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精选15篇)、原文、翻译对照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精选15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精选15篇)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1

选自《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2002/11/11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情感目标: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中华民族守信、有礼等传统美德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语的积累

3、把握人物性格,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感悟守信、有礼等美德的现实意义,反思自身日常行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引趣

CAI课件:播放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成语故事——《道旁苦李》,展示七岁少年王戎的聪明;引出《世说新语》一书(教师出示实物书),简介此书作者、特点,并向学生推荐阅读;引起学生学习《世说新语》里同样也是表现七岁少年聪颖机智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的`欲望

二、熟读悟趣

1、(听一听)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应注意读音的字词,清除字词障碍

2、(想一想)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课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人物?(语言描写)想一想人物的对话应该怎样读?

3、(试一试)学生找出人物对话的语句并随意模仿文中人物语气自由朗读文中人物对话

4、(品一品)CAI课件: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5、(读一读)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教师再次点拨、正音

三、探究解趣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学生提出好问题)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字、词、句等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课件显示本课重点文言词语,教师适当拓展,学生掌握并积累

期:约定君:您,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委:舍弃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去:离开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4、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里的故事,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大意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课件显示的问题(大致与黑板上剩下的问题类似,均为理解性的问题)

课件显示:a、假如你是陈太丘,会先走吗?为什么?

b、元方共指出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d、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派代表选自己喜欢的问题发表看法

四、反思添趣

1、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学习课文后的感悟、收获、启示,并反思自己日常行为有无做到守信、有礼

2、课件显示教师赠送的有关守信、有礼的名言,学生诵读、默记

a、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b、青少年从小要培养有礼的良好习惯——约翰、克洛

五、背诵记趣

1、师生讨论背诵古文的方法

课件显示背诵方法:a、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b、抓关键句子背:客问元方→答曰

友人便怒→元方曰

c、按叙事线索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门外戏)……→引之(入门不顾)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背诵

3、学生按方法自由背诵全文

4、集体背诵全文

5、学生自荐背诵全文,检验是否活学活背

六、拓展生趣

1、课件显示教师推荐的其他聪明少年的故事题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故事推荐: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少年宰相甘罗……

2、课件显示读书笔记,引导学生课后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3

张笑天——《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案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文章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4

互动设计果时间条件允许,可让每位学生再闯一次关,以巩固记忆效果。

2、带领学生闯第二关理解关。

(1)、听朗读录音。

(2)、模仿录音比赛。

(3)让学生以课本剧形式完成对课文大意的掌握。

(4)、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对文意的理解。(用课件出示4道练习和思考题,对理解情况检查可放在第三关)

3、学生闯第三关巩固关。

(以小组为单位选题,其中每组必选两题,如果回答错误,其他组可补充回答,对难以掌握的题可重复回答,剩一道题可给积分落后组,或同名次组。如果时间条件允许,也可让学生自主再闯一次,以加强记忆。)

4、宣布比赛结果,优胜组抽奖。(只有三次机会,如果第一次抽到最高奖,将不再给机会。抽奖时,抽奖人必须简要说出该画面人物的有关知识。)

三、作业。任选画面中出现的人物

将其故事写在作业本上并讲给他人听。3、学生以比赛形式闯第一关。

4、教师带领学生闯第二关。

5、学生听录音。

6、学生模仿录音比赛。

7、演课本剧。

8、小组讨论完成4道思考和练习题。

9、以组为单位闯第三关。

10、教师宣布比赛结果。

11、学生抽奖。

12、布置作业。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程与方法1、以游戏形式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明白“尊人就是尊自己”的道理。

2、通过对英雄少年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重难点1、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

教法“竞赛制”教学法

课前准备教具补充材料

flash课件

学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课前经典诵读少年英雄故事引出本文。

二、以比赛形式完成对所有知识点的掌握。

1、出示课件,让学生闯第一关字词关

说明:这是对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测,可在两组学生中选一人闯关,如1、学生课前两分钟经典诵读。

2、教师出示课件。

反思审阅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5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六、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6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3、分析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1、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2、把握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

3、背诵文章。

三、教学设想

文言文学习应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疑问,而后根据学生所疑所问,设计教学重点。另外,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强化加以把握,而后通过勾画线连的方式强化背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我的叙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书。

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书籍。  它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生) 《世说新语》

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他介绍的就是古代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老师为同学们范背一下这篇课文。

(师范背全文。)

请同学们为老师点评一下。

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生先讨论,后点名复述。)

三、新课教学:

〈一〉齐读第一句。

1、解字

师:有同学问我,“期行”和“期日中”中的“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同学们,你们的意见是什么?

生:不是。一个是约定,一个是约定的时间。

师:很好。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

2、品句

“去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你能补出省略的部分吗?

生: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师:太丘离开是不是不对呢?

生:不是。因为是友人先不讲信用,“期日中”,“过中不至”。

3、理结构

期行----日子-----不至-------去--------至

4、引导背诵:

对着上述重点字是背一遍。

闭上眼背一遍。

齐背。

〈二〉我们把元方与客的对话读一遍。男生读客的话,女生读元方的话,老师读叙述性语言。

1、解字

师:我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样,来进行一个小比赛,看男女生谁抢的分数多。

(生抢答)

(1)去:离开 (2) 委:舍弃(3)君:您

(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5)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品句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词严。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请三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

他们读的怎么样?

