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4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新青年》的创办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新世纪的曙光”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巩固小结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8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
2.新文化运动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3.李大钊发表的文章。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2.强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指导学生列表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发展、历史意义。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学法指导: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仔细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
。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年 ;代表人物: 、 、
、 。旗帜 和 ;阵地: 。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 ; ;
; 。
仔细阅读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
2、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3、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合作交流】
要求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一对一讨论,疑难问题向其他同学请教,注意总结方法和技巧。
1、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2、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讨论回答)
【质疑反馈】
各小组收集问题提交教师,教师选出代表性问题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教师进行点拔讲评,归纳方法规律。
【巩固知识】
小组内自查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
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
①民主②平等③博爱④自由⑤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 )
a.《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b.《庶民的胜利》和《狂人日记》
c.《文学改良走艘议》和《孔子与宪法》 d.《警告青年》和《狂人日记》
4.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
a.李大钊 b.鲁迅 c.段祺瑞 d.黎元洪
5.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提倡民主 b.提倡科学
c.提倡文学革命 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7.新文化运动是( )
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反对北洋军阀的群众运动 d.一次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b.新文化运动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
d.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9.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
下列选项内容不恰当的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0.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2)请归纳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分别对应的事件?
(3)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 (第1课时)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2...
课题第十章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知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通过探究...
复习重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及功能2、 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3、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主要场所4、青春期发育的特征5、...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
一、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教学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心率、脉搏的...
1、玻片标本的特点及分类特点: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叫做切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叫做涂片用从生...
〖教学目标〗1.知识:(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3)...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变形虫、草履虫为例,描述细胞的生命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病原体、传染病的的概念。2、传染病的特性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