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精选1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1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是“小夜莺”,还是雨来,他们都非常勇敢!

生:他们的机智、勇敢让我们非常敬佩。

生: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镇定自如,真是胆识过人。

生:我认为战争太残酷了,我憎恨战争。

生:我觉得如果世界没有战争那多好!

生:战争虽然残酷,但小英雄们用勇敢、智慧,用正义去争取和平,消灭战争,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我们虽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不信,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质疑激趣

师: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师: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读课文?

(教师指名朗读,朗读中进行正音指导)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完后交流主要内容,教师鼓励与点评有机结合。)

四、品读感悟

1.体会“痛失父亲”

师:沐浴着和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小朋友来说,却永远永远失去了。

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师:再次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

(学生边读边用心体会,然后反馈)

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呀!

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文中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

师:最最亲爱的爸爸牺牲了,这一幕能忘吗?

生:我同意刚才同学的看法,“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血的记忆是痛苦的,我也为他伤心。

师:多善良的孩子呀!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

(老师配乐朗读“痛失父亲”一段,学生想象画面)

生(男):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

生:我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

师:是啊,痛失亲人,只能让泪水任意流淌来解心中的悲切。

生: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生:爸爸也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

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

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一起去感受小作者的悲与苦吧!

(指导感情朗读)

2.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生:老师,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火的硝烟。

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和平之花”虽然美丽,但是它是很容易被破坏的。

师:环顾这不安宁的世界,你能列举具体事例说说吗?

生:2000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塌,死伤无数。

师: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1秒钟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瞬息间的灰飞烟灭,留给我们是无尽的痛!

生:阿富汗战争让无数的妇女、儿童无家可归。

师:战争中妇女、儿童是真正的弱者。

生:车臣恐怖分子绑架人质案,让三百多名人质死于非命。

师:那里面多数是我们的同龄人。

生:还有伊拉克战争,至今伊拉克人民都生活在恐怖之中。

师:整天都在提心吊胆中熬过,那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呀!

师: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作何感想呢?

生:老师,我渴望世界和平。

生:老师,我憎恨战争,我提议大家都来呼吁:我们要和平!

生:我想对那些恐怖分子说: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请爱惜它吧!

生:难道鲜花、欢笑、和平、安宁不能让那些恐怖分子放下罪恶的屠刀吗?……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齐声动情朗读:“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l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2

一、礼物引路,以境激情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这是前不久我从网上看到的摄影集。(播放课件)

师:请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生:战争是罪恶的……

师:战争确实带给人类无以伦比的灾难。柬埔寨内战也不例外,这场战争至少夺取100万人民的生命,桥梁被炸毁,村庄被夷为平地,农田里、道路上处处埋着地雷。为帮助柬埔寨人民重建家园,应联合国要求,我国向柬埔寨派驻维和部队。数百名中国军人踏上维和的征程。一座座桥梁被建起,一条条道路被修好,一处处雷区被排除,这支头戴蓝盔的部队让柬埔寨人民看到了和平的希望。谁料想,一枚突如其来的火箭弹击中了一名中国军人,他倒下了,留下了一名还在读书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本文的作者——

生:雷利。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感受心声,梳理脉络

师:谁来说说雷利的呼声是什么?

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出示)注意感叹号,齐读。

师:言为心声,是什么让雷利发出如此呼声呢?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感受雷利的心声。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初步谈谈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雷利对爸爸的怀念……

生:我感受到了雷利对和平的渴望……

生:我感受到了雷利对战争的痛恨……

生:我感受到了雷利对爸爸的敬仰……

……

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并顺之板书:怀念敬仰渴望痛恨

三、体会心声,以情悟情

师:哪些文段能让你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怀念与敬仰呢?请你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

生:我从“他的死是光荣的……”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敬仰。因为……

生:我从“爸爸的嘴张着……”体会到雷利对爸爸的怀念,因为……

生:我是从“我们一定要向爸爸那样热爱和平……”体会到的,因为……

生:我是从“我的爸爸是一位出色的……”体会到的,因为……

生:我是从“两年多来……”感受到的,因为……,同时我从爸爸要送孩子一顶蓝盔还知道爸爸对完成维和任务充满信心。

师:你知道蓝盔吗?请充满信心地读读这句话。

生:我还从“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感受到雷利对爸爸的怀念。

师:请看屏幕上的文字,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三声和平是雷利爸爸发出的吗?