(生评议。在评议中引导学生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3、理结构

元方:七岁、戏       待、不至、去              无信、无礼

╱            ╲          ╱

客:           在不                  怒,非人

4、趣背诵。

对板书背---试背---离板书背诵。男女生比赛背----点名背。 

〈三〉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元方的话很有说服力,客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了吗?

生:没有。他头也没有回就进去了。

师:你对元方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同还是反对?我们先来统计一下大家的意见。

看来,有大部分同学认为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同学的意见。

生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一个大人能放下架子主动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在儿子的面前辱骂父亲就是不对的.

生3.我们还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样做,不知道虚伪,是很正常的.我们应为他的坦率而鼓掌.

师:我应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元方的行为,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宽宏大量的原谅客人,因为人家知道错了,我们就可以给别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吗。

四、巩固把握

下面我们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请几个同学把文章情节表演一下,好吗?

(生快速组合,积极要求表演)

学生即兴表演。

师:非常精彩!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把握很到位,我们为他们鼓掌。

五、背诵全篇课文

1、对照板书背诵。

2、闭上眼睛,一边回忆情节,一边慢慢背诵。

3、自由巩固背诵。

4、自我推荐背诵。

六、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以背诵为主要手段,学习了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背诵它很难吗?

对,不难。只要我们充分预习,用心投入,再加上使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了。当然,希望同学们课下还要趁热打铁,把文章熟记于心。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人的生活。

2、学习元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重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在南北朝时期,志轶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有一部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作品吗?(明确:《世说新语》)。它里面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名士的言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的一位小名士,与他做一次真诚的对话。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习重点。

投: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预习了吗?

1、老师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两点①字的读音、②句子的节奏。哪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

找生读课文。

2、师:有没有读错的?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找生评价,并追问你能为大家读一遍吗?

生再读课文。

3、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美美的把课文读上一遍。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

读懂了吗?能理解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人一句,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有弄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质疑问难,班级内讨论解决疑难,老师稍作点拨。

师:那,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点的文言词语呢?生发言,逐步明确,并着重强调:“期”、“引”“顾”等字词的意思,并就“顾”的意思进一步的深化,以期与现代汉语建立联系,增强理解与积累。

师:“顾”的解释是回头看,就“看”这一点说,现在有些成语中是不是还有这个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拓展,进一步的.巩固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记住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

五、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针对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交流,提出本文值得探究的问题。

生合作交流,提出本组的问题。

教师整合,归纳主要问题: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交流问题,深入探究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哪个小组先来谈?

提3—4个同学,发表见解,补:还有不同意见吗?生就此问题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论根据。

生讨论回答,师问:还有补充吗?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人物的语言)再问:你能读读吗?大家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思考:当时元方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交流一下,谁来读?找生读,再找一生读,最后,大家齐读!

师问:光是语言吗?(明确:还有动作)哪个动作?(明确:“入门不顾”)老师给他换个动词行吗?“入门不顾”的“顾”换成“理”、“问”呢?元方当时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就提出的问题,再进一步的交流,并深入的、有感情的朗读。

师结:对于友人不守信用,元方是那样的鄙视,我们也可以看出元方一定是一个守信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一一发言。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师总结并板书:言而有信

小结:让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小小的元方是多么聪明、大方而又明白事理的人啊!元方能做到的,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做到!让我们带着对小元方的深深敬意,齐读课文。

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看能把全文背下来吗?

生试背全文。

七、检查背诵、深入巩固

找生背课文,大家齐背。

八、总结拓展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的,人是应该讲信用的,诚信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成语都说出了这种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成语呢?

生说成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老师还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投:《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请同学们自由读《贾人渡河》,师问:能读懂吗?谁来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渔者第二次为什么见死不救?你想对贾人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九、再次拓展。进行思想教育

贾人渡河只是一个故事,老师这里却有几张真实的图片。

投:安徽假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的一组图片

生看。

师深情结:放羊娃“狼来了”的故事依旧经典,贾人渡河的悲剧是否重演,值得我们深思。

当假农药、假化肥,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时,当劣食品,假药品危害人的生命,导致部分家庭家破人亡时,当安徽劣质奶粉造成婴儿死亡,“大头娃娃”露出无助的眼神,有的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时,让我们重新审视“诚信”二字的含义吧!

