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精选2篇)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教学设计篇1

第二十课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宦官专权及联系;明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陕北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清军入关与农民军的失败。

通过学习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来学会原因分析法,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一些王朝的农民战争来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的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通过讲述李自成率农民军起义过程,史可法英勇不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明朝是由何人在何时建立的?

②明朝末年东北的形势怎样?

③我们以前学过的农民战争有哪几次?各发生在哪个朝代?

2.导入  新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总结: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而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原因。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太湖流域有9/1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政府还不断加派田赋,增加苛捐杂税。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又逢天灾,到处闹饥荒,很多地区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设课堂讨论一: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历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历次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各异,但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和暴政;二是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主要形式是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学生明确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628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后来,他们齐聚荥阳,联合行动,打破明军进剿。又千里东进,破凤阳,焚皇陵,给明政权以极大的打击。后来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等人坚持战斗。

河南是当时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的地区。1640年,李自成接受谋士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就是不交田赋。起义军还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把他的粮食、财物分给饥民。广大人民拥护农民军,城乡流传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

(设课堂讨论二:“均田免粮”的口号有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否实现?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均田免粮”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因此起到了发动广大农民支持拥护起义军的作用。但这一口号在没有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这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攻太原、陷大同,占宣化,破居庸,兵临北京城下。进军途中,起义军颁布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清军入关和农民军失败

明王朝灭亡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南下,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驻扎在山海关,在吴三桂率领下投降了清朝。李自成亲率20多万大军直杀山海关,在山海关下与吴三桂军展开了大战。当时战况惨烈,又逢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吴军眼见不支,突然以逸待劳的清军杀到,苦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军冲乱了阵势,被迫退兵,清军尾随入关,杀奔北京。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急急登位称帝,然后退出北京转战陕西、四川、湖北。清军一路尾随,伙同明降军和地主武装剿杀农民军。1645年李自成带少数随从在湖北九宫山查看地势,突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9岁。李自成率领农民推翻明王朝,后人永远纪念他的历史功绩。

三、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这一部分为阅读内容。教师指导阅读时,应说明两点:第一,清军入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清军南下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杀戮累累,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必然的、正义的。第二,史可法是南明抗清的英雄,他头可断,志不可屈的精神,值得后人颂扬和学习。)

4.知识小节

本节内容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着重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起义口号,起义结果,最后的迅速灭亡及原因;还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明朝的灭亡原因,灭亡的过程;以及清军的入关,清朝的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课后思考题:

①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在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教学设计篇2

第二十课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宦官专权及联系;明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陕北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清军入关与农民军的失败。

通过学习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来学会原因分析法,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一些王朝的农民战争来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的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通过讲述李自成率农民军起义过程,史可法英勇不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明朝是由何人在何时建立的?

②明朝末年东北的形势怎样?

③我们以前学过的农民战争有哪几次?各发生在哪个朝代?

2.导入  新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总结: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而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原因。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太湖流域有9/1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政府还不断加派田赋,增加苛捐杂税。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又逢天灾,到处闹饥荒,很多地区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设课堂讨论一: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历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历次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各异,但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和暴政;二是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主要形式是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学生明确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628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后来,他们齐聚荥阳,联合行动,打破明军进剿。又千里东进,破凤阳,焚皇陵,给明政权以极大的打击。后来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等人坚持战斗。

河南是当时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的地区。1640年,李自成接受谋士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就是不交田赋。起义军还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把他的粮食、财物分给饥民。广大人民拥护农民军,城乡流传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

(设课堂讨论二:“均田免粮”的口号有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否实现?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均田免粮”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因此起到了发动广大农民支持拥护起义军的作用。但这一口号在没有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这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攻太原、陷大同,占宣化,破居庸,兵临北京城下。进军途中,起义军颁布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清军入关和农民军失败

明王朝灭亡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南下,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驻扎在山海关,在吴三桂率领下投降了清朝。李自成亲率20多万大军直杀山海关,在山海关下与吴三桂军展开了大战。当时战况惨烈,又逢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吴军眼见不支,突然以逸待劳的清军杀到,苦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军冲乱了阵势,被迫退兵,清军尾随入关,杀奔北京。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急急登位称帝,然后退出北京转战陕西、四川、湖北。清军一路尾随,伙同明降军和地主武装剿杀农民军。1645年李自成带少数随从在湖北九宫山查看地势,突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9岁。李自成率领农民推翻明王朝,后人永远纪念他的历史功绩。

三、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这一部分为阅读内容。教师指导阅读时,应说明两点:第一,清军入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清军南下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杀戮累累,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必然的、正义的。第二,史可法是南明抗清的英雄,他头可断,志不可屈的精神,值得后人颂扬和学习。)

4.知识小节

本节内容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着重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起义口号,起义结果,最后的迅速灭亡及原因;还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明朝的灭亡原因,灭亡的过程;以及清军的入关,清朝的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课后思考题:

①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在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