两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爸爸是为什么倒下的?他牺牲时“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引读)这种为和平献身的精神感染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

生:听见了。

师:一样会感染了孩子的妈妈,所以

生:妈妈听见了。

师:还会感染——

生:在场的叔叔阿姨。

师:还会感染——

生:全世界。

师:也感染了我。(范读)请问,感染了同学们吗?请你读。

请两名学生读,齐读。。

师: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如果你是雷利,你想说什么?

生:爸爸,你真伟大……

生:我要继承你的遗愿……

师:可是,我们看(课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世界并不太平”的?

生结合资料谈自己的理解,师请学生将资料贴至黑板上,供课后交流。

师:查找资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同学们,看看这数不胜数的战争,想想为和平献身的雷利的父亲,你又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应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也就是要和平——

生:不要战争!

师:雷利的呼声正是我们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喊出对战争的痛恨吧!

生再读呼声。

师:为了维护和平,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假如我见到布什,我告诉他……

生: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

生:向受战争灾难的人献爱心……

生:写一封倡议书……

……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你们颗颗热爱和平的心,此时,雷利的呼声表达出我们共同的心情。

生三读呼声。

四、音乐抒情,情景交融

师: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我国著名音乐人郭峰先生创作一首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表达我们共同的心愿。(播放课件)

生伴随旋律小声哼唱。(音乐中出示作业)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想一想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你对和平的渴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提升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雷利对父亲的怀念,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生活的幸福吗?谁能具体说说?

生:我们生活得很幸福,每天早上能吃上妈妈做的热腾腾的早饭。

生:我们生活得很幸福,就像长在蜜罐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像小皇帝似的。

师:是啊,我们生活得很幸福,可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无数的人失去了家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五课,去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师: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不要拖长音。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课题,都想知道什么?

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师:是谁啊?我们一起来说。

生:雷利。

生:雷利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师:老师把这两个问题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师:首先,找几个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生1:1--5段。

生2:6--7段。

生3:8--9署名日期。

师:同学们课文都读得十分正确流利,说明同学们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通过读课文,黑板上的问题,你知道了哪些?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发出呼声?因为雷利的爸爸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牺牲了。所以他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呼声。

师:哦,这是你的理解,一会咱们再来探讨。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一个中国孩子雷利,他的父亲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失去了生命。雷利十分伤心,于是他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呼吁全世界都联合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概括的真简练。很棒!

师:雷利的爸爸为和平献出了生命,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句子)

师:谁想说说?

生:爸爸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

师:这是爸爸的职业,爸爸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他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员。那么什么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呢?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

生: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组织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它主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维和部队的士兵统一佩戴蓝色盔帽,因此也叫蓝盔部队。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图片,这支部队就是蓝盔部队。爸爸作为一名维和士兵是多么的光荣啊!爸爸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生:爸爸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他精通四国的语言。

生:爸爸还是一个热爱家人的好父亲,好丈夫。

师:你真会读书,还会概括总结。

师:一位扞卫和平的勇士,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一位才华横溢的国家栋梁,却永远地离开了雷利,雷利至今也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说的话。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爸爸临上飞机前的话。

(出示大屏幕)谁想读爸爸的话?

你来读。

生:"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超过他吗?

师:读的真棒!从爸爸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爸爸去维护世界和平了,他相信自己肯定能回来。

师:是啊,爸爸坚信自己一定回来并给雷利带来蓝盔的。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爸爸的话。自己来读读,读出爸爸坚定的语气。

师:自从爸爸坐上飞机的那一刻起,雷利和妈妈就盼望着爸爸的平安归来,可是当他们如约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的时候,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出示大屏幕,课文第四段,配乐《二泉映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段。

生:配乐小声自渎。

师:读了这一段,你想说什么?

