因为文种进谏时采用       的方式。(备选答案:①直言规劝  ②委婉规劝)

2、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此导语 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妻、妾、客的不实赞美中悟出了道理。

B、写邹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惭心理。

C、写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D、写邹忌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

②、我们如果把这一段翻译出来,古今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光看字形,现阶段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 、曰、孰、吾。

B、大多数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如“修”、“服”、“谓”、“公”、“君”等字就是意义不同。

C、在语法方向,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D、“客从外来”、“与坐谈”是现代语法,不是古代语法。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附板书设计 

邹          内涵:委婉规劝                   (是什么)     

忌          

讽          原因:王之蔽甚矣                 (为什么)

王          方式:设喻(类比)               (怎么办)

谏          效果:善……战胜于朝廷           (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投影仪投影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通用15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