十、拓展训练

投:请同学们以“诚信”为主题,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一则公益广告。

生设计,并一一展示。

十一、全文总结,思想提升

同学们,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作为现代人、世界人的你们,作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当我们背起行囊赶路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千万不要丢下,那,就是诚信,因为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8

一、说教材

《陈太丘与友期》安排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25课,是本单元最后一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课文。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这一则记陈纪虽然是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旨在借“陈纪责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陈太丘与友期》文章虽短小却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明礼诚信是内容的体现,那么构思巧妙则是写作上的亮点。全文围绕一个“怒”字展开:

(一)太丘怒。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恶语伤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友人“无信”“无礼斥责2.对“下车引之”“作出”入门不顾“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标有三:

a:积累文言词语。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目标b和目标c为教学重点,目标c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也就是说靠它来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讨论——诵读”从而收到“书读白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背诵全文任务。

三、说学法: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1)自主学习方法

(2)诵读品味法。

(3)圈点评注法。

四、说教学程序

a.设计原则:

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

依据: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为“言为心声”。

b.教学环节设置如下几个方面: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诸葛子瑜之驴”这一少年机智使父亲摆脱窘境的故事。明确人物,孙权、诸葛瑾、诸葛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今天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经典故事呢?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使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找出喜欢的语句。

1〉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无信”、“无礼”句可以显见。

2〉2〉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过中不至”可见其“无信”,“对子骂父”可见其“无礼”。“友人惭”可见其知错能改。

3)友人“怒”友人“惭”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过中不至”四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生讨论,师生明确:友人在元方指责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过中不至”四字不可删去。因为友人失信的依据。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明礼诚信乃为人之本。

板书设计:(略)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9

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比重加大,分值提高,位置提前,对考生的影响很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通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一、1.放弃2.同“否”3.拉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11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说明:首先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世说新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陈太丘与友期》刻画的是“方正”的品质。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齐读一遍,有没有还拿不准的字?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听听同学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提示:这一遍相信你不会读错字,也能够把节奏读出来。

注:第一遍检验读音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读法。在学生对其他同学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节奏。

说明:学生经过预习,多数人已经能够顺利地朗读。经过齐读、赏读和再次齐读,应该能够达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你还记得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吗?在下面写出来。

明确: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补:补出省略的地方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然后解释下列加点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期:约定的时间。

太丘舍去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门外戏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同“否”。

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则是无信则:就。

下车引之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

(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

注: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h.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被放在《世说新语》的“方正”篇里?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

就像辛毗一样,当时的很多人都是面对上司、尊者的错误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绍,和峤等。而当时的人们时怎么看待这种不留情面的行为?记录下来,广为传播,并评之以“方正”,就很明显是称赞有加了。所以,大家认为,当时的人们会怎么评价陈元方?

事实上,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风尚,甚至连非常尴尬的“友人”可能也会称赞他。

但是世易时移,时至今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入门不顾”是否合适?

明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4、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读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然后齐读一遍。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难点在于“元方入门不顾”的评判。对此,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失礼”与否无关,因为当时的“礼”并不认为这样失礼,这是真性情的展现。理解这一点,不仅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

五、拓展我们的思维

1、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

2、请你在《世说新语》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抄写在下面。

明确: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忿狷》

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说说你的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陈太丘与友期》全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它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12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无对文章进行评论? 

既然作者未进行任何评价,那我们就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 人: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怒 非人哉! 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 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可提示,如:“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如何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错误?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2.《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积累有关成语、名句。 

五、自由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六、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1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活动一:疏通文意 

(一)读课文 

1、默读。不懂的音、节奏,做上句号。  

2、听范读。读准字音,揣摩人物语气。  

3、齐读。 

4、品读,提疑问,写评注。 

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 

○2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重点词语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二)自读检测: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与友期(约定)行          门外戏(玩耍) 

2、太丘舍(放弃)去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 

3、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   

待君(对对方的尊称)久不至      

君与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4、下车引(拉)之          入门不顾(回头看)       

5、则是无信(信用)     则是无礼(礼貌) 

6、相(偏指客人一方)委而去              去后乃(才)至 

(三)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 友)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我父  )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无标点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活动二:合作探究 

问题质疑 

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有(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没取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    (《元方答客》、《元方争辩》等) 

活动三:角色扮演 

用现代文(大概意思符合即可)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人物有:陈太丘、友、元方(请3个同学扮演) 

活动四:学生小结 

用一句话谈谈这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可从“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等来说)。  

活动五: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这本笔记体小说里有好多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故事,请读下面一篇: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思考: 

1、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2、从故事中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请阅读《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14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中选了一篇短文《陈太丘与友期》,我以为此文的编选有不妥之处,现请教于编者方家。

1、短文标题与内容不太照应。选文《陈太丘与友期》主要记叙的是陈元方七岁时与客的对话,借陈元方的责客语说明“信”、“礼”的重要性,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元方的聪敏。这也正是此文入编《世说新语·方正门》的原因。而“陈太丘与友期”仅仅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短文记叙它仅是叙述故事的一个铺垫,用“陈太丘与友期”作标题,既不能表现记叙的主要人物,又不容易使人把握记叙的内容,也不容易使人理解短文的主旨,给七年级新生造成了很多误导。

2、课前导读与课文主旨不甚相符。教材的课文导读这样写:“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可见,编者在导读时就将两则短文的主旨归为表现古代少年的聪颖机智。作为课前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兴趣,当然亦无不可,但如果从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来看,《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应是通过元方责客的话语表现他懂得为人的道理,借此表明明礼诚信的品格是人所应有的。这样看,导读就与选文的主旨不甚相符,极易使学生误解。

以上管见,敬请赐教。谢谢!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篇15

教学目标 :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不(fou)

3.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精选15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