生:爸爸为了和平牺牲了,他是光荣的。

生:我为雷利感到难过,他失去了爸爸。

生:爸爸临死之前,还在呼唤着和平。战争太可恶了。它夺取了爸爸的生命。我们要和平。

师:说的真好,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读给大家听听。(音乐一直响着)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读出了雷利沉痛的心情。老师我也想读。

师:好,读出你的感情。

师:老师也深受感染了,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次机会,好吗?

生:好。

师:读课文第四段。(学生不由自主地跟读)

师:爸爸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虽然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七段。(出示大屏幕句子"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之花。")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个句子。我们来齐读。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生:世界不太平,好多地区还在打仗。

生:只要有一点战争,世界就算不上太平。

生:和平就像一朵柔弱的小花儿,它经不起子弹的破坏。

师:真是个细腻的孩子,是啊,只要局部存在战争世界就不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就容易受到摧残。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局部存在战争的例子?

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图片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出示图片,并配乐)

师:(学生看图片的同时老师叙述)战争中无辜的人们被炸得血肉模糊,肢体分离。儿子被炸掉了半边脸,却在安慰着自己的父亲。妇女儿童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命已经枯竭,爱却在延续。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悲惨的一幕幕,你想说什么?

生:战争太残酷了,他让许多无辜的人失去了生命和家园。

生:我们不要再有战争了,希望人们都和平,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师:战争中受到伤害最严重的是妇女和儿童,那些战争中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老师这里有一份数字资料,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配乐)

生:我们和战争中的孩子相比,太幸福了。

师: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生:那些人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战争的后果你们看到了吗?

师:希望那些发动战争的人能够听到你的控诉。

生:我们呼吁和平,渴望和平。

师:是啊,我们在呼唤和平,失去父亲的雷利更在呼唤着和平。

师:谁想走进雷利的内心世界,读一下第八段?

生:读第八段。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老师,他读的语速有点快。

师:刚才那位同学的心情格外激动。所以语速快了些。

师:那你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师:通过读这一段,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两个问题。现在你知道雷利在呼吁什么了吗?他为什么呼吁了吗?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补充一下。

生:他为了"母亲不在失去儿子--为了孩子不在失去父亲"而呼吁。

生:他呼吁的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板书: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同学们,雷利的父亲倒下了,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一起来呼吁(手指板书)--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为了成千上万的儿童不在失去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呼吁(手指板书)

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但战争并没有结束,我们无法制止战争,却可以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把对和平的渴望化为我们共同的心声,(出示句子)"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二十一世纪--家园!"

生:齐度这句话。

师:如果世界没有战争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出示句子)

如果世界上没有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如果世界上没有战争,到处都充满了阳光,鲜花和爱。

生:如果世界上没有战争,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大家都成为一家人,相亲相爱。

师:我们期待着和平永驻的那一天,那时世界上的人们都相亲相爱,天涯犹如咫尺,和平的鸽哨响彻云霄!

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4

一、初读:启疑导入,感知全文

师: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时,你可曾想到还有许多人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个中国孩子面对战争所发出的呼声吧!

(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那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他为什么有呼声?

生:他的呼声是什么?

师:同学们,带着我们想弄明白的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批划)

开门见山,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课题为抓手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开课简洁明快。

二、细读: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这个中国孩子的名字叫雷利。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行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这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所以你在这封信的落款处看到了。

文体知识的渗透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随时随地地关注。

师:那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呢?

生:他发出的呼声是“和平”。

师:说具体点,到书中去找一找。

生:雷利发出的呼声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他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呼声呢?

生:因为他不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失去父亲、母亲。

师:那是因为他自己失去了父亲,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再来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把描写雷利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同桌、小组间交流感受。

(生自读交流)

师:谁来说说雷利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人。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文中“两年以前……壮烈牺牲”知道的。

师:你从这儿知道了雷利的爸爸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人。所以,联合国的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

(生齐读“卓越的观察员,在……”)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觉得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读文中句子)“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

师:还有谁和他有相同的体会,也可以来读读这段。

生:我觉得爸爸还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师: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我是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的。

师:好,他读了,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如果再读得自豪、骄傲一点就更好了。

师:你能不能试试?

(生读)

师:有点自豪了,还有谁想读?

(生读)

师:你读出了对爸爸的无比自豪之情!刚才这位同学说了,爸爸还是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谁能来读读?

(生读)

师:你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还可以,但还缺少依依不舍的味道。

师:那你能来读读吗?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还是不够突出依依不舍之情。

师:哦,你来试试吧?

(生有感情地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一片掌声)我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爸爸临行前非常舍不得离开我们,爸爸临行前只是“舍不得”吗?

生:我觉得爸爸临行前说的话要读得肯定些。

师:肯定些,也就是坚定的语气。你很会体会,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爸爸的话)

文中关于爸爸的描写仅仅是只言片语,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零碎的语词里去感悟爸爸的形象,依托层次分明的朗读,爸爸那“爱和平、爱家庭、有才华”的多维形象跃起然纸上,也跃然于学生心间。

三、品读:入情入境,潜心会文

师:爸爸对这次出行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有这样一位好爸爸怎能不让雷利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亲手戴在自己头上啊!

(出示课件,师配乐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教师抓住学生感情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学生情动于中,必形于言。

生(吞吐):我觉得……我想,我是雷利……

师:我知道你很激动,是的,你是雷利,你怎样想?

生:我觉得如果我是雷利,我就会想爸爸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生:我会想:可恶的战争,你为什么要夺走我父亲的生命啊!

师:你不仅有伤心,还有对战争的痛恨,是吗?

生:对!

师:还有谁想说?

生:假如我是雷利,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在这一段里面,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鲜血染红了……”这句话让我感动。

师: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

生:我觉得爸爸牺牲了,但他的心还在呼唤和平。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几句最让我感动,“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本来我们是高高兴兴地去接爸爸,可是我们却接到了爸爸的遗体。

师:是啊!我们日也盼,夜也盼,高高兴兴地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没想到接到的却是爸爸那冰冷的遗体。

生:这句话最让我感动:“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说明爸爸临死前都不忘和儿子的约定。

师:爸爸和雷利有个约定,虽然他牺牲了,还是不忘把那顶蓝盔带回来。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句子吗?

生: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爸爸流了那么多血,他还是想家。

师:流了那么多血,说明什么?

生:说明爸爸死得很惨烈。

师:同学们,带着这些感觉,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好吗?

(配乐,师领读第一句,生跟读)

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教师先通过配乐读全段以激发情感,再引导学生抓住本段中“最感动的”几个“点”以深化认知,最后再读全段以整体感悟,通过“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学生对文章重点段的理解深入而透彻。

师:我看到了同学们眼里闪着的泪花,我知道,这眼泪是对战争的痛诉,是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爸爸就这样牺牲了,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

生:他还有个心愿,就是思念家人,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师:是的,爸爸还有未了的心愿,因为现在世界并不太平。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我们收集的资料谈。

生: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美国世贸大厦遭受恐怖分子袭击,死伤达3600多人。

师:可见和平的环境是多么的娇嫩啊!

生:我在报纸上看到了……

师: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我们的和平环境。

生:我还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

师:是啊!儿童是战争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生:我收集到的是一张图片。

师:好,拿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来看。

(生进行介绍:一名因战争而失去双臂的伊拉克男孩,断臂上用白纱布绑着一支铅笔在一座破桌子前画画)

适时地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诵读: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吧!

(课件显示战争场面,师解说)

师:看到这儿,你们的心里怎样想?

生(眼里含着泪):我觉得战争很残酷,死了很多人。

师:你很为他们感到悲痛,是吗?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有战争,和平多好啊!许多国家在一起,快快乐乐、安安稳稳地生活,该多好啊!

生:我想问问打仗的人,你是想要和平,还是想要战争?

师:你想质问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是吧!

生:战争,你真可恨!真可恨!

师:连用了两个可恨,表达了你的愤恨之情。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

(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这是谁的呼声?

生:雷利。

师: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生:是所有孩子的呼声。

师:仅仅是孩子们的呼声吗?

生:是全世界的呼声。

师:是的,这不仅仅是中国孩子的呼声,还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啊!

师:雷利的呼声也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我们到课文当中找到雷利的呼声,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呼吁?

(生读文)

师:谁还想呼吁?

(一生动情朗读,全场掌声雷动)

师:你的呼声真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我们在场的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这是小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让我们一同来呼吁吧!

(全班齐读)

课尾自然回归文章主题,学生在对文章主题的反复吟咏中升华认识、深化体验。

师: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能做点什么呢?

生:我也要写信给美国总统布什,让他撤回现在还驻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队。

……

(课件显示和平鸽、世界人民祈盼和平的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呼吁──

(课件显示: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和平永驻人间!)

【总评】

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味正”而“情浓”,所谓“味正”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所谓“情浓”即语文课要情思飞扬。细品本课,其“味正”表现为“悟读交汇”,其“情浓”则表现为“情理交融”。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自不待言。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沉醉。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或别具声色地读,或静心潜思地悟。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语文课要以情动人,不须明言。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qing,以情燃情,整堂课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这节课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有师生情感的互相激荡,还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师生或披文入情,或辨析明理;或情动于中,或思发于言。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憾人心魄,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5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创造性地感受、探究。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感悟,在对话中探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

生:他向谁发出呼声?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认真听朗读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叫雷利的中国孩子,他的爸爸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他非常痛苦,就向加利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生:我觉得那个中国孩子是通过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你们听出了孩子为什么要呼吁吗?

生:因为他的爸爸牺牲了。

生:因为他的爸爸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他不希望别的孩子的爸爸也牺牲,所以他发出呼吁。

师:你们真会听话!是啊这个孩子他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伤心。

生:痛苦。

生:悲伤。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文中的哪些语句表明了我非常悲痛呢?请找出来画上标记,并大声朗读这些语句。

生认真做标记,部分学生大声朗读所找出的语句。

三、品读语句,深刻感悟。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读语句的时候,表情显得很忧伤。

能谈谈你的感想吗?(能)

生:这个孩子的爸爸跟他约定凯旋的那天,一定送他一顶蓝盔,可是现在却不能了。孩子该多失望啊!

生:这个小孩的爸爸不能再回来和家人团聚,别人家过节很热闹,而这个小孩却只能和妈妈相依为命。

生:我觉得“我们如约捧着鲜花……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几句最让我感动。

师:是啊!当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公园游玩嬉戏时,当我们在爸爸妈妈身边撒娇时,雷利,这个可怜的孩子却永远的失去了他最亲爱的爸爸,往后,他只能在梦中看到爸爸的笑脸,只能在梦中感受爸爸的爱了。你们说,他痛苦吗?(痛苦)让我们怀着痛苦的心情再次读课文吧。

生齐读2、3段。

四、感受战争,呼吁和平

师:是什么让这个小孩失去了他亲爱的爸爸?

生:战争!

师:你身边还有战争吗?

生:有!

师:请举例说明。

生:美国去年侵占伊拉克。伊拉克死了很多人,美国只死了几百人。(师:可是后来)有很多伊拉克人用自己的身体做炸弹,炸死了很多美国人。

生:2000年9月11日,恐怖分子炸倒了美国的世贸大厦,死了很多人。

生:去年,俄罗斯的恐怖分子闯进一所学校抓了很多学生,还杀了很多学生。有的学生还没有我大。好可怜啊!

师:是啊!战争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使多少妇女、儿童流离失所,使多少老人无依无靠。战争是残酷的、恐怖的,它是一个魔鬼!!!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可是(生: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我们应该怎样呢?用文中的话来说。读

生:我们一定要像……保卫和平。

师:因为憎恶战争,小雷利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

指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布置作业

用你饱蘸感情的笔墨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写封信,或者给雷利写封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6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学流程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呢?请认真读课文,书读三遍,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吧?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福建省安溪县刘玉楷、林润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7

一、认识英雄: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雷利的爸爸是一位用生命捍卫和平的英雄。下边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透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位英雄吧。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雷利的爸爸的句子,一边读一边体会,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爸爸是一名出色的观察员。能够得到联合国主席的称赞,多么了不起啊!)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爸爸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你能把爸爸的信心读出来吗?

爸爸就要远赴异国他乡,执行自己的维和任务了。从爸爸深情的目光里,你能读懂爸爸的心情吗?爱我,爱妈妈,舍不得离开亲人。可是,为了保卫和平,他必须远离自己的亲人,爸爸把什么看得更重呢?爸爸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热爱和平,为了保卫和平,可以放弃一切。多么伟大的英雄啊!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从爸爸牺牲前还穿着征衣,我们可以想象到爸爸是在执行任务时牺牲的。)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声音是“和平!和平!和平!”(爸爸是一个渴望和平的人。你们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渴望和平吗?)因为战争,给他自己和他的家人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战争还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为和平事业宁可舍弃一切)爸爸真了不起啊,这样一位出色的人才,如果不是被战争夺去了生命,他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谁能综合大家的意见说一说,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爱亲人,爱和平,为了保卫和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二、体会雷利的悲痛:

1.指导朗读:

同学们,在雷利的眼里,爸爸是多么了不起呀,爸爸是多么爱他呀!可是,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你能想象到雷利的心情吗?你从文中感受到雷利的悲痛了吗?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这几句画,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多么让人悲伤的场面啊!请你们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再来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范读,同桌读,再指名读。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声音是“和平!和平!和平!”自评。你认为这句话你读得怎么样?三个和平,语调逐渐提高,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心去体会。)再读,看看你还能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呼唤和平不只是爸爸一个人,还有……要表现这么多人对和平的呼唤,你认为该怎么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感受战争:

1.同学们,战争给雷利一家人带来了多么大的悲痛啊!20世纪以来,战火不断,数不清的难民流离失所,数不清的无辜百姓失去了生命。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战争中的真实情景。

2.播放录相。(师叙述:1937年,日军占领了南京,12月18日,他们把五万七千多中国军押到草鞋峡,实行了枪杀。)

3.中国人民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才拥有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但是,请看:

课件出示:(师读)

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今天,我们中国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举出一些具体事例,说说你的理解吗?

数不清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数不清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悲痛。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雷利拿起了笔,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了呼吁。同学们,请你们再来读一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去体会雷利的感情。

指名读。雷利的呼吁是什么?(板书)他为什么要呼唤和平?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吁吗?还是谁的呼吁?(伊拉克灾民的呼吁,一个个失去儿子的白发老母的呼吁,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的呼吁……)没有了战争,世界才会充满阳光、充满鲜花、充满爱……

同学们,让我们跟雷利一起,向全世界呼吁:……(齐读)

雷利在20世纪末1996年写下了这封信,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如今,我们已经走进21世纪,我们的世界太平了吗?没有,2003年,战争的硝烟再一次弥漫了伊拉克。请同学们来看,老师搜集到的一组画面。

不仅仅是伊拉克,不仅仅是这些已经发生的战争,许多国家,许多地区还存在着不安定的因素。面对还有可能发生的战争,你想说些什么?

4.除了呼吁,我们还能为保卫和平做些什么呢?

交流讨论。(姚奇,介绍自己的爸爸)

5.结束语:同学们,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已经欣慰的感觉到,你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人,都是和平的天使,都是未来的和平之花,希望你们能尽自己的能力,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课外作业:

必做题:

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选做题:

请你为维护和平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8

各位老师,你们好!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儿童诗《呼唤和平》,和平是人类的追求,今天,我以“战争与和平”作为说课的主题。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本组课文体裁多样,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为第五组课文“热爱生命”打下了基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中小作者通过深情回忆他爸爸出征前及牺牲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的心情,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起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来关注和平,捍卫和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及感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4)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特点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的训练重点,我采用整体感知、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以悟促读、拓展延伸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发散思维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的境界。因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听中激活情感

这样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又直击主题,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选择让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直切课题提问“这个中国孩子到底在呼吁什么?”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

三、探究,在议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就必须清清爽爽地教,明明白白地教,因此我将这一环节分成几大块来探究学习,让人一目了然。

1、勾画词句,了解“我”的爸爸。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相当于文章中的引子,是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以及对他的死悲痛欲绝情感的关键所在,怎样理解,当然不能泛泛而谈。抓住关键词句,品文析句是一种好方法。

采用读、画、议的方法,我让学生先读相应段落,画出体现爸爸人品的句子,边读边悟,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探究,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交流的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和自己体验的情感,并且读最后采用师生、生生评价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运用学习方法,避免了他们盲目地读,没有效果地读。能让学生走入文本,读得更有感情,谈得更有深度。同时,探究学习也从中体现出来。

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的具体做法是紧扣文中作者的感情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揣摩、领悟、体会其中丰富、真挚的情感。教师先用承上启下的导语引到这部分的学习中来。“爸爸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他和我们约定,这次出行回来,一定要送一顶蓝盔给我,而我要用最美的花献给他,可如今……”,接下来,教师配乐、充满激qing地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激qing,在听到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后,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感染。随之,教师创设情景“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就是为学生创设情景。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个陌生人,而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爸爸,自己最亲爱的爸爸。曾经那么依依不舍地送爸爸出行,曾经那么盼望爸爸能带着蓝盔凯旋而归,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牵着爸爸的手一家三口去公园游玩,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在爸爸的辅导下做作业,可如今,等着的却只是爸爸冰凉的遗体,一切化为泡影,再也看不到爸爸的微笑,再也不能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再也不能,再也不能,……学生的情绪在瞬间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千丝万缕般感受化作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有表达对战争恨的,有表达对爸爸爱的,有对爸爸死悲的,有表达对爸爸伟大精神敬佩的,这就是情感体验。一时间,学生的情饱胀得似乎要爆发出来,老师趁热打铁,给他们一个舞台--课堂,让他们充分表现。怎么表现呢?读,大声地读、悲伤地读、憎恨地读、期盼地读,只要能表达情感都行。这是以悟促读。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这段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边读边悟,边作批注,这是读中有悟。整个过程体现了创设情景、体验情感、以悟促读、读中生悟。

接下来就是理解这一段中最后出现的三个“和平”,这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把小作者的期盼和平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老师引句,学生回答,用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学。“师: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通过师生的互答,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让读更深入。

3、合作交流,说出“我”的心声。运用搜集整理资料,合作交流谈感受的方法也是一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方法。这部分中意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国际中的战事的资料,我也亲自搜集了一些无辜人民受战争迫害的图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

教学中,我把这么多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他们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似乎再多的语言也表达不出自己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有了情感铺垫,再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他们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较难理解的句子就迎刃而解。有了情感,有了感悟,要读出雷利的呼声就不是难事。于是我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个突破点,设计以下教学步骤。“雷利的情感和我们一样强烈,于是他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学生被点燃激qing,异口同声地回答“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接着问“这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仅仅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当然不是,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们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全班同学的回答声响亮而坚定,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情感达到最高潮。

4、延伸,在读中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篇课外阅读内容--《儿童和平条约》,这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定的一项公约,当《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响起时,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每个人祈盼和平的情感再次升华!本课在歌声和朗读声中姗然落幕!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我用“三个和平”作为板书内容,并通过字体的大小来体现情感的递升,这样不仅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目的性特点,而且紧扣主题。给人醒目、简洁的感觉。

六、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紧紧扣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围绕“读、悟、情”三个点展开。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有读才有悟,有悟再促读,读中情意浓”。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

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

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一组战争图片。

教师述说:同学们,虽然我们的生活都非常安定,但是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更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

面对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

2、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先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

3、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由读。

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出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齐读

你有什么问题?(他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为什么还发出这样的呼吁?)

3、揭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自学要求: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请试着划出有关句子。

3、同桌互相检查字词,交流问题。

三、讲读课文

1、交流: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呼吁?

情况一:因为作者的父亲牺牲了,所以会发出呼吁。

追问:为什么去世的?说明什么?你能找到有关句子吗?

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情况二:和平之花并没有永驻人间。找到句子

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的心情怎样?读出你的心情。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不太平的事例吗?(雷利的父亲因维和而牺牲了)

2、体会雷利失父之痛

在这个事例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划出有关句子读读体会体会)

交流:

A两年多来

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是什么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再读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B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1)配音乐,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

(2)想像:

你能听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